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我的一個初中同學,畢業後回老家當了一名中學老師,過起了早九晚五的日子,他收入在當地不低,工作也受人尊敬,很快房子也買了,車也買了,過起了幸福的日子。

但在上次同學聚會中才聊起來,他現在狀態很差,整天沒有精神,不想上班,每天都是熬著下班。

每天看到學生的作業和講課要寫的教案就頭疼,充滿了厭煩的情緒,但辭職又很顯然不現實。

像他這樣的情況就是工作倦怠,失去了工作的目標和意義,有工作的能力但失去了工作的動力。

工作倦怠,絕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因為任何工作只要時間一長,都會不可避免的重複,而且很多人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領工資,而工資在一段時間裡基本上不會變化,於是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還有人也不缺錢,但是也很痛苦。前幾年有個報道,說一個做同聲翻譯工作的人,拿著很高的工資,但是竟然上街去搶劫,被抓後說他搶劫是為了尋求刺激。

這就是工作充滿虛無感,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和意義的人。

工作倦怠和虛無感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很多人都不同程度的有類似的症狀,我們人人都需要警惕。

那麼怎麼才能消除工作的倦怠感和虛無感,重新獲得工作的動力呢?

一、重新認識工作的意義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指出:“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才應該是活著的動機,意義來源於人的情感,我們應該去追求自己內在的生命情感”。

事物本身沒有意義的存在,意義只是人對事物的一種情感賦予,這種賦予的情感在事物身上的體現就是意義的來源。

所以人的情感是意義的來源,能體會到來自他人的情感表達,我們就能感受到工作的意義。

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愛因斯坦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現在的人大多都執著於完成工作的目標,而很少關注工作的意義。

工作目標只是在工作中我們利用理性邏輯推理的結果,比如完成多少銷售額,完成多少工作量等等,如果只專注於目標本身就不能給我們情感上的回饋,也就感受不到意義所在。

一名外科手術醫生,每天的工作可能就是重複的不停的做手術,完成手術是他工作的目標,但工作的意義卻是治好病人,解除病人的痛苦,只要獲得來自病人真誠的感激,醫生一定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充滿意義;

一名作家,每天的工作可能是坐在那裡枯燥的敲擊鍵盤,敲擊鍵盤本身也是很枯燥的,但完成他的作品,給他的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才是他工作的意義所在,如果有讀者給他反饋,對他表達讚賞之情,作家一定會覺得自己的工作沒白做。

所以意義並不是工作本身,工作就像一個通道,通道的這端連接著幸苦的工作者,通道的那端連接著服務的對象,滿足服務對象完成情感的傳遞並收到情感的回饋,意義才得以實現。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在當今的社會中,一切都朝“錢”看,用錢去衡量一切,人的真情實感淹沒在物慾的洪流中,轉而去追求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出現了諸多光怪陸離的社會亂象,人們越來越茫然,虛無感越來越嚴重。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工作的意義,找到工作背後所流淌著的人的情感,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的找到努力的方向,找到動力之源,擺脫倦怠感與虛無感。

工作的意義在於通過工作完成人的價值和情感的傳遞與回饋,那麼怎麼尋找到工作的意義呢?

需要做到3點:

1、有效的反饋機制;

2、真情實感;

3、準確與充分的表達。

二、建立情感反饋通道

現代組織中,分工細密,工作被切成很多環節,我們和服務對象的距離太過於遙遠,我們得不到服務對象的反饋,而普遍感受不到工作的意義。

例如我本身是在設計院做設計工作,設計院的設計流程就是多個專業協調作戰,有建築專業、結構專業、水、暖、電這幾個專業,每個專業都屬於流程中的一環,每個人都完成自己份內的那一小部分工作。

大多數人都接觸不到自己服務的業主,只是機械的重複,像是機器鏈條上的一環,更需要的是理性和熟練,自身的真實感受反而沒有人關心。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所以在工作中我們缺少情感的有效的傳遞和反饋的途徑,意義也就此中斷。

我們需要重建情感反饋系統,可以通過以下3個途徑:

1、和同事、團隊成員建立反饋系統。

瑞·達利歐,對沖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他入選《時代週刊》世界100位具影響力人物,並躋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2017年出版《原則》。

在《原則》這本書中,他說:“ 通過工作我積累了不少財富,但工作不僅是賺錢的一種方法,我把工作看得比這更重要,我選擇以此來弘揚我關於追求卓越、從事有意義的工作、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價值觀 ”。

在工作中,他把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看得非常重要。和同事建立彼此依靠、互相扶持的良性互動,我們就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溫暖,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感覺。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為什麼要去拯救大兵瑞恩?

瑞恩只是個大兵,為了拯救他,八人的救援小隊最後只剩下了兩個人,終於帶著瑞恩到了最後一道防線,主角米勒戰鬥到最後一刻,救援終於到了,他囑咐瑞恩,要做好的人,話還沒說清楚,就死去了。

在一個團隊中,很多時候我們是為彼此而努力,就像士兵去打仗,保護身邊的戰友,彼此扶持,共同往前走。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在工作中注意找到那些和我們價值觀接近的人,建立工作之外的朋友關係,互相成就,共同分享任務完成的成就感和喜悅,工作就會充滿動力和能量,倦怠感就會消失。

2、和家人之間互相反饋

一家人就如一個團隊,應該讓家人瞭解我們的工作,瞭解我們在工作中的感受,互相鼓勵,一家人也可以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在精神上互相支持。

在《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裡:生活在舊金山的黑人男青年克里斯丟了工作,克里斯帶著兒子流落街頭,在接下的兩三年中,這對苦命父子的住所從紙皮箱搬到公共衛生間。

一次偶然的機會,克里斯決定自己要做一個出色的股票經紀人,高中學歷且完全沒有股票知識的克里斯一路上經歷了無數挫折。

但是年幼的兒子每次都能給予他最大的鼓勵,兩父子相互扶持最終完成了又一個美國夢。

為了家人是我們工作的最大的動力源,但很多人回家後就閉口不談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割裂開,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封閉起來,其實完全不必如此。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對家人敞開心扉,獲得他們的支持對於我們非常重要,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經常得到家人的鼓勵,我們才能更有動力堅持下去,而我們也應該經常鼓勵和支持家人去完成他們的事業。

在家人鼓勵的目光注視下,每個人都能獲得額外的工作動力,我們應該重視家人間的情感激勵。

3、和自己的自反饋

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定下目標,完成目標,實現內在的自我認可,自己也能感動自己。

前些年,我下定決心要考證,堅持複習,別人都在享受週末和假期的閒暇時光,我在書桌前苦熬,一堅持就是幾年,在證書考下來的那一刻,我留下了眼淚,不但收穫了證書,也實現了自我情感的滿足,找到了堅持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設法去鼓勵自己,以自我超越為工作的目標,一次次昇華自己的情感,這能讓我們在工作中走的更遠、更持久。

關注團隊成員、家人以及我們自身的感受,主動的建立有效的反饋系統,彼此扶持,互相成就,讓真實情感在人與人之間的流傳起來,我們就能找到工作的意義,內心得到溫暖,精神世界也就不會荒蕪。

三、負起自己的責任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生命向每個人提出了問題,對待生命,我們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人的情感是意義的來源,但是僅限於真情實感,如果是虛情假意,那隻會讓人更空虛。

而實現真情實感需要人真正的負起自己的責任,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他從納粹集中營這個人間煉獄歸來,經管滿身滿心的創傷,但他卻能克服苦難與傷害,讓自己的靈魂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水利萬物而不爭”——老子。

放下自己的慾望,不為自己的慾望去做事,反而像水一樣去滋養萬物!

中外頂級的智者在“意義”這個終極問題上最後都殊途同歸了,意義歸根到底就是要負起自己的責任

為什麼50、60年代的人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卻又那麼具有工作熱情的原因,在甚至吃不飽飯的情況下,全靠人力建設了好多國家級的大工程,因為那時的人普遍對國家充滿了責任感。

有責任感的人有內在的驅動力,不是被動的去適應,而是主動的去克服。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責任感普遍淡薄了,都是在為自己過的好而工作,或者說為了自己的慾望在工作,當慾望滿足不了的時候就會產生“虛無感”。

自己腦子裡只裝滿了自己,這種人正是那種最空虛的人。——萊惠托夫

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想想,帶著責任感做事首先成就的是我們自己,帶著責任感工作,同樣的工作,心理感受完全不一樣。

只有帶著責任感工作,才會感受到內在湧動的真實的情感!

只有帶著責任感工作,才不會感覺自己像個毫無意義的機器在被動的運轉!

只有帶著責任感工作,才能超越狹隘的自我利益!

只有帶著責任感工作,才不會陷入瑣碎的算計中!

只有帶著責任感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感受到真正的滿足感!

生活中最大的滿足就是意識到應盡的義務。——蓋茲利特

所以學會負起自己的責任,學會心裡裝著同事、家人和我們服務的人,我們才能付出真情,也才有機會得到真情,否則只能是越行越遠,背道而馳。

四、學會表達和溝通

溝通在工作中就如人的血脈,在生活中也同樣的重要,如果溝通不暢,就如血管栓塞,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由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工作的意義是在人際關係當中獲得的,溝通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橋樑,如果溝通不暢,人際關係不好、工作就會不順心,我們對工作就會更沒有耐心。

有很多人只知道埋頭做事,而不在意表達和溝通,但是情感需要表達,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在溝通中建立起來的。

人際關係學家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技術知識,85%靠口才藝術。”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多少感情、婚姻、友誼、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因沒有溝通或溝通不良,而瀕臨破裂,因良好的溝通而冰釋前嫌。

真情實感,也需要充分和準確的溝通,在表達和溝通中,情感得以實現和增強。

在《非暴力溝通中》中說:好的溝通需要具備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這四個要素的先後順序很重要,要先進行觀察,清楚的表達觀察到的結果,而不進行評判,接著表達感受,然後說出需要和請求。

在溝通中,很多人熱切的表達自己而不給他人說話的機會,導致關係無法維持,我們應該重溝通的技巧和基本原則。

多去聆聽他人,不要輕易的評判他人,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請求,這樣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而良好穩定的人際關係是情感反饋機制的基本結構。

在溝通中,我們把善意傳遞給他人,在此過程中也接受到來自他人的善意,情感得到傳遞,得到增強和擴散,影響到更多的人,放大了我們工作的價值,也給我們織就了更大的情感回饋網。

小結

現在在工作和生活中,人們普遍缺乏意義感,充滿倦怠感,人們更多的是追求物質消費和感官刺激,沉陷其中無法自拔,可以說整個精神家園一片荒蕪,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

為此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真正的意義是什麼,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真實情感的重要性,認識到我們對於其他人的價值。

而意義的實現需要有效的情感反饋系統,在現代化的分工合作背景下,我們需要和同事、家人甚至是和自己重建情感反饋系統。


重建意義系統,走進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活出真實的人生


要實現人生的意義,最終要求我們要負起的責任,只有負起責任來了,我們才能真實的付出自己的情感,也才能收穫來自他人的真誠的回饋。

最後要學會溝通和表達,人際關係是在溝通中建立起來的,情感是在溝通中傳達的,準確而有效的表達同樣意義非凡。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中倖存下來之後,發明了意義療法,有人評價說在現代虛無日盛,意義也漸漸消失的時代,維克多.E.弗蘭克爾就像是在黑暗裡點燃燈火的人。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在忙碌之中,偶爾停下來思考一下遠方,思考一下“虛”的東西是很有必要的,認識並構建意義體系對我們意義重大,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意義歸屬,活的更真實而有滋味。

——End

死磕自己,致力於優質長文輸出,喜歡我的朋友,請點擊關注

@文職學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