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如始,人格的獨立需要出淤泥而不染——論明哲保身的傅喜

從來正直的道路都是孤獨的,人們往往會接受少數服從多數的平衡定理,卻不會贊同堅持自己獨立思想和人格的執拗之人。

慎終如始,人格的獨立需要出淤泥而不染——論明哲保身的傅喜

這條路究竟多少崎嶇多少坎坷途

傅喜年輕時就喜歡鑽研學問,知道是非進退,有遠大的志向,漢哀帝被確立為太子時,漢成帝選擇傅喜作太子庶子,等漢哀帝繼位後,姐姐傅太后漸漸參與朝政,多處干涉漢哀帝的政令,傅喜就勸諫姐姐,因此姐姐很不喜歡他,特別是漢哀帝給外戚加官進爵,傅喜因為特別的關係,不僅沒有接受,反而謙恭退讓,沒有接受。

隨著位置的穩固,傅太后和丁姬漸漸驕奢起來,非常討厭傅喜的恭敬節儉,尤其是傅太后想要讓自己得到和漢成帝母親一樣的尊號時,傅喜和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共同反對,認為這樣不符合禮儀,被傅太后控制的漢哀帝想要通過罷免師丹來告誡傅喜,讓他同意,但傅喜沒有阿意順從,於是,見不是自己一路人,把傅喜罷免歸到封地裡去了。

慎終如始,人格的獨立需要出淤泥而不染——論明哲保身的傅喜

在西漢外戚專權、擾亂朝綱、禍害天下、蠶食西漢根基的潮流中,傅喜作為一條特殊的光亮,是如此的明亮,他用他的高潔品性和卓越見識,鶴立在傅氏和丁氏的驕傲自大、奢侈腐敗中,是如此地卓爾不群。

那麼,為什麼傅喜會放棄唾手可得的加官進爵和榮華富貴呢?

第一:個人修養極高,從小就喜歡讀書,立有遠大的志向,通過在書裡學到的知識增長了自己的見聞。知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明哲保身道理。

第二:建國初的呂氏專權作為深刻的歷史教訓,不僅是血淋淋地,更是極好的教訓,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為傅氏家族的一份子,傅喜以身作則,恭儉謙讓,希望通過自己來影響傅太后和族人,免於重蹈呂氏家族覆滅的危險。

第三:作為權傾朝野的王氏家族,雖然因為漢成帝的駕崩和漢哀帝的繼位,失去了寵幸,但王政君位居太皇太后之職,在宮廷裡地位尊崇,權利並沒有喪失,而王氏家族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實力和權利都沒有喪失,雖然暫時被傅太后和漢哀帝奪去了話語權,但終有一日會反噬。基於這幾種考慮,傅喜不得不潔身自愛。

傅喜的遠見讓他免於危亡,漢哀帝二十五歲就病死了,太皇太后在漢哀帝一死,即日駕之未央宮,收取璽綬,從此開始了對傅太后和丁姬的清算,但對傅喜,王莽特意稟告太皇太后下詔書讚賞:“高武侯喜姿性端愨,論議忠直。雖與故定陶太后有屬,終不順指從邪,介然守節,以故斥逐就國。傳不云乎?‘歲寒然後知松伯之後凋也’。其還喜長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賜喜,位特進,奉朝請。”在死後,王莽更是賜傅喜諡曰貞侯。以王莽對傅氏的怨恨,傅喜能有這種對待,和他高尚的人格是分不開的。

慎終如始,人格的獨立需要出淤泥而不染——論明哲保身的傅喜

所以做人,要知道謙恭退讓,不能因為一時的得意而沾沾自喜,目中無人,也不可以因為一時的失意而落落寡歡,喪失繼續奮鬥的信心,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往後的事,誰說得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