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1947年的春天,江南大地已是春光燦爛,但蔣介石的心情卻是陰雨連綿,他無心欣賞南京城內的滿園春色,因為自1946年6月底撕毀停戰協定後,國民黨軍雖然侵佔了一百多座空城,但是卻付出了71萬軍隊被殲滅的代價,戰場的主動權越來越向中共方面傾斜。

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

特別是在華東戰場,在宿北、魯南和萊蕪戰役中,國民黨軍遭到了重大打擊。71萬軍隊被消滅,這使本來頭腦發熱、躊躇滿志的蔣介石頭腦開始清醒了一些,他開始反思自己一個非常堅信的觀點:城市是政治的基礎,交通線是經濟的紐帶。

正是基於這一觀點,蔣介石十分堅信只要將城市和交通線佔領,就可以在國共對決中贏得勝利。然而當他發現國民黨幾乎佔領了所有的大中城市,解放軍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更加強大了,他開始懷疑他固有觀點的正確性,並在南京召開的軍事將領會上說:

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

“半年多來戰況的進展告訴我們,雖然佔領了大量的地方,但是兵力也越來越分散,敵人反倒可以靈活集中優勢兵力,把我們各個擊破。為此,我們要改變戰略方針,由對共軍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我決定採取“空心戰術”,在後方只留3個正規軍,而將大部分調往前線,重點進攻陝北和山東,在山東地區,陳毅和粟裕組織民眾的技術、訓練軍隊的能力和作戰的靈活性你們是有目共睹的。此番作戰,大家一定要精誠團結,切不能像過去那樣各自為戰,不聽指揮,如果再像過去那樣打,估計要不了兩三個月,你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應該說蔣介石這番話既是中肯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為了消滅華東野戰軍,他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理順指揮鏈,提高指揮效率。即撤銷徐州、鄭州兩個綏靖公署,成立徐州司令部,調任薛嶽為形同虛設的國民黨政府參軍長,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主持,這種統一的指揮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指揮協調的效率。

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

薛嶽被稱為國民黨軍中少數能打仗的幾個將領之一,各方面對其軍事指揮才能評價頗高,比如主席曾經說過:你們遭遇薛伯陵務必持重!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撼山易、撼薛將軍難。 軍史學者王建學說:薛嶽在抗戰當中對日軍的打擊最大,殲滅日軍也最多,他是日軍最懼怕的中國將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立了大功。這些評價都從一個側面反應了薛嶽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特別是他指揮的萬家嶺大捷和幾次長沙會戰,更是令人津津樂道。

追溯顧祝同的軍旅生涯,就會發現他幾乎沒有什麼戰績,唯一讓他揚名的機會是1941年他靠耍政治陰謀製造的皖南事變。作戰能力平平,但蔣介石為什麼對其恩寵有加,一方面是因為顧祝同的老道與圓滑,另一方面是對老蔣言聽計從,而且執行力非常強,如果在和平時期,顧祝同絕對是個好領導,然而戰爭年代沒有主見的領導對軍隊絕對是一場災難。

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

1947年3月3日,參謀總長陳誠攜顧祝同前去徐州接防,薛嶽對蔣介石用顧祝同代替自己非常不滿,何況他根本就瞧不起顧祝同,在交接儀式上,被調任為形同虛設的國民黨政府參軍長的薛嶽異常憤怒,並破口大罵,當著顧祝同的面,拐著彎指責顧祝同只會溜鬚拍馬,不懂軍事指揮,並說這次調換對共軍來說是一個大喜訊,顧祝同被說得滿臉通紅,一向以性情溫和著稱的顧祝同忍不住與薛嶽當面爭吵起來。

當時參謀總長陳誠也在場,但因幾次敗仗招來多方閒言碎語的他將薛嶽拉到一邊,小聲地對他說:

“伯陵,哪個廟裡沒有冤死的鬼,這事你就不要計較了,這也是老頭子的決定!”

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

薛嶽被撤銷職務氣得大罵,顧祝同被說得滿臉通紅,為何陳誠一句話搞定?因為薛嶽和陳誠的關係非同一般,當年薛嶽在香港無事可幹時,是陳誠向蔣介石推薦了薛嶽,可以說陳誠是薛嶽的伯樂,薛嶽雖然目中無人,但他卻非常聽陳誠的話,因為薛嶽是一個敢作敢當、知恩圖報的人。

顧祝同上任後,嚴格督促落實蔣介石的指示,好大喜功的湯恩伯更是積極,命令部隊全線進攻,原來密集靠攏的隊形很快變得鬆散起來,華東野戰軍的副司令員粟裕敏銳地看出這一變化,1947年5月10日夜,粟裕主持召開作戰會議,準備圍殲湯恩伯集團的第7軍和整編第48師。因為這兩支軍隊從河陽出動,有進犯沂水的模樣,位於湯恩伯兵團的右翼,比較暴露。後來因為其他原因,粟裕決定圍殲整編第74師,最後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灰飛煙滅。

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

其實薛嶽說得不錯,對於這次調換,對華野確實算是一件好事,蔣介石換將的消息,我軍很快通過內線便得知,對於蔣介石這一舉措,粟裕說:

“薛嶽用兵尚稱機敏果斷,而顧祝同則歷來是我軍手下敗將,以庸才代替幹才,在高級軍事指揮人員上的更迭,正象徵著國民黨的日暮途窮,最後必然會走向崩潰。”簡單來說,粟裕評價顧祝同是庸才。

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顧祝同代替薛嶽?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是蔣介石糊塗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蔣介石清楚地知道就作戰指揮而言,薛嶽比顧祝同強。但是為什麼用顧祝同代替薛嶽呢?軍史專家說出兩點原因:

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

一是與蔣介石的用人哲學有關。蔣介石的用人哲學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那就是:寧用飯桶,不用油桶;寧用奴才,不用人才。顧祝同雖然打仗不行,但是愛揣摩人,深知蔣的個性脾氣,從不觸怒蔣介石的忌諱,不僅對蔣介石非常忠心,還處處迎合蔣介石。其實像顧祝同這樣的人適合當和平時期的領導,可以嚴抓落實,但不適合當戰時領導,作為軍事指揮員必須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勇氣和魄力。”薛嶽有這個魄力,而顧祝同沒有。

二是與蔣介石對戰局過分樂觀有關。蔣介石發動內戰後,雖然失敗連連,但他認為這次在山東戰場國民黨軍在各個方面都比解放軍強,國軍可以穩操勝券,用顧祝同就可以取得戰爭勝利,為何非要用曾經反對過自己、又不怎麼聽話的薛嶽呢?

大戰在即,蔣介石為什麼用庸才代替將才?

作戰的關鍵在指揮員,軍史專家認為,在軍事指揮領域,一個唯命是從、唯唯諾諾的軍事指揮員,必然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必然缺少擔當和魄力。而顧祝同就是這樣的指揮員,面對戰神級別的指揮員粟裕,其失敗是必然的。

專欄

粟裕4天圍殲張靈甫的背後

作者:天擇雜談

49.9幣

0人已購

查看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他原為華東某野戰部隊軍官,裝備工程學本科畢業,作戰指揮學研究生畢業,曾在野戰部隊師級、軍級單位工作,後調入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軍事歷史和軍事哲學頗有研究,公眾號亦是“天擇雜談”,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