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解開無崖子珍瓏棋局的人就一定內外兼美嗎,他為什麼不再直接收徒?

月舞清霜


在無崖子的最初考慮中,解開珍瓏棋局的未必是內外兼美的人,但是要想成為他的徒弟,第一關是解開珍瓏棋局,證明具備聰明才智,然後就是面試,一定要看外表顏值的。

至於他為什麼不再直接收徒,也是由於同樣的道理,而且也帶有保護的意識,以免成為他的徒弟,還沒武功大成,就會被星宿老怪丁春秋殺掉。


首先,無崖子肯定想收一個外貌、天賦、才智都屬上乘的高徒,然後把畢生功力傳授給他。

所以他才擺下珍瓏棋局,為的就是選拔優秀人才。

之所以要求顏值高,是因為光有高深內力還不足以擊敗丁春秋,必須要靠漂亮的臉蛋得到李秋水的好感,寄希望於李秋水把逍遙派的武學再傳授給他。

這樣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徹底降服丁春秋,為他報仇雪恨。


其次,虛竹雖然誤打誤撞,在段延慶的幫助下破了珍瓏棋局,但是在面試的時候,一開始是被無崖子否定的,只不過因為虛竹有傲氣,才讓無崖子刮目相看。

無崖子苦等三十年,再也沒有耐心了,他把虛竹前來當做是天意,這才毫無遺憾的把一生功力都傳給了他。

直到這時候,無崖子才真正的算是徹底大徹大悟。

第三,無崖子最希望枯榮大師和北喬峰能夠來擂鼓山天聾地啞谷與會。


這兩個人是特例,屬於“特殊人才”和強援。

即使枯榮大師和喬峰破解不了珍瓏棋局也沒有關係,憑他們的實力,不需要無崖子傳功就足以收拾得了丁春秋。

面對這兩個人,無崖子要的只是一個形式,一個為他報仇的機會,為此他也心甘情願拿自己七十年的功力交換。


孫少俠品金庸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無崖子珍瓏棋局事件,可說是《天龍八部》中的一座里程碑:一直以來遮遮掩掩的逍遙派,以及主角之一的虛竹,由此橫空出世。但正如題主所說,無崖子是否非要通過這樣一個“海選”的方式確定接班人而不是直接收徒,以及是否要通過這種方式選擇一個內外兼美的人物?

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我認為應當結合無崖子的武功構成和知識構成入手,同時結合其遭遇判斷。先說一個結論吧,無崖子的珍瓏棋局實際是營銷手段,不一定非要收徒傳藝,其主要目的在於報仇,就其根本而言,通過這樣一個轟動江湖的文化盛會,消滅丁春秋報仇為首選;犧牲自己生命選一個內外兼美的徒弟代為報仇是備選,但陰差陽錯選中了虛竹,是無奈,正是歷史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01

無崖子其人

無崖子,包括蘇星河,究其根本都是理想主義者,而丁春秋則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書中借薛神醫之口明確了丁蘇二人武功差異,其實是源於不同的人生選擇,一個專心學武,另一個愛好廣泛。再向上說,無崖子也就是一個加強版的蘇星河,只是他生而有幸,同輩人中只有師姐妹,青年時成了偶像劇男主。

同時,除了武功之外,他綜合涉獵諸多範疇,成了當時的通才,並且在名字的選取上,其實便暗示他的形象。從原版的先“逍遙子”後“無崖子”,到新修版的“無崖(涯)子”,這兩個出自《莊子》的名字,可知其思想屬於道家流派,在醫卜星相、琴棋書畫遍歷並且精通之餘,他把自己的思想依據和源泉定義為道家,這可以說是珍瓏棋局得以廣播流佈的前提;同時,無崖二字也是其人生平的寫照。《莊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縱觀這位奇人的一生,正是個“殆矣”的狀態。

02

珍瓏棋局的理想狀態

有了這個點,我們便不難分析珍瓏棋局海選事件的本質。

正如題主所質疑的,無崖子見到虛竹以後,首先問枯榮大師和蕭峰來了沒有。眾所周知,枯榮大師別說長相特異,便年齡也比無崖子小不了多少,而蕭峰名滿天下,其相貌屬於豪放粗獷型,與“風流瀟灑”四字扯不上瓜葛。無崖子雖然閉門不出,但蘇星河卻是江湖上一號人物,要說找內外兼美的人物傳功,即是收他們為徒,不可能,且不說這兩位不會答應,無崖子也打死都不會把主意打到這兩位頭上,由此是不是不難想到無崖子動問二人的目的?很簡單,想求這兩位替他報仇。

時間再向前回溯一點,蘇星河在天下英雄面前,歷數丁春秋的不是,固然有先佔道德制高點的味道,但很難說沒有煽動群情,替師父報仇的想法,不過不用說,從鳩摩智到慕容復,哪一個不是極度自私的人物?要他們挺身而出,只怕難於上青天。

03

珍瓏棋局追求其次

這個情況,無崖子師徒應該想到並做出了預案,畢竟枯榮大師和蕭峰大俠出現的可能性太小,同時滿足古道熱腸與武功頂尖的人太少,那麼預案啟動:無崖子犧牲自己,傳功力於一個內外兼美之人,再由他去找李秋水學功夫,打敗丁春秋報仇。由此可見無崖子蘇星河師徒的思維方式是單線條且不切實的。具體不用多說,單論這個過程中的多少不確定性,與其說是預案,不如說是撞大運。如果天幸由慕容公子破了棋局,後果該當如何?

04

結語

當然,上述的結局是不能發生的,蓋一部《天龍》,乃是佛學書,一切所遇,皆是緣法,如沒有無崖子師徒的算計落空和計劃無腦,哪裡能體現出一個和尚想學佛而不得,想受戒而破戒的無奈?這一點, 虛竹和無崖子師徒一樣,我所得的,你認為好,於我卻不然,我所求的,你認為容易,於我亦不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