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毛選:矛盾論教我們全面看問題,抓本質、解決問題

讀毛選:矛盾論教我們全面看問題,抓本質、解決問題

一、矛盾初認識:從矛盾中來,到矛盾中去。

關於賣矛與賣盾的故事,幾乎無人不知,然鵝,這個在孩提時代讓我們覺得好笑的故事,似乎是事物的本源、生命的本源。

矛盾這個“東西”既存在於事物的內部,也存在於事物的外部,同時還存在於事物的內部與外部之間。

就是說,矛與盾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關於這個思想,《孫子兵法》2000多年前就以這種辯證法思想來闡述軍事思想,只是絕大多數人沒有解讀出來而已。

《孫子兵法》始計篇講五事七計,“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五事七計”對應的是開篇第二句話“兵者,國之大事也。(這是第一句)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第二句)”

死生之地的“地”,是指外部因素;存亡之道的“道”是指內部因素。內部因素對應的是“五事”的五個基礎要素;“七計”的七個具體能力表現對應的是內部因素。

那麼,如何分析“五事七計”,又如何通過“五事七計”得出靜態上的勝負結論呢?

從分析的角度看,“五事七計”的分析對象不僅針對彼,還要針對己,而且在分析彼己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綜合分析對方的外因和內因之間的矛盾,以及己方內因與外因的之間的矛盾。

通過內因的矛盾,可以判斷彼我雙方最終實現戰鬥力上的差異,以及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上的差異。

至於通過“五事七計”判斷、推測靜態上的勝負,則主要通過彼我雙方內因與外因之統一性上入手,外部環境(外因)與內部能力(內因)匹配度越高則勝的可能性大,反之則負。

當然,在分析過程中,彼我雙方都是對方的外部因素。

儘管說,一個組織的成功或勝利需要內因與外因之間的統一,但《實踐論》認為,內部矛盾是根本,外部矛盾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主要是強調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孫子兵法》中,其戰鬥力生成模式,一方面基於“七計”這些客觀的內部戰鬥力要素,其真正生成動態的戰鬥力,還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平時的武器技術、基礎戰術等訓練,二是戰時的戰鬥力要素優化配置,以及戰鬥力要素的高效使用。

說到內因其根本作用,不得不說抗美援朝,當時志願軍與美軍為代表的聯合國軍之間武器是代差,但為了適應這種戰場環境,志願軍實現了很多創造性戰術,比如紮實、高超的坑道戰術,夜襲戰術等,有效避開美軍的武器優勢,最終將美軍壓制在三八線以外。

在《孫子兵法》中,有人說它是在講以多勝少,但我想毛主席看到了其本質,它既不是講以多勝少,也不是講以少勝多,而是講如何高效使用自己的作戰力量,即有什麼資源打什麼仗,處在什麼條件用什麼辦法。

專欄

孫子兵法戰術體系

作者:孫子兵法講武堂

95.8幣

28人已購

查看

二、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只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容易教條化;抱住矛盾特殊性不放,則難以找到出路、方向。

矛盾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基於矛盾的運動,這個運動在事物的內部彼此依存,一方不存在,另一方就消失了;在事物之間的聯繫中,矛盾運動是此消彼長的。

矛盾,在依存中發展,消長中成長。

《孫子兵法》短短六千言充分體現了戰爭發展的矛盾,或說用矛盾推動著戰爭的發展,有人統計說,孫子兵法中共有108對矛盾體,比如利害、攻守、奇正、主客、勝敗、先後、進退、治亂、勇怯、強弱、虛實等,這些矛盾既普遍存在於軍事行動中,又在對抗中消長,比如,己進則彼退,己客(一般指進攻方或侵略一方)則彼主(防守一方)等。

又如,孫子兵法中既強調“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又要“後人發,先人至”,這就是典型的矛盾運動,也是掌握戰場主動權的關鍵。

如果只懂得矛盾的普遍性,讀《孫子兵法》就很難打勝仗了,兵法講“虛實篇”,是戰役戰術的目標或最終目的,即要最終實現在彼“虛”的地方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衝破戰場平衡,破壞對方的組織和士氣,這是普遍規律。

但如果基於此,僅僅將《孫子兵法》理解為打仗就要“以多勝少”,那孫子兵法講那麼多方法就沒用了,也偏離了孫子兵法的核心。

其實,孫子兵法中很強調矛盾的特殊性,它在“謀攻篇”講“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戰之;少則逃之,不若則避之”,這就強調了矛盾的特殊性。

這六條“策略”實際上是分三種情況,一種是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要圍之、攻之;一種是雙方勢均的情況,要分之、戰之;一種是處於劣勢的情況,要逃之、避之。

就是說,手裡拿的牌不同,打法也不同,企業的資源不同、特性不同,採取的策略也不盡相同。

用一個通俗的說法來解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是,一個領域普遍使用的方法,或常規打法,是矛盾的普遍性;針對個體而言,或某個企業而言,因為資源、老闆個性、市場基礎不同,故而具有矛盾的特殊性。

用普遍、通用的方法,在個別的企業中,一般而言,是行不通,或沒有效果的;但一個企業的成功,它一定既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又具備行業或品類普遍的特質。

這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一。

現實中,如果只認識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則容易陷入教條主義中,照搬普遍規律,而忽略了個體的特性。

餐飲界非常火爆的定位理論,已經有被很多人搞成教條化的嫌疑,照搬成功案例,照搬書本原則,這樣就容易忽略企業的特性,它所能夠形成營銷力的要素,或這些要素中能夠發揮主導作用的因素等。

《矛盾論》中提醒我們,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是說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完全以自己的意志、喜好看問題,總覺得自己是對的,用老子的話說,這就是不明、不章、無功、不長,是做不成事的。

片面性和表面化比較好理解,只看其表,或瞭解某一個方法,而缺乏全面、深刻的把握。

大家都喜歡成功品牌,都爭相去學習,殊不知,很多時候你能看到一個企業的東西,都是他想讓你看到,或他想宣傳的東西,這些地方都是經過總結和包裝的。

總之,矛盾的個性中包含著共性,共性中也有其個性,二者不可忽略其一。

讀毛選:矛盾論教我們全面看問題,抓本質、解決問題

三、解決問題關鍵在於抓住主要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矛盾論》認為,任何矛盾中都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複雜的事物中存在多個矛盾,這中間一定是主要矛盾的存在與發展規定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就是說,在矛盾特殊性或個性問題上,主要矛盾起著領導、決定作用,其他矛盾則處於從屬地位。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性質,而且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在不同階段與非主要矛盾相互轉化。

歸納一下,劃重點:

其一,任何矛盾中均有主要矛盾。

其二,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性質。

其三,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不同,與非主要矛盾相互轉化。

用到我們實踐中就是,抓住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就可以獲得階段性的成功。比如,企業有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這樣一個大致的階段,初創期主要矛盾是生存,努力的活下來,工業品這個階段資金決定生死,能夠有效、低成本解決資金這個主要矛盾,就可以獲得生存和發展;這個主要矛盾解決之後,變成了人才為主導的主要矛盾。

快速消費品初創期主要矛盾是營銷創新力和產品模仿力,接下來的主要矛盾是營銷管理能力,再接下來的主要矛盾是品牌管理能力。

只有在不同階段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才能不斷髮展。

《孫子兵法》九地篇,講的不是九種自然地形,而是戰爭進程中的九個不同階段,是告訴我們在戰爭的不同階段主要矛盾是什麼,如何解決這個主要矛盾。

比如,散地(離家門口比較近的戰場)大家心思不專一,還有戀家心理,故這個階段要“壹其志、快速通過”。

當然,孫子兵法的九地篇除了不同階段的戰法外,更側重在“人情之理”上,就是不同階段採用不同士氣管理辦法。因為戰場上,士氣是第一戰鬥力。

企業的團隊文化、士氣建設也可以參考,很多初創老闆受到自己客戶(通常都是已經成熟的企業)的影響,也希望員工有那種“一呼百應”的氛圍,現實中則難以實現,員工對企業還沒有信心,對老闆也是觀望狀態,這個階段需要老闆通過業績讓大家賺到錢來激發團隊士氣。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求之於勢,而不責於人”,雖然用在這個階段不完全合適,但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就是要通過老闆個人的努力,創造勢能,構建團隊的信心。

其實,主要矛盾對於諮詢領域並不陌生,相信有過諮詢經歷的人都曾經有一段時間要為企業“診斷”,這個診斷的過程,實際就是尋找主要矛盾、核心問題,這個問題找到了,解決了則企業快速成長,但新問題又必然出現,需要繼續抓住主要矛盾並解決之,繼續成長。

比如,一個企業可能有100個問題,但核心問題可能只有3個或1個,這幾個核心問題解決了,其他那些問題就都不存在了。

所以,解決問題不用一個一個的解決,而是抓住主要問題,核心問題解決即可。

這就是在研究矛盾特殊性中抓主要矛盾的思想。

四、矛盾兩端的轉化及方法

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是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矛盾之所以存在,是基於它們彼此對立、鬥爭,是無條件、絕對的。而其同一性,則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就是說,矛盾雙方對立是必然的,但它們會在一定條件下的彼此依存,即一面消失,對立的一面也不存在,比如。利害之間,沒有了利,害也就失去存在的條件;沒有了攻,守就失去存在的條件;沒有了禍,福也失去了存在的條件等;又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例如,《孫子兵法》中說: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雜於害而患可解也。這是教將帥利害之間是相互轉化的,即在有利戰場形勢下,要能夠看到“害”的地方;在不利的戰場形勢下,要能夠看到向有利的方向轉變的機會和切入點。

《老子》中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也是說禍與福這個矛盾之間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它們彼此依存在一起,處於靜止的狀態時,所見、所體會的要麼是禍,要麼是福,它只是或輕或重的量變,而一定條件達到後,就會進入動態狀態,要麼從福轉為禍,要麼從禍轉為福的質變過程。

因此,我們在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一方面要能夠看到事物矛盾著的兩面,另一方面要能夠看到矛盾轉化的條件。

《孫子兵法》說:不盡知用兵之害者,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也是講看問題要研究其利害兩面,而且要求盡知;他之所以強調用兵之害,是因為很多人,只考慮利,而容易忽略害,故而說先盡知害,才能知利。

說到矛盾兩極轉化的條件,把握這一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孫子兵法》中所講的“虛實”,可對這個問題提供一個參考。

戰爭中,攻守之間的轉化條件是一方出現漏洞、縫隙的“虛”點,這個虛可以是兵力空虛、薄弱點,也可能是士氣變化,總之,這個戰機出現之後,才會由僵持、防守轉變為進攻。

所以,軍事上講究“機”,怎麼理解“機”?

《兵經百字》有個定義:勢之維繫處為機,事之轉變處為機,物之緊切處為機,時之湊合處為機。

就是說,維繫戰局運轉的決定性要素是“機”;事態變化的關鍵點,使事物積蓄量變發生質變的方向或臨界點是“機”;關係事物發展的要害部位是“機”,就像打蛇打七寸;各種時間差的種種有利戰機是“機”。

發現“機”這個條件,在孫子兵法中,一方面要“觀形察勢”,通過觀察對方的陣形,通過“度、量、數、稱、勝”這個制陣之法以察虛實;僅僅觀察還不行,還要績之、形之、計之、角之來詳細偵查、試探、試錯等找到對方真正的“虛”。

而且《孫子兵法》還提供了具體操作方法,即奇正相生之法,這兩種兵力的調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這幾種切入點、臨界點、關鍵點的出現。

由此可見,研究事物、解決問題都是循著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而展開,它既是矛盾的本質,又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讀毛選:矛盾論教我們全面看問題,抓本質、解決問題

五、利害決定著矛盾鬥爭的形式

矛盾的鬥爭形式分為對抗性和非對抗性兩種。

前文說,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可見,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始終處於鬥爭的狀態,只是鬥爭的形式不同而已。

鬥爭的形式不同,則意味著矛盾雙方所依賴的條件不同,一定條件下矛盾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中,這種表現形式是非對抗性的鬥爭,可以在內部解決;而一旦條件發生變化,矛盾雙方就會轉變成對抗的形式,二者完全對立、不可調和,則會表現為外部衝突。

這個條件是什麼?

根本利益。

根本利益一致,矛盾的存在是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是內部矛盾,可以討論、可以化解,這種情況一般不表現出外部對抗與衝突;如果根本利益發生了分歧,相互敵對,則不可調和,一般表現為外部的對抗與衝突。

戰爭是對抗的極端表現形式,一般而言,戰爭的雙方所代表的根本利益不一致,是敵對的,故而發生了較為極端的對抗衝突。

其實,這也是戰爭與和平這對矛盾不斷髮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當某種利益一致時,就出現和平、合作的狀態,矛盾的雙方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表現為對抗;而當一致的利益不存在之後,又會表現為對抗形式,嚴重的爆發戰爭。

《孫子兵法》講: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某種意思上就是講的矛盾鬥爭性兩種形式,當戰爭的利益不存時,說明兩個組織之間的利益達到某種一致或平衡,和平就出現了,戰爭就停止;當戰爭有利可圖時,則說明兩個組織之間利益發生了敵對,這時候戰爭就爆發,因此說是因利而動、止。

當然,《孫子兵法》這句也可以從戰場戰術角度去解讀。

從這個角度看,《孫子兵法》中之所以沒有定義戰爭的性質,可以理解是基於矛盾鬥爭性的兩種形式。

相信《孫子兵法》與《老子》的認識是一致的,戰爭不存在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凡是戰爭都不是正義的,社會清平才是統治者所要努力奮鬥的。

戰爭是矛盾鬥爭性的一種極端形式而已,定義戰爭性質,某種意義上講,都為好戰找理由、找藉口。

就像今天的美國,他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要麼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要麼是為了美元霸權,其他說辭,都只是藉口而已,並非本質。

六、用上矛盾辯證思維的兩個方向

學習《矛盾論》要做到兩點,一是學會用矛盾思維看問題,二是要學會用矛盾思維解決問題。

如何做到呢?

我們從《矛盾論》中找一找思路和方法,也作為對學習《矛盾論》通篇的一個總結。

1、用矛盾思維看問題。

《矛盾論》與實踐論的目的一致,都是為了改變教條主義而寫,不要照搬某些條文上的東西,要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方式(實踐論),用一分為二的視角看問題(矛盾論)。

矛盾貫穿於任何事物的始終,我們看問題,首先要看到他的兩面,要能夠在好的一面看到其背後的陷阱和潛在的問題,處於不好的一面要能夠其機會點,看到通往勝利的那星星點點的曙光。

就像讀《孫子兵法》,中間有很多矛盾體,攻守、進退、利害、強弱等,為什麼要用陰陽法來讀,就是因為這些矛盾體,不僅存在於自己的用兵上,也存在於對方的用兵上,在矛盾的對抗中,這些矛盾體基於雙方的動作而其起作用,故僅僅看到自己是不利於學習的,因為你在讀《孫子兵法》,你的敵人也在讀,只有陰陽法推演,才能真正用好這部兵學聖典。

2、用矛盾思維解決問題。

首先,找到矛盾兩端。矛盾具有普遍性,它始終存在於事物之中,所以在看問題的時候要能夠找到矛盾的雙方,這是前提。

其次,確定矛盾轉化目標。要看矛盾的特殊性,即自身所擁有的資源、條件,個性和風格,從這個特點中確定目標,讓矛盾雙方如何轉化,是從A轉化到B,還是從B轉化到A。

第三,找到矛盾轉化點。在矛盾同一性中說,矛盾基於一定條件共存,一定條件下又會從相互轉化,而這個主要力量或決定性因素往往就決定了矛盾的轉化方向。

第四,改變矛盾中的主要力量、決定性因素。在矛盾中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合次要方面,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決問題主要手段。

從分析矛盾的主次中,找到影響矛盾的主要力量或矛盾轉化條件,進行改變,以實現矛盾的轉化。

總結一下就是:建立全局觀,全面辯證的看問題,處優則不喜,處劣則不悲;做事總能牽著牛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