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我們能做些什麼

本期話題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今年全國“兩會”,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表示,今年生態環境部要聚焦打好包括藍天保衛戰、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七場標誌性戰役,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如今,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乾淨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那麼,對於環境保護,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你又有什麼好的建議呢?

讓垃圾分開旅行

■煒子(鄭州)

“不要隨手丟垃圾!”這是我從小就教育兒子的一句話,告訴他要做一個舉止文明的好孩子。我們一起出去野餐時,吃完的香蕉皮、喝完的酸奶袋、廢舊的報紙……我都讓他自己扔到垃圾箱。兒子挺聽話,屁顛屁顛地去送進垃圾箱了。

兒子很喜歡看動畫片《小豬佩奇》。有一次,我陪著他一起看,其中有一集講的是佩奇給垃圾分類,佩奇一家把用過的瓶子、易拉罐、報紙分開投放在不同的箱子裡,並將它們送到垃圾回收中心。

看完動畫片,兒子不解地問:“佩奇為什麼要把垃圾分開放呢?”我告訴他:“因為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有些是無法回收的。這樣做是為了方便環衛人員垃圾分揀、收集、運輸、處理,同時也是為了保護我們美好的家園啊。”兒子贊同地點點頭:“那我們以後也把垃圾分開放吧。” “好啊,我們應該讓垃圾分開旅行啊。”我笑著說。於是,我們家的垃圾開始分類了。兒子光榮擔負起“義務監督員”的職責,有時候家裡有親戚或同事放錯了地方,兒子會及時給予糾正。

最近,我驚奇地發現,我們居住的小區裡垃圾桶分類也是越來越細了。在樓下並排放著四種不同顏色、煥然一新的垃圾桶,藍色的“可回收垃圾”,綠色的“廚餘垃圾”,紅色的“有害垃圾”,黃色的“其他垃圾”。並且垃圾桶上面還分別畫著標識,可回收垃圾有紙張、塑料、金屬等,廚餘垃圾有菜葉、剩菜剩飯、飯後垃圾等,有害垃圾有廢舊電池、過期藥品等,其他垃圾有衛生紙、餐巾紙等,一目瞭然,只要大夥按照垃圾桶上的標識來投放垃圾,就再也不會錯投了。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質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嚴重侵蝕。如廢棄的電池含有金屬汞、鎘等有害物質,會對環境產生嚴重的危害。垃圾分類的好處多多,最重要的是,保護我們的環境,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促進資源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別小看了垃圾分類。所有的垃圾只要合理地分類收集、分類處理,都能轉化為資源。例如,廚餘垃圾回收後可以用來當作化肥,變廢為寶,物盡其用。

垃圾,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製造者,同時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更應該成為垃圾的治理者。垃圾分類,人人有責。每個公民都應當樹立環保意識,從我做起,愛護我們的家園,守護我們的綠水青山。垃圾分類應當成為一種習慣,往小了說,與人方便,往大了說,福及子孫。舉手之勞,手留餘香啊!

保護環境不妨從“垃圾不落地”做起

■葉金福(浙江)

眼下,各地正積極開展“垃圾不落地”文明環境專項行動,此舉旨在進一步提升城鄉文明程度,營造文明、潔淨、優美的城鄉環境,加快宜居、宜業、宜遊的城鄉建設步伐。許多市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加入到“垃圾不落地”的行動中來,從自身做起,爭當“垃圾不落地”的宣傳者、踐行者、支持者和監督者,讓垃圾入箱裡,文明留心中。

其實,要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入箱裡並不難。在我們的城市裡,幾乎每隔二三十米就設有一個或幾個垃圾箱,在農村也設有大大小小的垃圾桶。應該說,這些垃圾箱的設立,不但為廣大居民傾倒各種生活垃圾提供了方便,而且這也成了城鄉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垃圾入箱卻很難做到。有的垃圾箱四周到處是成堆的垃圾,垃圾上蒼蠅成堆,過往行人不得不捂住鼻子經過。有的人行走在大街上,習慣於一邊吃瓜子一邊隨手把瓜子殼扔於地面上,哪怕垃圾箱就在一步之遙,也懶得多走一步把垃圾扔於桶內。更有甚者,有的竟故意破壞垃圾箱,不是把垃圾箱用火燒得不成樣子,就是把垃圾箱踢得東倒西歪。如此之舉,與我們所倡導的環境保護是格格不入的。

眾所周知,環境衛生關係著我們每個人,無論是生活在城市裡,還是生活在農村,你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園。而我們家園的環境整潔美麗與否,是需要我們共同維護和守候的。再說,不亂扔亂倒垃圾,做到垃圾入箱入桶,這應該是人人都懂得的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關鍵是我們沒有把“垃圾不落地”“垃圾入箱裡”當成自己的一種習慣。

筆者以為,“垃圾不落地”不僅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和習慣,也是一種文明素養的體現。對每一位公民來說,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垃圾不落地”做起,這就是一種貢獻。何樂而不為呢?

環保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楊會安(民權)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對清新空氣、乾淨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筆者覺得,環保教育首先要從娃娃抓起。

作為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我從小就跟泥土、莊稼、山石、鳥獸成了好朋友,四五歲時就開始幫父母做簡單的農活。母親常說,咱莊稼人掙點錢不容易,你們甭浪費。因當時吃水較難,父母不讓我們浪費一滴水,做飯、洗刷都節省著用。下雨天,家裡的盆盆罐罐都接滿水,洗衣、澆菜、餵豬全派上了用場;我們的衣服也總是補了又補縫了又縫,色澤之雜亂比現在的迷彩服還花哨;而我家飯菜之寡淡像極了時光煮水的味道,其間的蘿蔔、白菜及各種野菜調製出四季的色彩。母親還不允許我們挑食,不讓撒飯粒,不要剩飯,每次吃過飯她就會仔細檢查我們衣服上、地板上及碗裡有無剩飯,哪怕只有一個米粒,她也會數落半天。每年麥收季節,母親總讓我們頭頂炎炎烈日,揮舞鐮,和她一起收麥子,來親身體驗農民的辛苦,我也由此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之深刻內涵。上學後,母親還教育我們,要節約筆墨紙張,鉛筆不要削太長容易折斷,作業本要正反面都用完後才能換新的……出門遇見個鐵絲兒、木材棒、紙盒、編織袋等隨手撿起來,木材棒用來燒火,其他當垃圾賣了換錢。

我的文盲父母不懂何為環保,但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全投射在了我的眼裡,並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的生活和認知。

受母親的影響,我成家立業後,也是從節約一粒米、一度電、一分錢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即便外出吃飯,我也讓孩子按所需點餐,剩菜打包,吃自助餐時吃多少取多少,實行光盤政策。雙休或節假日,帶孩子去農村,讓他們瞭解並參與農田耕種、除草、施肥、灌溉及收割的全過程,體會農民的艱辛,學會珍惜糧食。帶孩子逛街或去公園、娛樂場玩時,教育他們不要隨地吐痰,不要製造垃圾,懂得尊重環衛工人和他們的勞動……令我欣慰的是,一雙兒女也很有環保意識,看到地上有亂扔的紙屑、菸頭、飲料瓶等會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箱裡。作為老師,每次開班會,我都會給學生普及一下環保知識,告訴他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理,教育他們要愛護一草一木,要節約每一滴水,愛惜每一張紙,多年來,衛生流動紅旗成了我們班一面不倒的旗幟。

孩子是人類的希望,是未來世界的締造者,環保教育只有從孩子抓起,讓孩子從小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習慣,我們生存的地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下期話題

五月,致敬母親

五月的風溫馨而爛漫,空氣中夾帶著綠的清香,花的芬芳。在這舒心愜意的季節,我們即將迎來最偉大的節日——母親節。母親是我們生命裡最親最重要的人,不光給予了我們生命,陪伴著我們漸漸長大成人,也總是將最好的無私留給了我們。一束康乃馨,一個簡單的擁抱,一聲輕輕的問候,對於母親而言就是最珍貴的存在。溫情五月,在這裡,讓我們書寫對母親的愛,感恩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