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和楊絳,為什麼只養育了一個女兒?讓孩子做個幸福的普通人

才華橫溢、學貫中西的錢鍾書,一生中只養育了錢媛一個孩子。

錢鍾書曾對夫人楊絳說道:“我就想有個像你一樣的女兒,這一輩子人生就完美了。”獨生女兒錢媛的出生讓他滿心歡喜,甚至因為害怕如果自己再有一個孩子,就會忽略了對女兒的愛。然而,每次女兒過生日的那天,錢鍾書都會很認真地告訴她:今天是你母親的受難日。

可以說,錢鍾書一生中對妻子楊絳深情的愛,就是對女兒錢媛最好的家庭教育。

錢鍾書和楊絳,為什麼只養育了一個女兒?讓孩子做個幸福的普通人

楊絳曾經說:“鍾書從來不擺出父親的尊嚴,他比女兒還頑皮。阿圓小時候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可見,正是這種平等、融洽而親密的家庭關係造就了當年“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錢媛,聰慧、嚴謹而豁達的性格品質。

遺憾的是,1997年女兒錢媛因病去世,楊絳向錢鍾書承諾:“我要寫一個女兒,叫她陪著我。”然而一年後,相伴60年的錢鍾書也相繼去世。

此後,楊絳以驚人的毅力整理錢鍾書的書信手稿,並於2003年92歲高齡時,出版了散文集《我們仨》,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親情的溫暖和家庭教育的意義躍然紙上,感動著無數人。

錢鍾書和楊絳,為什麼只養育了一個女兒?讓孩子做個幸福的普通人

什麼是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為什麼剛出生的孩子看上去沒什麼區別,可是經過3年、6年或9年的父母教育和家庭環境的薰陶,孩子的性格能力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從此走向天差地別、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想每個即將當父母或者已經成為父母的人,都對自己即將出生和正在成長的孩子有很多要求、規則和希望,很多父母從小就給孩子報很多補習班,希望孩子能夠接受優質教育、進入重點學校,並且能夠成績優異、考上大學,然後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然而實際情況是,“中國式父母”對於孩子從小寄託的願望、希望和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錢鍾書和楊絳,為什麼只養育了一個女兒?讓孩子做個幸福的普通人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的時候哪個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個孩子能夠順利到達終點。可是,“中國式父母”和“西方式父母”的最大區別就是: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將來可能是個普通人。實際上,對於絕大多數家庭來說,能夠培養和教育孩子做一個幸福快樂的普通人,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而且難能可貴的事情。

大多數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寧可採用簡單粗暴的“溺愛教育”和“棍棒教育”,壓抑孩子的天性,扭曲孩子的性格,改變孩子的興趣,逼迫孩子的學習生活以“應試教育”為主,也不願意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和關愛孩子的感受體驗,平等地和孩子溝通。

像錢鍾書和楊絳夫妻一樣,以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情緒想法為主,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做個幸福的普通人,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