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作者:風千里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安

“千里南疆霧茫茫,故國土,自難忘。狂濤駭浪,幾處設國防。狼煙四起曾相識,淚如傾,氣填膺。”——《江城子》 殲轟-7飛機總設計師陳一堅院士

對於曾經活躍於世紀之交,親歷了中國軍備逐步走出落後狀態歷程的老軍迷們而言,“飛豹”這個名字絕對是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在那個內外壓力巨大的年代,“飛豹”殲擊轟炸機一亮相,就憑藉它那現代戰機的身姿,給了習慣了殲-6、殲-7和殲-8等老爺機的軍迷們以極大的鼓舞。可以說,在殲-10大規模裝備部隊以前,飛豹在一段時間內幾乎承載了國人對國產先進裝備的無限期待。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殲轟-7的總設計師陳一堅院士

故事還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當時中國的安全壓力空前巨大,北有強敵蘇聯攜百萬兵力虎視眈眈。在南疆,越南戰爭硝煙散盡之時,曾經的小兄弟越南也開始肆無忌憚地挑起邊釁。對岸局勢依然緊張如昔,而宿敵美國還未與我國握手言和。在這一嚴峻形勢之下,面對漫長的海岸線和萬里海疆,我海軍仰仗的空中打擊主力就只有殲-6,強-5和轟5這幾款老舊的殲擊機和強擊機,主力戰機速度低,作戰半徑小,加上裝備落後的機載設備與武器,我海航和空軍官兵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艱難支撐著祖國的海空防線。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上世紀70年代,我海航部隊對海作戰的主力機型仍是老舊的轟-5和強-5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當時研製中的轟-6丁型轟炸機亦不能滿足海軍關於快速突防的作戰要求

雖然當時參照蘇聯圖-16研製的轟-6已經裝備部隊,其改進型轟-6丁型也在全力研製中,但作為中程戰略轟炸機,由於機體較大,飛行速度慢,機動性差,加上載彈量的限制,根本無法滿足海航部隊遠距離對海支援的作戰要求,終於在1975年的一次軍備發展會議上,軍方強烈要求航空設計院所研製航程遠且載彈量大的新型轟炸機以及速度快的制空戰鬥機,替代現有的落後戰機,以解海軍和空軍的燃眉之急。

在國防經費不足的情況下,經過國防科工委的詳細論證,最終決定研製一款殲擊轟炸機,這實際上是將軍方對戰鬥機和轟炸機的需求合二為一,而結合當時的國際先進經驗,各航空大國都研製並裝備了殲擊轟炸機,並作為戰術打擊的主力之一,同時兼顧一定的對空作戰任務,比如有“炸彈卡車”之稱的蘇聯蘇-24,美國的F-111以及歐洲聯合研製的“狂風”。

1976年,當時的西安飛機設計研究院(西安飛機工業集團前身),瀋陽飛機制造廠以及南昌飛機制造廠三大院所的科研代表,在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的號召下齊集北京,針對於國防科工委的設計需求推出了各自的研製方案。

首先,是在殲擊機研製方面最具經驗的沈飛,他們根據殲-8飛機的成功儘管,結合了對從埃及獲得的蘇制米格-23飛機的研究成果,推出了殲轟-8方案,該方案從外形上與沈飛後來研製成功的殲-8II型殲擊機有諸多相似之初,採用兩側進氣設計,三角翼佈局,裝備大推力發動機。以今天的眼光看很類似於殲-8II的殲擊轟炸方案。

南飛的方案最為大膽,他們根據強-5的成功經驗,參照米格-27與F-111的設計理念,推出了新型超音速強擊機方案(即強-6方案),該方案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可變後掠翼佈局和機腹進氣的設計,從外形上看就像是F-16與米格-27的結合體。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南飛推出的強-6方案因技術難題和經費不足最終下馬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沈飛的殲轟-8隨下馬,但很多研發經驗被直接用在了殲-8II身上

西飛則推出了轟-7方案,雖然西飛先前擁有戰略轟炸機與中型運輸機的設計研發經驗,但在殲擊轟炸機領域還是一片空白。西飛參考了越戰時期美軍的F-4II戰機等型號的戰機進行前期研究,推出了雙座戰術轟炸機方案,即轟-7方案。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殲轟-7殲擊轟炸機原型機三面圖

70年代後期,蘇聯的重兵威脅讓中國北方倍感壓力,有鑑於蘇軍裝甲部隊的優勢,軍方對新型殲擊轟炸機的定位進行了一些調整。該機應具有前線超音速低空快速突防能力,用以壓制未來可能突入我國北方平原地帶的蘇軍裝甲部隊。因此,源自殲-8設計思路的殲轟-8很快被否決,不過殲轟-8的前期設計經驗很快應用到了沈飛的殲-8II上,這是後話。南飛的強-6和西飛的轟-7得以繼續研製。不過進入80年代,可變後掠翼佈局的潮流逐漸減退,其暴露出來的技術難題也日趨明顯,特別是在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憑藉機載飛魚導彈,接連重創和擊沉英軍驅護艦,給了中方以很大震撼。而強-6方案本身就缺乏搭載空艦導彈的能力,這讓強-6本身以形同雞肋,最終在經費和技術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下馬。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沈飛研製的渦扇-6最終因種種問題而下馬,殲轟-7的發動機方案讓位給從英國引進的斯貝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英國羅-羅公司研發的斯貝RB168.MK202渦扇發動機

而西飛的方案則因載彈量大,航程遠很快受到軍方重視。特別是其邊條翼佈局迎合了80年代先進戰機的設計理念,讓其在與其他方案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在上世紀80年代,兩條利好消息又加速了後來的殲轟-7的最終誕生。其一是長期困擾國內科研院所的渦輪風扇發動機研製工作,因為英制“斯貝”發動機技術的成功引進而獲得轉機。早在1975年,中國就與英國羅-羅公司簽署協議,通過引進“斯貝”RB168.MK202發動機的先進技術,聯合研製一款新型渦扇發動機,至80年代初西飛已經成功組裝了幾臺斯貝發動機。其二是新型鷹擊-8(C-801)型空艦導彈的研製工作逐步完成,未來將成為殲轟-7的重要對敵力器。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在進行靜力試驗中的殲轟-7原型機

1988年在英國舉辦的範堡羅國際航展上,中航技術總公司首次對外展示了被稱為B-7的殲擊機轟炸機模型,引起西方各大媒體的關注。而就在這年的3月15日,南海赤瓜礁上,中越兵戎相見,雖然最後以中方大獲全勝告終,但越軍裝備的蘇-22與米格-23還是讓裝備落後的中國海航部隊如芒在背。B-7模型的首次亮相,見證了中國通過自主研發殲擊轟炸機,提升本國海航實力的強大決心。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1988年在英國範堡羅航展上亮相的B-7模型

就在當年年底,編號為081的殲轟-7進行了首飛,與以往其他型號的戰機首飛即獲成功不一樣,081號機在進行簡單的繞場飛行時即出現事故——機體在空中突然出現劇烈抖動,乃至儀表盤上的指針都被震掉,不得不緊急降落。雖然最後飛機與試飛員安然無恙,但首飛即出現這樣的事故實在不是個好兆頭,在返廠進行一系列檢查與改進後,次年1月23日才完成了首次試飛。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1988年首飛的081號原型機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殲轟-7原型機試飛員合影

接下來殲轟-7的試飛工作可以用命途多舛來形容。在進入第二階段試飛時,原型機在跨音速飛行中出現嚴重的側向抖動,減速後又出現腹鰭撕裂,垂尾局部變形等嚴重的結構問題。之後就是長達3年的技術改進和排障。到了1992年經過改進的082號機升空,在跨音速時又出現了機體抖動的問題,而且方向舵因嚴重的抖動而脫落,雖然試飛員憑藉高超的技術將飛機平安降落,但還是讓科研人員驚出了一身冷汗。後來又經過西飛一系列艱苦的科研攻關,終於找出了困擾多年的機體抖動問題原因——垂尾部分的設計缺陷,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如通過修改垂尾翼尖外形,加強方向舵管梁等方法),終於讓這一重大結構難題得到徹底解決。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083號原型機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被改造成紀念碑的084號原型機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滿載彈藥的085號原型機,該機於1996年墜毀,兩名試飛員英勇犧牲

1994年,殲轟-7終於獲准進行小批量生產並試裝備部隊,而其試飛工作卻還未完成,很多新老技術問題還在不斷地解決中。至1997年,殲轟-7的原型機一共製造出廠了5架,共完成1690架次飛行,其中2架飛機因技術原因墜毀(1994年的082號機與1996年的085號機),3名試飛員英勇犧牲。漫長而艱苦的研製試飛週期,加上試飛員們奮不顧身,終於鑄就了捍衛祖國海疆的海天利器。

1998年,殲轟-7的083型原型機以FBC-1的編號在珠海航展上震撼亮相,而它的綽號“飛豹”也開始廣為流傳。成為殲-10服役以前最受關注的國產戰機。

赤瓜礁海戰,我軍大勝,卻如芒在背:越軍戰機先進於我

小批量裝備海航部隊的殲轟-7型殲擊轟炸機

在此後的歲月裡,經過技術的不斷升級,殲轟-7的整體作戰能力也得到了質的飛躍。

從進行全面更新設計的殲轟-7A,到進一步優化的殲轟-7B和殲轟-7AII,海航部隊的對地對海作戰能力隨著殲轟-7家族的不斷壯大而得到了極大提升。儘管在近年來,隨著大量新型裝備的到來,

殲轟-7在海航部隊中的主力位置將逐步被殲-16等新型號取代,但其在我海空力量相對薄弱的時期撐起了我國海空防線的一片天空,則註定成為共和國曆史上的一段傳奇。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