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D&G辱華風波,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而D&G也因為自己的歧視行為付出了相應的代價。準備已久的大秀不得不關停,國人紛紛抵制……接近涼涼。

這次的辱華事件也讓大家對相關問題的敏感度大幅提升,最近快時尚品牌ZARA就被傳出“醜化中國模特”。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ZARA推彩妝新品

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

近期,為了宣傳自家的彩妝新品,ZARA也在微博上發佈了相關的消息,由於首推產品是“為亞洲女士特別打造”的。ZARA還專門找了中國新生代超模李靜雯來拍攝試色照片,以便為消費者提供直觀的參照。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沒想到的是,模特拍攝的這組照片卻引發了一些爭議……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焦點之一在於模特臉上的雀斑。不少人表示:

亞洲人哪來這麼多雀斑?

別故意醜化我們好麼?

焦點之二在於模特的表情。有些人認為:

這樣拍照看起來很沒精神,

ZARA是對亞洲人有什麼誤解嗎?

而事態一再發酵,網友對於這組照片、甚至模特面容的不滿,也上升到了質疑ZARA,在刻意醜化亞洲女性。

隨著質疑聲音的不斷髮酵,ZARA也作出了回應:

模特是由西班牙(總部)選的,審美方面存在不同,而且拍攝的照片都是模特的真實狀態,沒有經過刻意修飾,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醜化”。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並且,這次的宣傳是面向全球,而不是針對中國市場。李靜雯作為全球Top50的模特,ZARA選她來拍攝宣傳照片,也是很合適的。

另一方面,雖然有質疑的聲音存在,但也有不少人對照片做出了肯定:

審美是多元的,

模特未經修飾的樣貌,

展示的就是一種自然和真實的美,

為什麼有著雀斑的長相

就是在醜化亞洲女性呢?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因為一組照片,引發了網友們的爭論不休,可能李靜雯本人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躺槍”吧...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ZARA的這次風波回味下來,不禁讓人覺得有些可笑,因為某種程度上這更像是一場“看圖說話”式的國人針對自己同胞的歧視。

首先,看著模特圖。一些人就開始腦補了:

為啥給她化妝點那麼多雀斑?

眼睛還不睜開這麼沒精神

是不是故意在“黑”亞洲人?

殊不知,雀斑並非化妝,這本來就是李靜雯的真實樣貌;而半張開眼睛,“看似對什麼都無所謂”,恰好是她作為模特的個人風格。

再者,從ZARA的回應中我們也能窺見一些端倪。品牌方所持的審美觀是“自然、真實”顯示出一個人所擁有的特質,從官網的其他圖片也能看出,對於模特的肌膚狀態,他們從來都是大大方方展示的。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有皺紋,也有雀斑,還是容易顯臉大的仰拍角度。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這張也有雀斑。

而國內的目前的審美觀點則與西方有很大差異。人們常覺得膚白是貌美的基礎,而毫無瑕疵的“陶瓷肌”,才是對“完美無瑕”的終極詮釋。

於是,對模特的

知之甚少,再加上審美不同才導致了這場歧視鬧劇。

殊不知,被國內一些觀點視為“醜”,被認為是皮膚瑕疵的雀斑,在一些模特身上卻能夠作為個人特質的一部分大放異彩。

比如Gisele Bündchen,對號稱擁有全球最貴身體的她來說,雀斑也是彰顯個性不可缺的一部分。


還有英國新晉超模Adwoa Aboah,標緻的五官和可愛的雀斑,也讓她受到不少時裝雜誌青睞。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而對於李靜雯來說,點綴著雀斑、略寬的圓圓面孔,眉宇間卻不乏英武之氣。淡然而漠視一切的表情,融合成了她獨特的個人風格。而她也憑著自己的實力和特色走出了國門、知名於國際。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但回到事情本身,為何會有這樣的爭議呢?為何我們對何謂“美”有如此大的意見偏差?

緣何高度敏感:時尚品牌的“前科”

在ZARA風波之後,《中國青年報》刊登的一則評論指出,“辱華”概念不應濫用,文章認為,“對於那些真正的辱華者,廣大愛國的中國人,必將令他們付出代價,但與此同時,我們決不能濫用‘辱華’概念,以捕風捉影的方式到處亂扣帽子。這樣的做法,只會讓輿論環境遭到汙染,而這將會是整個社會的共同損失。”

不過也應該看到,網友之所以對西方時尚品牌的某些舉動高度敏感,根本上還是源於其之前曾涉種種顯性或隱性的對華歧視。

像去年底鬧得沸沸揚揚的意大利品牌 D&G“辱華”風波。當然,像D&G這樣的案例可以說是極個別(畢竟沒有哪幾個品牌低劣無知到既想得罪中國人民還想從中國市場分一杯羹),但刻板成見和隱性歧視卻始終存在。

這多少有賽義德(Edward Said)所說的“東方主義”,“東方主義是所有的對東方某些時期有多瞭解之後的沉澱:它的肉慾、獨裁、畸形心態、不準確的習慣,以及它的落後”。

西方時尚品牌青睞的東方符號,大多是看來落後、病態、畸形的。比如2015年大都會博物館“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所呈現的中國元素,集納了西方對中國的幻想史,而幻想的主題完全符合賽義德東方學的定義,《紐約時報》藝術評論家霍蘭德·科特(Holland Cotter)的批評一針見血, “陳腐的刻板印象陰魂不散;藝術被貶抑為時尚攝影中的道具”。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鏡花水月》時裝展。其背景為元代壁畫鉅製《藥師佛會圖》。

時至今日,不僅是西方時尚品牌乃至西方社會的許多普通民眾,對中國停留在“落後”“野蠻”“頹靡”等刻板印象中並放置於鄙視鏈的底端,但他們始終沒有自我檢討——就像霍蘭德·科特寫道的,“在帝國主義興起的十九世紀,歐洲愈發欲求佔有外界。中國被視為可大肆剝削的肥水肥田。當中國起而抗之,其流行形象便有所改變。曾一度被視為童話仙境的中國搖身一變成為蠻族頭目、異教暴民及重症毒癮者(殊不知鴉片實由英國從印度進口強銷中國)充斥的化外之地。美國也對中國移民抱持懷疑與輕蔑的態度,將之拒門外。”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西方剝削東方的歷史被輕描淡寫,而被剝削後落後的東方反倒成了一種“原罪”。這種傲慢與偏見,本質上是冷漠,它也極易演變為無恥。這種無恥在D&G辱華風波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

也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某些網友對於西方時尚品牌某些舉動的高度敏感,這或許只會出於一種很樸素很真誠的民族情感。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時尚品牌與美的邊界:我們對美足夠包容嗎?

固然不應遺忘歷史,但如果懷揣仇恨,成為極端民族主義者,人家一點你就炸,顯然也不是理性的態度。對於過去的歷史,作為共同體的西方社會固然負有責任,但我們也不可將責任具體化到某一個品牌身上——就比如意大利曾經是“八國聯軍”中的一員,所以意大利品牌要抵制。這種泛化的情緒尤其需要警惕。

不妨擱置那些龐大的爭議,就事論事討論西方時尚界——尤其是那些能夠引領時尚風潮的品牌對模特的選取上:為何它們認為美的,我們會認為是醜化和歧視?是否因為我們對美的認知不夠多元?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時尚品牌許多是奢侈品,而奢侈品之所以為奢侈品,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具備某種藝術屬性。奢侈品的英文詞源Luxury(奢侈),源於拉丁語的“光”(Lux),引申為“超乎尋常的創造力”,換句話說,奢侈品不僅是某種昂貴的、稀缺的,它同時可能是帶有創造力的東西。回顧大多數奢侈品牌的發家史,大多是因為其獨特、稀缺、精湛、標新立異的風格引發歐洲皇室的青睞,再由皇室走向民間。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而在一個以物品堆積的消費社會里,時尚品和奢侈品的悖論是——它既是一種商品,它又在突破消費社會商品機械複製、千篇一律、高度同質化的無聊和無趣,時尚品和奢侈品的稀缺、非日常、賞心悅目、藝術靈光讓無數消費者為之痴狂,彷彿它們可以標榜個性、重塑自我,將自我從平庸的日常拯救出來。

因此,我曾看到有人曾如此熱情洋溢地歌頌奢侈品的藝術衝擊力:“我們在對奢侈品的瞬間打量中,隱藏在符號意義之下的物品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開始打破心物之間的阻隔,物品本身的形式美感或感性力量開始凸顯,物不再只是象徵身份、地位、財富與權力,而是在感性與形式相遇的瞬間,奢侈品的感性力量得以凸顯,也就是對感性瞬間主體性的肯定。”

時尚品和奢侈品標新立異、稀缺、獨特等藝術屬性,讓它具備引領時尚、引領潮流,拓寬美的邊界、豐富美的形式等功能。這也是為什麼四大時裝週過後,可能整個服裝市場的潮流就會改變。

同樣的道理,我們認為“醜”的,但時尚品牌認為這是“美”的,也許存在這樣的可能性:

它讓我們看到我們曾忽略的美,原來我們認為不符合我們審美習慣的“醜”的東西,其實也具備如此有個性的一面。

就比如所謂的“高級臉”的說法。按照網絡上的解釋,“高級臉”的臉型一般有以下特點:眼距偏寬、眼睛偏長、眼睛留白、顴骨偏高、嘴唇偏厚、下頜偏方。而“高級臉”這個詞的出現與流行,與某些東方面孔在西方時尚領域的走紅有關(比如呂燕等)。二者之間的審美差距,不得不讓網友發明“高級臉”的稱呼來形容這些模特。即便現在依舊有很多人說“什麼高級臉,那就是醜”,但的確也有不少人漸漸接受了“高級臉”,並發現這樣的臉型具有它美的一面。


名模呂燕

在我看來,“高級臉”這一說法出現並流行的意義,不在於它證明某些臉型是否真的“高級”,而在於它在鬆動我們對於美的某種刻板的、教條的、規範化的認知,它讓我們發現:哦,原來美還可以有這麼一面——無論我們是否接受。

對美懷持更寬容、更多元的認知,不僅有助於打破“以貌取人”的慣常窠臼,也有助於讓我們發現更為豐富多元的世界。

也許有人還記得全安琪,她是當選2016年美國密歇根州小姐的華裔女孩。這次“密歇根小姐”的比賽規則是:才藝表演佔35%,生活服飾和泳裝展示佔比15%,晚禮服展示佔25%,個人面試佔15%,臺上問答佔5%。當全安琪獲獎的照片傳到國內時,被網友幾乎一邊倒地嘲諷她的“醜”——高顴骨、大嘴巴、小麥膚色、高大健壯的身材、不拘小節的露齒大笑……

在網友看來,選美,當然是選外表美,而非才藝、談吐、內在、價值觀的美,所以他們看不到全安琪的性格魅力,看不到她的古典鋼琴造詣,看不到她是創意研究學院的學霸,看不到她致力於投入公益事業當中。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全安琪

當我們糾結於時尚品牌和時尚雜誌廣告中的女性是否有雀斑、眼間距寬不寬等問題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間將“女性客體化”了,彷彿她們的價值就等於她們的容貌,一個我們認為“醜”的人就不配登上時尚雜誌?但女性除了皮囊外,她們更多值得珍視的價值,其實在於皮囊之外。

因此,對於女性的外表美,我贊同的是學者李銀河的看法:“美的個體化、多元化和民主化,即由每個人自己來做出在美的問題上的選擇。一個人既可以選擇瘦,也可以選擇胖;既可以選擇按某種社會尺度看屬於‘美’的形象(比如34-25-34英寸的身材),也可以選擇按這種尺度屬於‘不美’的個人形象。這才是最自由、最少壓抑的做法。如果一個社會能夠允許這種選擇,它將是一個使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感到自由、輕鬆和愉悅的社會。”


ZARA推新品被質疑醜化亞洲女性,對美的認知在多元化還是單一化?


或許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當他們湧到ZARA、《VOGUE》社交網絡下指責模特“醜”時,無形中已經在一種美的尺度要求和壓迫其他女性了,那些有雀斑的、那些眼距寬的女性,該如何自處?

對於時尚品牌和時尚雜誌等能夠引領風尚的“權力”,是否更應該警惕的是:

它們雖然拓寬了美的邊界,但是否會過猶不及,在拓寬的同時侷限了美?就比如它們喜歡“高級臉”,總是使用有著“高級臉”的模特,結果真的使得“高級臉”成為唯一“高級”的美?

這時,美的鄙視鏈是否又會出現,美的標準是否又在單一化了?

圖片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後臺發消息或郵件聯繫[email protected]。我們會盡快處理,萬分感謝!

WX公眾號:sanshui_haomiao

每天一點禮儀小知識,每天進步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