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市嵐山區這阿掖山腳下遠近聞名的臥佛院承載了很多傳說

山東日照市嵐山區這阿掖山腳下遠近聞名的臥佛院承載了很多傳說

一、 從傳說開始

山東日照市嵐山區有座阿掖山,阿掖山北麓的山腳下有座遠近聞名的寺廟——臥佛院。

臥佛院本身不是傳說,它卻承載了很多傳說。

前朝舊事,因為時代久遠又缺少檔案記載,再加上久經戰火動亂僅有的文字記載也多數損毀,所以,就口耳相傳,演化出許許多多的傳說和故事,中國文明的脈絡就在這些傳說和故事中延展生存著,越來越鮮活越來越生動,在文化的山野中開放成一種異樣的精彩和絢爛。臥佛院就是這些傳說和故事的載體和見證。

臥佛院始建於唐代乾封三年(即公元668年),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山東省沿海建成最早的寺院之一。

臥佛院修建的地方本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平遼屯兵報捷之處,這裡背北面南,三面臨峰,四周溪水環繞,佈局是按照縱橫軸線設計的,縱軸線上的的主要建築有大殿三間,呈方形,木構框架式結構,懸山屋頂,簷角飛出如鳥狀,大殿兩頭各有墜房一間。殿內供奉著巨大的如來佛臥像,安祥自在,佛像是用檀香木雕的身子,沉香木雕的頭,外表貼金,寶相莊嚴。佛象兩旁保駕的是彩塑的十八羅漢,佛像平時頭朝裡腳朝外,側臥在地,香客一進門,大佛立刻起身注視,待香客驚訝地叩頭行禮離去後復又躺下,此景堪稱一絕;大殿前山門三間,內塑彌勒佛像和四大天王站像,故又稱天王殿。後殿為藏經閣,供有菩薩坐像,藏經千餘卷。史料記載,廟中的藏書至唐開元年間即公元713年之後,增至1076部、5048卷。

這些記載來自臥佛院裡碑亭裡的唐碑。碑亭在山門的一側,同時旁邊還有一座鐘樓,裡面的大鐘有八百斤重,兩人都摟不過來。鐘聲敲響,穿越千山萬水,方圓百里都能聽見。這塊唐碑記載了臥佛寺當時修建的概況,可惜此碑和寺院一起在元大德年間(約1303年左右)毀於大火,造成千古遺憾。大火之後,臥佛院又重修於大德九年,一切按照原樣,只是雕刻臥佛的材料不再是沉香木和檀香木,成為之後歷代寺院主持方丈的心病。

關於臥佛能自動起身的記載,有人以為是傳說,我卻覺得是真實的,因為古人的聰明乖巧是我們現在人遠遠所不及的,利用一些機關之術,讓臥佛身體轉動,這對那時候的能工巧匠來說,只是小菜一碟。

令人奇怪的是寺院裡的兩棵銀杏樹。清光緒《日照縣誌》載:寺前銀杏兩株,圍丈餘,蔭多屋暗,高不可伐。這兩棵銀杏樹,一株高30米,另一株高28米,唐代東征高麗時大將軍薛禮就在這兩棵樹下拴過馬。這兩棵銀杏樹大可數圍,雖歷經千年,仍枝葉茂盛,挺拔矗立,超然物外。但是,如此壯觀的兩棵千年古樹卻結不出一顆銀杏。

銀杏樹為什麼不能結子呢?這時候傳說就給我們送來了答案:據民間相傳,尉遲敬德平遼報捷後,回朝撥專款修建臥佛院,以紀念屯兵於此。寺院建成後,廟中主持索要鎮寺之寶,尉遲敬德從懷中掏了雌雄二枚銀杏,要方丈將其全部種下。誰料方丈心存私念,只種了一粒,另一粒藏於密室作傳寺之寶,豈知種下的一粒為雄株,因而只能靠根生繁衍,卻結不出果實。

(未完待續)

山東日照市嵐山區這阿掖山腳下遠近聞名的臥佛院承載了很多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