我們從獵人變“獵物”,58萬網紅正在進行的“耐力型捕獵”

週五18點25分,

小明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出辦公室,走進電梯,掃視了一圈電梯裡的廣告,都是一些奶粉廣告,對於單身狗小明來說,沒有什麼價值。

走了5分鐘路,小明進了地鐵站,坐上了回家的地鐵,因為住的地方比較遠,

他開始刷抖音,這是一天中小明最放鬆的時刻,他沉浸其中,邊上座位換了幾波人了,他還是盯著屏幕,不斷的滑著手指。

這是他的獵場,看到喜歡的可以多看幾眼,看到不好的直接跳過,因為知道總有好看的在後面。

這是在城市生活的年輕人的寫照。

我們從獵人變“獵物”,58萬網紅正在進行的“耐力型捕獵”

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視頻,離不開網紅。

在網紅的世界裡

我們是獵人?還是獵物?為什麼我們深陷其中?

這可以從我們遠古祖先的生活中找到些許答案。

作為靈長類動物的人與其他動物相比,我們在體重、速度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是如何在殘酷的叢林裡生存下來的,又是如何站上食物鏈的頂端?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思想”。

人類最初是靠長途奔襲來獲取食物。遠古時期,人們利用一種叫作“耐力型捕獵”的方法來捕殺獵物。

通俗的講“我們是為了追逐而追逐,為了獵物,能堅持不懈的努力”,心理設定之後,就能更加堅定的執行任務。

這裡的心理設定,也就是動機。

我們從獵人變“獵物”,58萬網紅正在進行的“耐力型捕獵”

l 遠古人類進行“耐力性捕獵”

太陽從非洲大地上升起,桑人對獵物的追逐精彩開演了。他們先引開一隻身形碩大的公羚羊,讓它脫離大部隊。公羚羊頭部長有笨重的羚羊角,這使得它無法像母羚羊一樣靈活地奔跑。接著,一名桑人獵手開始不緊不慢地追擊這隻落單的公羚羊。乍看起來,獵手似乎永遠也追不上這隻向前飛速躍起的大傢伙。有時候,公羚羊還會躲進乾燥的灌木叢,而獵手必須拼盡全力才能不弄丟自己的目標。

但是獵手很清楚,自己可以利用公羚羊的弱點來制服它。氣力超凡的公羚羊在短距離奔跑時速度極快,但是覆蓋全身的羚羊毛無法使它的皮膚像人的皮膚那樣散熱。利伯曼說過:“四足動物無法在喘氣的同時向前奔跑。

當公羚羊停下來喘氣時,獵手就可以藉機靠近,目的不是抓捕,而是讓對方在長距離的奔跑中漸漸耗盡體力。

在非洲大陸的似火驕陽下,公羚羊已經被連續追逐了8個小時,終於體力不支,倒在地上束手就擒了。身材精瘦、體重不過百斤的桑人獵手憑藉耐力和智慧,耗盡了體重遠大於自身的大型動物的氣力。他手腳麻利而又鄭重其事地宰殺了眼前的戰利品,為自己的孩子和部族同胞收穫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l “耐力性捕獵”的心理作用

l 穩定的持久的追逐是人們捕獲大型的動物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人類能進行“耐力型捕獵”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就是進行捕獵的動機,他可能是自身需要食物,或者是家裡有老人小孩幾天沒有食物了,他必須捕獲獵物,家人才能生存下去,正是在這樣的動機之下,人類才有了持續追捕獵物的動力。

我們從獵人變“獵物”,58萬網紅正在進行的“耐力型捕獵”

l 200萬網紅對我們進行“耐力型捕獵”而我們總在期待下一個

在捕獵的過程中,獵手是為了追逐而追逐。

這種心理機制有助於解釋現代人需索無度的狀態。

現在的網紅直播利用的就是這樣的機制,我們不斷的刷新,期望找到符合自己預期的直播內容,刷到一個有趣的視頻就會觀看視頻,但是心裡總是期待有更加精彩的內容出現,總是覺得再刷新一下肯定就能找到更加精彩有料的內容。因為在我們心裡早就設定了一個目標,就是一定有更加精彩的內容,也必定能找到並獲取精彩的內容。

我們拿著手機,不斷刷新著短視頻的內容。

我們從獵人變“獵物”,58萬網紅正在進行的“耐力型捕獵”

我們是如何獵人?還是獵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