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科學家圍繞某個議題,爭個面紅耳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好在雙方都秉承著"君子之爭"的氣度,保持理性交流,並未惡言相向。而近年來,有一個科學議題,其爭論之火,竟從科學界燃到了普通民眾的茶餘飯後,此次學術討論的熱度,可謂是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

名家爭論

幾年前,一場科學界的辯論引發人們的關注,辯論雙方都是科學界的傳奇人物,一位是菲爾茨獎獲得者丘成桐,一位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這場"大師級"的辯論迅速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那也是大型粒子對撞機第一次大範圍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

丘成桐在採訪時表示,"希望在長城入海處建設下一代大型對撞機。"利用大型對撞機尋找超對稱粒子,意味著走在物理領域前沿,這不僅能提高中國國際形象,吸引大批一流科學家,也是在為世界和平乃至人類文明而做貢獻。

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這一言論引起了楊振寧的注意,年近百歲的他對此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現在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狀態,建設大型對撞機將耗費一筆巨大的科研經費,他估計造價將高達1350億人民幣,這勢必會擠壓其他科研項目的經費

他還強調,包括他在內的一部分科學家認為,超對稱粒子是否存在仍是謎團,現在就拍磚決定建設對撞機,無異於是一場千億級別的豪賭。很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到這場辯論隊伍中,其中就有王貽芳的身影。

王貽芳發表《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一文闡述觀點,在文章開頭他這樣寫道,"楊先生(楊振寧)是我尊敬的科學家,但我更尊重科學與理性。"接著,王貽芳在文章中逐條回應楊振寧的擔憂。他表示,建立大型對撞機,是我國高能物理領域領先於國際的一個難得的機遇。

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並且從數據上看,近幾年我國科研經費一直在增長,大約每年增長1000億人民幣以上,不會存在擠壓經費的情況。在這場科學辯論的硝煙中,多數科學家站在"支持建立大型對撞機"的陣營,他們認為建造對撞機,利大於弊,"這是探索高能物理的唯一直接領域"。

不久後,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進行討論,決定申請"十三五"發改委項目,藉助國家的力量建造對撞機。遺憾的是,在項目審批的投票過程中,僅一票之差,對撞機項目與資助失之交臂。

對於此次失利,王貽芳表示,國內有許多學者支持這個項目,但是多數人只是在心裡默默支持,不吭聲。而唱衰的人雖然不多,但是他們表達觀點很積極,或許這些聲音對審批產生了影響。

盛宴已過

在此番爭論中,有人認為若是對撞機得以建成,它的作用與地位將比肩"兩彈一星",但是楊振寧仍持反對態度

,甚至對整個高能物理領域潑冷水。去年年中,楊振寧教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進行演講,在最後的學生提問環節,楊振寧就幾年前關於對撞機的觀點,再次進行回應。

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有學生問楊振寧,幾年前您反對建造對撞機,請問如今您的想法是否發生了改變。

楊振寧聽聞,立馬回應,"我完全沒有改變!"他還補充道,這幾十年來,許多人認為在物理學中,高能物理領域是最重要的領域,但其實早在30年前,甚至更早之前,這一領域的發展已經處在末路上了!

"The party is over",盛宴已過,楊振寧再次強調這一觀點。他認為高能物理的發展浪潮已過,為何非要搞高能物理呢?現在比它重要的東西多多了。他表示中國政府沒有批准建造對撞機,是明智的選擇,很高興中國政府沒有"上當"

楊振寧還對即將從事高能物理領域工作的學生說,"可以自信地告訴你,我懂高能物理,我認為你不要走這個方向。"業內許多科學家聽到這番言論,都感到無奈。楊振寧教授從事科研工作多年,值得人們尊敬,但是這一觀點,實在令人無法認同。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阮曼奇表示,高能物理的盛宴並未過去,若是製成對撞機,甚至會孕育出新的突破口,引發新一輪的高潮

民生與科研誰先行?

雖然對撞機的建造暫時擱置了,但是不論科學界人士還是普通民眾,對此仍然爭論不休,有學者認為這是個好現象

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在中國,像這樣大規模地討論某個科研項目的現象並不多見,這是一種進步,大型科研項目所消耗的經費巨大,花的本就是納稅人的錢,接受公眾的審視,本就是無可厚非的事。

此次辯論,也反映出現在部分科學家的態度,有人提出普通民眾對於科研決策也應該有知情權與影響權

楊振寧教授直言,對撞機建成僅有理論用途,並無實際用途,應當先考慮教育、環保、醫藥健康等實際問題,解決燃眉之急,與其將費用用於建造對撞機,不如多造一些武器,多做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研究。

王貽芳對此言論感到無奈,不論他如何解釋對撞機會帶來多大貢獻,楊振寧教授仍是這一套說辭,幾十年來,"他的觀點沒變,理由沒變,認識也沒變。"

王貽芳:建對撞機,是領先國際的機遇;楊振寧:造價太高,我反對!

在去年年末的採訪中,王貽芳否認"建造對撞機是沒有實際用途"的說法,如果通過對撞機將高溫超導做出來,那麼它對社會的貢獻就不是百億、千億了,恐怕是萬億以上了。

其實兩方的論點都站得住腳,一個是以民生出發,力求解決實際問題,一個是專注科研,一心探索科學奧妙。那麼究竟民生與科研誰先行?如果將這一道辯題擺在各位面前,你們會選擇站在哪一方呢?

百家爭鳴是促進學術發展的基礎,應當多一些理性的討論,讓科學之火得以持續燃燒,綻放真理的光芒,以照亮人類前進的未來道路。

文/李清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