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事迹】吴春阳:立下救国救民“为天下先”的抱负,为革命献出生命

吴春阳,字旸谷,1884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儒学世家里。他排行第三,上有长兄性元,次兄春涛,父亲少庵公“敦行笃学”,曾被举为孝廉,在乡里享有很高声誉。但是他憎恨清朝的腐败,不愿做官,并以此督励诸子。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对吴春阳影响很大。吴春阳自幼秉承家风,视功名如云烟。他泛览诸子百家、人物传记只是为了寻找解救时世的良策。他非常爱看《四忠公集》,把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作为自己榜样。吴春阳从小性情耿直,对看不惯的不公平现象定要起来“行侠仗义”。他19岁那年,为邻邑士子申冤抗辩而轰动乡里。

19世纪末叶,甲午惨败,庚子奇辱,使吴春阳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是无可救药的卖国政府,只有实行革命,用暴力推翻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国,自此,他立下救国救民“为天下先”的抱负,随时准备为国家、为人民“牺牲躯壳之快乐,以求灵魂之快乐”。这一信念贯穿他整个革命生涯之中,直至为此献出生命。

1901年,吴春阳召集周围有志青年,在合肥创立安徽早期的革命组织“自强会”(又名强国会),明确提出救中国不能依赖腐朽的清王朝,而只能发动广大民众起来革命。

1904年,吴春阳为实现救国大志,走出见闻有限的安徽老家,来到革命思潮澎湃的上海。时当“苏报案”之后,革命组织爱国学社被迫解散。清政府甚嚣尘上,妄图扑灭东南地区的革命热潮。吴春阳不畏强暴,到上海后即与高荫藻等人合作,创办青年学社,聘请蔡元培、秦力山等主持教务,在爱国青年中宣传革命思想。青年学社很快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革命组织之一,与革命报刊《警钟报》互为呼应。在它们周围,集结了不少爱国志士。在青年学社带动下,东南革命形势重新为之一振。在此期间,吴春阳结识了著名革命家黄兴,加入了革命组织华兴会。

同年冬,卖国官僚王之春到上海。王之春在担任安徽巡抚期间,曾私自出卖30处矿产给洋人,后担任广西巡抚时,又出卖路矿权给法国,被迫下台到上海,仍然发表卖国言论,倡议联俄,主张割让东三省给沙俄,引起民众强烈愤怒。吴春阳与密友万福华、陈自新等人密谋决定暗杀王之春,打击卖国贼的嚣张气焰。万福华自告奋勇执行暗杀任务,可惜功败垂成,万福华被捕入狱。与此事件有关的《警钟报》被查封,青年学社被解散。吴春阳幸得脱身。

恰在此时,筹办盐务、倡言新政的合肥士绅蒯光典决定私人资助一些本乡优秀青年留学日本。他邀请同乡李诚安负责推荐。李诚安举荐了吴春阳、吴初、王谦之、李纯安等五人。1905年春,吴春阳东渡日本,开始了新的探索。

当时日本,聚集了不少中国的留学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他们中间广为流传。吴春阳到日本后,结识了许多革命朋友,眼界大开。他还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结为知己。宫崎是孙中山的好友,非常推崇孙中山从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把孙中山誉为“千载一遇”的“救世大英雄”。吴春阳也因此深深仰慕孙中山,渴望早日与他相见,聆听他的教诲。这年夏,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宫崎陪同吴春阳、程家柽等拜会了孙中山。孙中山畅谈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和目标。吴春阳听后深受鼓舞,欣然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从此,他追随孙中山,将他的救国活动汇入了全国性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

1905年初,革命党人在国内外成立了众多的革命团体,但都是偏于一隅,即使像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这样较大的革命组织,影响范围也都局限在一定区域,彼此之间又缺少联系,力量分散,目标也不完全一致。不少革命团体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则类似旧式会党,没有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时组建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已是刻不容缓。孙中山早在旅欧期间,已开始着手“联合大群、团集大力”,建立革命组织的工作,这次到日本,又明确指出:“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把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放到现阶段工作的首位。吴春阳完全赞同孙中山的主张,并协助孙中山积极筹建新型政党,成为同盟会16个发起人之一。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吴春阳出席了成立大会。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革命民主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并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组织机构。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诞生,加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标志着民主革命新时期的到来。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同盟会下设9个支部,安徽属上海支部。吴春阳被推举为安徽的主盟人,负责安徽省及皖苏毗连地区。各省主盟人的任务是:吸收会员,建立支部,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为武装起义作准备。

是年冬,吴春阳衔命回国。他首先到合肥建立了同盟会安徽分会,介绍李诚安、沈瑞麒、张久章等10余人入会。为防止一旦暴露会牵连同盟会总部,故定名为江淮别部,又称武毅会。同时,他还到芜湖,秘密传播同盟会纲领等文件及革命书籍,一时青年学生纷纷入盟。

1906年春,吴春阳到南京,联络正在南京新军第九镇中进行革命工作的安徽军人柏文蔚、倪映典等在鸡鸣寺集会,吸收数十人加入同盟会,成立了同盟会南京支部,推动江苏革命运动。吴春阳又通过柏文蔚,发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赵声加入同盟会。赵声、柏文蔚、倪映典后来都成为革命的中坚。

早在吴春阳回国之前,一些革命志士就活跃在江淮大地,安徽公学的陈仲甫(独秀)、柏文蔚、常恒芳等最为突出,他们崇尚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成立了以反清为宗旨的革命团体——岳王会,总部设在芜湖,另在安庆、南京设分部。岳王会主要在新军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安庆分部在新军中的成绩最大。

吴春阳回国后对这一革命组织极为重视,很快与岳王会的同志取得了联系,积极向他们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同盟会纲领、宗旨,并赠送《民报》等革命书刊供他们阅读。岳王会成员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大部分领导人接受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并愿意接受同盟会的领导。1906年夏,岳王会总部决议:“接受吴谷和张钱仁的介绍,全体加入同盟会。”至此,岳王会这一地区性的革命组织在吴春阳的悉心帮助下,得到了升华,江淮地区的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吴春阳在回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把江淮地区革命党人的势力纳入到同盟会的统一领导下,而岳王会运动的部分新军也就成了同盟会掌握的第一批新式武装。

为了更好地运动新军,1906年秋,当安徽督练公所在安庆创办训练新军下级军官的弁目训练所时,吴春阳亲自投入炮营弁目训练所,首先发展炮营管带吴介麟入会,并联合早已潜伏在新军中的熊成基、范传甲、常恒芳等,大量发展同盟会员,“凡在新军中,稍有知识血性者,无不投入其间”。不久,新军官兵加入同盟会的即达“百数十人”。数月后,事为安徽巡抚恩铭所察,吴春阳被迫走避寿州,在芍陂学堂以任教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先后结交了一批淮上豪杰如张孟介等,为将来举义积蓄了力量。

1907年,革命党人徐锡麟在安庆枪击恩铭,发动起义。吴春阳闻讯,匆忙赶往安庆,准备集合同志策应。可惜,起义很快失败,安庆搜捕又急,他无法立足,转而回到合肥,以办城西学堂为掩护,成立了革命组织合肥学会,借“学会”之名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员。他还聘请同盟会员作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爱国、救国的教育,启迪青年的革命觉悟。

与此同时,他还密切注视着全省革命形势的发展,与各地同志保持着联系,直接或间接地指导这一时期的全省革命工作。

1908年11月,光绪、慈禧先后死去。安庆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熊成基等乘机发动新军马营、炮营千余人起义,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新军起义,史称“马炮营起义”。由于新任巡抚朱家宝的严密防范,起义军受挫,被迫兵分二路,朝合肥方向转移,计划以吴春阳所在的合肥为基地,“联合淮颍之间的同志,再图大举”。吴春阳非常关注起义的进展,当他探知清方增调大批援军联合夹击北退新军,“以期尽数歼灭”的讯息后,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赶往熊成基部,通报敌情,建议分散队伍,避免全军覆没。熊成基采纳了这一建议,改变计划,避免了更大牺牲。

吴春阳因为离开合肥向起义新军传递消息,受到清政府合肥当局的密切注意,合肥巨绅李国松(李鸿章侄孙)等也对他攻击、排斥,吴春阳不得已离开合肥到上海。

同盟会在中国南部多次起义失败,尤其是黄花岗起义的失败,革命精华损失惨重。革命中心转移到革命党势力相对雄厚的长江流域。

吴春阳在上海,与同盟会会员宋教仁、陈其美、范鸿仙等商议联合长江下游江浙皖各省,发动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安徽方面由吴春阳负责。1911年10月7日,他潜回安庆,联络同志王天培、胡维栋、韩衍等密谋起事。

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各省革命志士大为振奋,辛亥革命的烈火在各地点燃。安徽位于华东腹地,上可联系武汉三镇,下可影响江浙,地处要冲。因此湖北军政府刚成立就发出《檄安徽文》,号召安徽民众“应起而响应武昌”,与之“左提右挈”,“共建民主,永享治平”。负责安徽光复的吴春阳认为箭在弦上,必须赶快发动,策应武昌。但是,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安徽后,安徽巡抚朱家宝加强了防备,他一面不给驻守安庆的新军发放子弹,严加防守;一面电请陆军部准许调派兵轮来省,并准许添募兵勇。安庆革命党本来人才济济,但数次起义失败,尤其是马炮营起义失败,革命力量遭到极大削弱,短时期内很难发动。在革命关键时刻,安徽无法起而响应,吴春阳极度忧愤,“呕血不止”。革命同志无不深受感动。吴春阳权衡再三,毅然决定:既然武昌已举义旗,安徽革命党岂能坐视,无论千难万难,定要一试,呼应武汉,促成革命最后成功。

他抱病到湖北军政府请兵,向黎元洪呈上鄂皖联合的详细方案,深得赞许,被举为长江七省经略。但是,当时湖北省军政府正面临大敌,自顾不暇,根本无法分兵。黎元洪只许诺,安徽一旦起义,他将用一混成协军火,予以帮助。

吴春阳在武汉得知,镇守九江的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是安徽人,参谋长宋芳宾是合肥人,且是自己的旧交,他决定亲自去九江策动马毓宝反正。他到九江后,经宋芳宾介绍拜见马毓宝,规劝马认清形势,响应武昌起义。九江当地革命党人也纷纷活动,造成革命形势。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马毓宝为九江都督。九江是长江之咽喉,武汉之门户,自宣布独立后,“长江下游各省接踵起义,海军亦旋即归附革命军。江上之威胁既减,清军复不能用以增援,革命声势乃更为之壮大。”

吴春阳在九江还结识了蓄志革命的吴振黄(无为人),介绍他加入同盟会,并派他去光复芜湖。

10月28日,吴春阳冒险返回安庆,以友人发丧为掩护,召集革命党人王天培、管鹏、胡维栋等在秘密机关萍萃楼客栈开会,商议起事。当时,巡抚朱家宝探得新军中有革命党人活动,即于10月24日将新军调驻城外。同时又电请两江总督张人骏派张勋所部的江防营五营来皖镇慑。因此,会上有人担忧敌人已有充分准备,江防、巡防营力量强大,新军中革命力量比较薄弱,缺乏弹药,反对立即举义。吴春阳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主张凭现有力量冒险举事。会议最后定于10月30日晚起义。计划由距城最近的六十二标首先发动,举火为号,其余各部响应,先攻各标标本部,夺取子弹,再合力攻城。吴春阳把起义部队分为三支。胡万泰为总指挥兼六十一标司令,李乾玉为六十二标司令,王天培为学生军司令。他本人率敢死队在城内作内应。

起义前夕,胡万泰临阵退缩,以“送母”为名离开安庆。负责六十二标的李乾玉被标统顾琢塘扣押,致使10月30日晚,应首先发动的六十二标没能按时发动。第二日黎明,江防各营迅速布满城关各要塞,开始搜城,又出城攻击新军。同志劝吴春阳躲避,他气愤地说:革命不怕死,现在事已至此,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派人督促新军起事。当天中午,负责六十二标的李乾玉在同志协助下,赶走了标统顾琢塘,随即率部冲破营门,从集贤关急速前进,晚上,来到安庆城下,兵分三路攻城。王天培也率领学生军赶到,从北门攻城。守城的江防各营拼命抵抗,起义新军弹药不足,战斗非常艰苦。吴春阳率内应同志准备乘机出击,力图动摇清军阵营。守城清军则在城内挨家挨户搜捕革命党人。吴春阳当时还在城里,处境十分危险。著名乡绅童挹芳出面规劝朱家宝说:“革命党携数百只炸弹,誓与安庆城共存亡,不如打开城门,禁入不禁出,让他们走掉,这样才能保全此城,保证大家性命。朱家宝听从了童的意见,开了城门,吴春阳这才得以出城,脱离险境。

吴春阳出城后,命令杨辔龙去调桂丹墀的太湖新军,攻城军队暂由王天培管辖,维持现状。自己速往湖北,再次向黎元洪求援。

吴春阳到达武汉,受到当地军民欢迎。但是,武汉局势正紧,革命军队全力与清政府派来的反动武装浴血苦战,无兵可拨。吴春阳转而到九江,向九江都督马毓宝借兵。马毓宝承诺:将由李烈钧率部前往。吴春阳先率学生军回安徽。

11月8日晚,吴春阳等抵达安庆,得知安庆当天已宣布光复,他大喜过望。原来,武昌起义成功后,南方各省相继独立,邻省的江西、江苏、浙江也先后响应。11月5日,寿州光复,革命形势震动安庆各界。11月6日,省城安庆由各界知名人士童挹芳、洪思亮以及咨议局议长窦以珏出面,恳请朱家宝认清形势,顺应大局,宣布独立。作为袁世凯爪牙的朱家玉宣称“城存与存,城亡与亡”。7日,省咨议局集合各界,决定:11月8日宣布安徽省独立;朱家宝去留自便。这时,朱家宝接到了袁世凯密电让他“顺应时势,静候变化,不可胶执书生成见,贻误大局”。朱家宝遂摇身一变,表示同意独立。这样,11月8日,安徽宣布独立。

吴春阳入城后,便立即投入独立后各项善后工作之中,他与王天培等共同行动:一、通电全国,宣告安徽独立;二、通电本省各州县照常办公,禁止假冒光复紊乱秩序;三、通电省内各地,减收当年租税一半;四、照会各外国领事,宣布保护外侨;五、从速调查财政;六、各营即发军饷,增加一个月犒银等。初步稳定了各界人士,推动已经高涨的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接着,在安庆召开民众大会。会上,吴春阳号召光复后的各界群众努力工作,“共建共和”,得到民众衷心拥护。由于吴春阳长期在江淮地区领导和组织光复工作,深孚众望,众人推举他为安徽都督,吴春阳坚辞不就。他说“东南未定,战事方殷,不能以一身羁留安徽”。表示只能担任总经略一职,推荐王天培作都督。许多同志不理解他为何不肯做都督,掌大权,他答复道:“吾辈此出,当只任难不任名,庶使天下咸晓然于吾党除救国外无二心也。”这样才能“令人感奋,紧随吾党而无二心。”他以革命为重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与会人员。

安徽独立后,各界士绅以原安徽巡抚朱家宝在独立前已反正为由推荐朱家宝任都督,王天培任副都督。革命党人痛恨朱家宝曾残酷镇压革命,拒绝让他再握大权,勒令他交出都督大印。但朱家宝握有军队,几经争夺,大印还是落入他的手中。吴春阳深知朱家宝对革命怀有二心,而革命党人又缺乏自己的武装,便速请九江都督马毓宝践约派李烈钧率部入皖,迫使朱家宝就范,改变安徽伪独立的状况。但九江民众视李烈钧为稳定九江局势的关键,坚决挽留。于是,改由黄焕章率部前来安徽。

11月中旬,黄焕章率部入皖。黄军是由旧巡防营改编的,成分复杂,纪律极差。一时,安庆人心惶惶,强烈反对客军进驻城内。黄焕章不从,率军进驻城内师范学堂,并向咨议局索饷万元。咨议局和商会答应暂拨2500元,黄焕章竟指使部下悍然围攻都督府,劫夺军械所,烧毁藩署,洗劫藩库,三牌楼、四牌楼一带的商店和富绅住宅均被抢劫一空。全城破坏极重,公私损失达300万元。朱家宝见势不妙,逃离安庆。

此时在芜湖的吴春阳闻讯后,大为愤慨,匆匆赶回安庆。临行前,吴振黄等力劝吴春阳带兵返回,但他不愿安庆百姓再临战事,只身赶回安庆,期望用大义说服黄焕章。

吴春阳回到安庆后,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到黄焕章军中,严辞诘问黄焕章。黄考虑到他是自己上司马毓宝的朋友,对酿出的大乱也有些害怕,便把发难原因推到没有军饷上。吴春阳当即表示,军饷由他负责筹集齐送给黄军,但黄军必须全数归还掠夺的军械、库银以及商民财产,然后迅速离开安徽。黄焕章满口答应。吴春阳离开军营,召集绅商,号召他们筹集款项,促成黄军早日离去。

不料,有个叫王则的奸诈之徒,他曾冒充黎元洪的代表,招摇撞骗,被吴春阳扣押。此时,他逃到黄焕章驻地,向黄焕章挑拨说:吴春阳筹军饷是缓兵之计,他一定会惩办扰乱安庆的肇事者,你根本无法离开安庆城。又说:假如除掉吴春阳,你就能占据安庆,依靠你的军队做安徽的都督。黄焕章早有占安庆、做都督的野心,只是惧怕吴春阳。王则的劝说正中下怀,黄焕章决定铤而走险,杀害吴春阳,控制安徽。

吴春阳不知情形有变,筹足饷银后送到黄军中。黄焕章即下令将吴春阳拘禁。消息传出后,安庆全城震惊,各界急推代表交涉,并邀请欧美人士作保,让黄焕章放人。革命党人刘焕文还组织一支百余人的敢死队,计划营救吴春阳,同时设法通知了吴春阳,让他配合。吴春阳却不愿为保全自己一个人的生命而累及众人。11月18日夜,吴春阳知道黄焕章要下毒手,便写了一道绝命诗:“来来去去本无因,只觉区区不忍心,拼着头颅酬死友,敢将多难累生灵……”诗未作完,黄焕章就下令卫队开枪,吴春阳连中7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

吴春阳牺牲的消息传出,远近震惊,安庆民众奋起要求惩办凶手,杀黄焕章以谢天下。革命党人桂丹墀率领太湖军赶到安庆,计划攻打黄军,给吴春阳报仇。驻扎安庆的其他军队也纷纷响应。黄焕章惊恐万分。九江都督马毓宝获知黄军扰乱地方,急派李烈钧到安庆裁决。李到安庆后,向安徽百姓道歉,勒令黄部兵士将所掠财物悉数交出,并押送黄焕章回到九江,交马毓宝处置。至此,安庆之乱方解。后黄焕章、王则都被先后处死。

吴春阳遗体归葬合肥,其灵柩离安庆时,“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挥泪,为其送行。途经芜湖时也是如此。葬礼在合肥举行,庄严肃穆,十分隆重,全城民众纷纷前往悼念。


温馨提示: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华英烈网(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须知:投稿请将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议将邮件主题命名为“作品形式+标题+投稿人姓名/单位/地址/联系方式(手机/QQ/微信)”)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详情请点击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