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祿山:忠誠與生命哪一個重要?

​寫到起安祿山的時候,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郭子儀。

唐玄宗在對待安祿山的時候,從來都是一個巴掌一塊糖,目的就是讓安祿山乖乖聽話。

後來幾任大唐皇帝再對待郭子儀的時候,從來也是一個巴掌一塊糖,目的就是讓郭子儀乖乖聽話。

面對同樣的平衡術,郭子儀表現出了極度的馴服,而安祿山卻開始有了反抗的跡象。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祿山:忠誠與生命哪一個重要?

當安祿山回到關東之後,楊國忠又開始找茬打擊安祿山。

如果唐玄宗和安祿山依然配合默契,那麼接下來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唐玄宗默許楊國忠打擊安祿山,安祿山對此表示誠惶誠恐;

其次,安祿山主動要求避開嫌疑之地,唐玄宗表示反對;

最後,唐玄宗安撫安祿山一番,適當削減他一些權力,並用物質報酬作為補償。

可這個時候的安祿山,似乎已經不打算繼續和唐玄宗玩默契了。

換言之,安祿山這條超級戰犬已經打算向主人唐玄宗顯露一下獠牙。

出於這種原因,安祿山用一種非常強硬的態度,把楊國忠的攻勢頂了回去。

關於這件事情的經過,史書是這樣記載的:一位名叫韋陟的關東官員名氣很大,楊國忠擔心他入京當宰相,威脅自己的地位,所以派人查他的貪腐情況。

韋陟惹不起楊國忠,所以找到中丞吉溫,希望他能幫忙向安祿山求救,但這件事又被楊國忠拿來借題發揮,想坐實韋陟貪腐一案。

後來,韋陟被貶到廣西當了個小官,吉溫也受到牽連,被貶到湖南。

這事把安祿山惹火了,他親自上書為吉溫訴冤,並直指楊國忠是奸臣。

河東太守兼本道採訪使韋陟,斌之兄也,文雅有盛名,楊國忠恐其入相,使人告陟贓汙事,下御史按問。陟賂中丞吉溫,使求救於安祿山,復為國忠所發。閏月,壬寅,貶陟桂嶺尉,溫澧陽長史。安祿山為溫訟冤,且言國忠讒疾。上兩無所問。

安祿山的這種表現,讓唐玄宗有一種說不出的害怕,因為這多少意味著安祿山的情緒有些失控了。

誠然,安祿山在表達不滿時,只是把矛頭指向了楊國忠。但是誰都知道,指向楊國忠的時候,距離唐玄宗最多也就一毫米的距離。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祿山:忠誠與生命哪一個重要?

對於此次貶官事件,傳統史書認為這是楊國忠的個人行為。

必須承認,坐實韋陟貪腐或許是楊國忠在公報私仇。但楊國忠通過種種方式打擊安祿山(或關東派)的行為,肯定是受到唐玄宗默許的。

如果沒有唐玄宗的默許,楊國忠得有多大膽子,才敢和坐擁關東三大軍區的安祿山叫板?

安祿山是什麼人?那可是舉手投足都能使得整個天下大亂的軍方大佬。如果楊國忠膽敢因為私人恩怨,就把安祿山逼得造反,那他就算有十顆腦袋都不夠砍。

傳統史書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把唐玄宗按老年痴呆去寫:誰都知道安祿山是一頭惡狼,但唐玄宗卻他當成一隻萌萌的寵物狗;誰都知道楊國忠是奸臣,但唐玄宗卻認為他是治國能臣;而楊國忠頻繁地折騰,唐玄宗竟然一直被矇在鼓裡。

傳統史書甚至還說,楊國忠早就知道安祿山要反,唐玄宗又屢次不聽勸告,所以楊國忠一門心思地和安祿山作對,就是希望能逼反他。

安祿山專制三道,陰蓄異它,殆將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駕然作亂。會楊國忠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於上。

楊國忠的智商得有多低,才能幹出這種不著調的事來?

安祿山造反之後,楊國忠的地位受到影響了嗎?並沒有。

一直到馬嵬坡兵變之前,楊國忠都是唐玄宗的主要助手。大多數人甚至認為,唐玄宗後來決定轉進蜀地,也是聽從了楊國忠的勸說。

初,國忠聞難作,自以身帥劍南,豫置腹心梁、益間,為自完計。至是,帝召宰相計事,國忠曰:“幸蜀便。”帝然之。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祿山:忠誠與生命哪一個重要?

實際上,只要設身處地的思考一番就能明白:楊國忠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在唐玄宗的默許下進行的。

但這種行為屬於潛規則,沒法拿到檯面上來說,所以大家在說起唐玄宗與楊國忠的關係時,總是裝傻充愣,硬生生地編造了一個老年痴呆皇帝和無惡不作奸臣的形象。

安祿山對此也一再裝傻充楞,並把這個原因當成他造反的絕佳理由。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說就是:不是我要造反,實在是因為皇帝已被楊國忠這個奸賊迷惑了,所以我必須得替皇帝把這個奸賊清理出局。

會有奏事官自京師還,祿山詐為敕書,悉召諸將示之曰:日「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

哥舒翰等人同樣在裝傻充楞,是因為只有如此,他們才可以遮遮掩掩地對抗中央政府。

看到不利於自己的政令,哥舒翰等人就說,這並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奸臣楊國忠的意思。總而言之,我抗命不是對皇帝不恭,而是看不慣奸臣楊國忠。

上許之,使劍南軍將李福德等領之。又募萬人屯灞上,令所親杜幹運將之,名為御賊,實備翰也。翰聞之,亦恐為國忠所圖,乃表請灞上軍隸童關;六月,癸未,召杜幹運詣關,因事斬之;國忠益懼。

太子李亨同樣在裝傻充楞,是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的爪牙拔掉,給自己的上位製造好機會。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說就是:皇帝之所以一再犯重大失誤,就是因為有奸臣楊國忠存在,所以我們必須得把他清理掉。

可等到楊國忠被清理出局後,李亨立刻拒絕跟隨唐玄宗南下。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說就是:不是我想北上,而是大家都希望我北上。

李亨北上之後,立刻選擇擅自稱帝,並尊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說就是:不是我想稱帝,而是大家都希望我稱帝。

把話說得這麼透有意思嗎?實在是沒意思。

我只是想告訴大家:皇權的神聖性和神秘性從來都只存在於傳統史書當中,現實中的人口口聲聲說著大道理,心裡所思所想的卻都是利益。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祿山:忠誠與生命哪一個重要?

聊完楊國忠,讓我們把話題拽回安祿山身上。

雖然破口大罵楊國忠是奸臣,但此時的安祿山也只是在發洩不滿,未必就一定會造反。

確切地說,此時的安祿山正站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忠誠還是背叛?這是個問題。

選擇忠誠行不行呢?從理論上講,可以。

如果安祿山選擇重拾與唐玄宗之間的默契,再次進京面聖,大概率不會出事。為什麼呢?

唐玄宗既然默許楊國忠打擊安祿山的舊部,本身就證明:唐玄宗還把安祿山當成自己的超級戰犬而非敵人。

對於超級戰犬,必要的調教不能少。

如果唐玄宗已經認定:安祿山無可救藥,非殺不可,他就絕不會放任楊國忠打擊安祿山的舊部。

因為此時的安祿山還在關東軍區,如果唐玄宗的殺機被安祿山察覺,那麼安祿山不想反也得反了,因為這是徹頭徹尾的“被逼反”。

唐玄宗大概率會表現得相當友善,找機會引誘安祿山自投羅網。

或許有人會說:“安祿山又不是傻子,你說誘騙就誘騙?”

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深刻的瞭解:無論是軍事領域還是政治領域,“虛實之間、變幻無窮”這句話永遠都是至理名言。

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赤壁兵敗那一章寫得非常精彩。

曹操有三次選擇的機會,但曹操三次選擇都選錯了,最後在華容道遇上了關羽。

這能說明曹操蠢嗎?顯然不能。這能說明諸葛亮聰明嗎?顯然也不能。

因為坐在辦公室裡想出來的妙計,永遠都需要根據現場突發情況隨時進行更改。

比如說,當曹操決定走小路的時候,劉備軍隊中突然出現一個反骨仔,告訴曹操小路有埋伏,曹操會相信嗎?

如果我們把“虛實之間、變幻無窮”當做一個辯題,引入曹操的三次選擇,那麼即使辯上幾天幾夜,也不會分出勝負的。

當安祿山看到楊國忠竟然在中央政府公開拘捕、打擊自己的親信時,他會怎麼想呢?

是夏,京兆尹李峴貶零陵太守。先是楊國忠使門客蹇昂、何盈求祿山陰事,命京兆尹圍捕其宅,得安岱、李方來等與祿山反狀,使侍御史鄭昂之縊殺之。

最簡單的思維是:自己如果此時貿然前往中央,肯定凶多吉少。因為楊國忠這樣打擊自己,肯定是得到了唐玄宗的默許,就這是唐玄宗要清洗自己的前奏。

再仔細想一想:安祿山肯定會知道,自己此去中央政府,應該是有驚無險的。因為唐玄宗真對自己動了殺機,怎麼可能會這樣打草驚蛇呢?

可如果再往深處想一想:唐玄宗是不是故意表現出要再度馴服我的樣子,把我誘騙到中央殺死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安祿山感到害怕,從而選擇背叛,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

在不斷的左右搖擺中,安祿山逐漸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反了!

於是乎,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的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的12月16日,安史之亂正式爆發!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祿山:忠誠與生命哪一個重要?

安祿山最終做出了選擇,但這卻是一個令人感到遺憾的選擇。

安祿山選擇造反之後,唐玄宗立刻殺了他的長子安慶宗。

一年之後,安祿山又在內外交困的環境中被次子安慶緒所殺。

又過了一年,安祿山全家被殺。

如果安祿山選擇忠於唐玄宗,結果一定會比這差嗎?未必。

唐玄宗再度下旨讓安祿山到長安,他遵旨就是了。皇帝一定會殺他嗎?未必。

說一千道一萬,安祿山是唐玄宗棋局中最重要的棋子之一。安祿山以前得到的一切榮寵,都是在唐玄宗主動給予的,而不是安祿山逼宮搶來的。

在這種背景下,後世讀者會怎麼看安祿山呢?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安祿山乖乖進京卻被唐玄宗殺了,這得是多大的冤情?

在安史之亂前,翻開安祿山的履歷,有什麼汙點嗎?好像沒有啊!

或許有人會說:“傳統史書寫得明明白白,安祿山上位是靠坑蒙拐騙,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老兄,傳統史書之所以這樣記載,不過是因為安祿山最終失敗了。如果安祿山一副寧死也要忠於唐玄宗的樣子,誰還會說他坑蒙拐騙呢?

即使有史官強辯:“安祿山根本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他表現得順從不過是在裝孫子,要不是唐玄宗殺了他,他肯定早就反了。”

問題是:如果這種邏輯成立,就等於說安祿山口蜜腹劍。

那麼,天下誰人不可殺?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安祿山選擇繼續保持忠誠,他的人生經歷和歷史評價或許會有更好也更完美的收場方式。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祿山:忠誠與生命哪一個重要?

我一再指責安祿山的選擇不對,難免會有人說我站在上帝視角看問題。但我還是要強調一遍:安祿山的選擇令我感到非常遺憾。

對此,我還是要用郭子儀來和安祿山做一個對比。

郭子儀的人生經歷如何呢?一個詞:完美。

郭子儀年薪二十四萬緡,而這並不包括各種獎金,所以郭子儀家裡的良田、名園、房產實在多的數也不數不過來,珍寶堆積得像山一樣。

歲入官俸二十四萬貫,私利不在焉……前後賜良田、美器、名園、甲館不勝紀。

郭子儀的府邸坐落於京城黃金地段,房屋多得一眼望不到頭,光僕人就有三千多。僕人們出來進去的,彼此都不知道對方在府裡什麼地方居住。因為府裡的人實在太多,面積實在太大。

其宅在親仁裡,居其裡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郭子儀的孫子非常多,多到郭子儀都不能認全的地步。

諸孫數十人,每問安,不能盡辯,頷之而已。

郭子會見賓客時,從來都是姬妾環繞,而這些姬妾也從來都是一副肆無忌憚的樣子。

郭子儀每見賓客,姬妾不離側。杞嘗往問疾,子儀悉屏侍妾,獨隱几待之。或問其故,子儀曰:“杞貌陋而心險,婦人輩見之必笑,他日杞得志,吾族無類矣!”

郭子儀家的奴僕驕橫無比,見到高級軍政長官進入郭府,從來都缺乏應有的尊敬。

僕固懷恩、李懷光、渾皆出麾下,雖貴為王公,常頤指役使,趨走於前,家人亦以僕隸視之。

通過上述史料,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郭子儀所擁有的物質享受,乃至於郭子儀在生活當中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都絕不遜色於歷史上任何一個奸臣或權臣。

但郭子儀的歷史評價如何呢?還是那個詞:完美。

如果安祿山選擇永遠效忠於唐玄宗,誰敢說他不會獲得郭子儀這樣的規格待遇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郭子儀之所以能夠如此完美地結束一生,誰敢說他不是從安祿山身上吸取了教訓呢?

虛實之間、變幻無窮;真假之間、難以琢磨。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祿山:忠誠與生命哪一個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