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地震為我們帶來哪些經驗與啟示

今年的4月20日是四川蘆山7.0級地震七週年。2013年這一天的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造成196人死亡,受災人口218.4萬,受災面積18682平方千米。這是繼汶川地震之後發生在四川的又一次嚴重災害,也是對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又一次檢驗。而今七年過去,蘆山地震為我們帶來了哪些經驗與啟示?來自中國地震局的有關專家表示,“把地下弄清楚”“把地上建牢固”無疑是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水平的有效舉措。

依靠科學調查“把地下弄清楚”

儘管震級達到了7級,但與同在四川發生的8.0級汶川大地震相比,蘆山地震的傷亡與災害損失情況明顯有所降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汶川地震發生後,科學家們開展的科學考察為我們重新認識這一地區的地震風險水平提供了科學依據,也表明開展城市活斷層探測的重要性。”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何玉林說。

何玉林介紹,活動斷層是大地震發生的元兇,查明活動斷層的展布位置和發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汶川8.0級特大地震幾乎將北川縣城完全摧毀,究其原因是發震斷層直接穿越城區所致。因此,開展城市活斷層探測工作,“把地下弄清楚”就顯得十分重要。汶川和蘆山都在龍門山斷裂帶上,震後,四川省陸續開展的“蘆山震區活斷層調查”“寶興縣活動斷層探測”“成都市地震活斷層普查詳勘”等探測項目,這些探測成果為當地的國土規劃、土地利用及活動斷層避讓提供了地震安全方面的科學依據,由此成為築牢地上防震減災建築設施的堅實基礎。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冉勇康也指出,蘆山所在的龍門山斷裂帶是蘊含著較大地震風險的山區,我國的許多破壞性大地震都發生在類似蘆山地震一樣的山區,而山區的城鎮、鄉村大多沿河谷、盆地分佈,一旦發生大地震,後果是難以估量的。因此,冉勇康強調,對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的山區,要開展斷層和滑坡、泥石流孕育條件的調查與評價,並在山區合理選擇城鎮、鄉村、重要設施或建(構)築物的場地,按抗震設防和避讓規範建設,以避開活動斷層。

推廣抗震設防“把地上建牢固”

從震級來看,7.0級的蘆山地震是一場大地震,但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有關專家指出,當地在汶川地震後加固和重建的房屋,由於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防,基本沒有倒塌。特別是蘆山縣人民醫院綜合樓,運用了減隔震技術,窗戶玻璃都沒有損壞,內部樑柱和牆構件沒有出現裂紋,被稱為“樓堅強”。但與之相比,當地農村山區一些老舊的磚房和木質建築,因未達到最新抗震標準,在地震中受損較為嚴重。

因此,專家指出,在蘆山地震中,汶川地震恢復重建的成果得到了充分驗證,也進一步顯示了提升抗震能力、推進我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蘆山地震中許多民眾自建的磚混結構民居抗震能力低,是導致近200人傷亡和較大經濟損失的主要誘因。”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孫柏濤說。他指出,應用抗震構造措施的房屋,其抗震能力要明顯優於沒有抗震構造的房屋,兩種結構的本體造價僅相差10~15%。因此,提高抗震設防意識,把房屋的本體建造結實是抵禦地震災害的根本。特別是在政府建設監管觸及不到的地區,在民眾自建房屋時,政府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同時培訓好當地的建設工匠,建房時做到“基礎深一點、牆體牢一點、屋蓋輕一點”,就能建設出抗震能力好一點的房屋。

以防為主提高全社會抗震韌性

“地震是群災之首,人類無法阻止其發生,但是通過各項抗震舉措,可以有效降低災害損失。蘆山7.0級地震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必須堅決貫徹‘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基本方針。”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有關專家強調,近年來,在吸取汶川、玉樹、蘆山等大地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地震局完成了近百個城市、100多條活動斷層的探測,發佈實施了第五代全國地震區劃圖,為三峽工程、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提出近5萬項抗震設防要求,在北京大興機場等6000餘幢工程建築和港珠澳大橋等近350座大型橋樑上應用了減隔震技術,並推進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有效提升了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的承災能力,全社會的抗震韌性不斷增強。

記者瞭解到,下一步,中國地震局將繼續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察,特別是在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地區開展高精度活動斷層探測,為國土規劃、產業佈局、工程建設等規避重大地震風險提供依據;在全國範圍開展建設工程抗震能力普查,徹底摸清全國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在地震易發區推進實施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全面提升民居的抗震能力;繼續推進地震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為風險防治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並大力推進防震減災科普工作,提升民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本報記者 楊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