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什麼要放過曹操?你認為關羽做的對不對?

偉大的時代


一般說關羽放過曹操這個題都來源於曹操敗走華容道這段,其實在歷史上曹操確實敗走了華容道,但真實歷史記載中沒有遇到關羽,關羽沒守在華容道,是曹操過了華容道之後劉備帶兵追了過來,但晚了一步,曹操已經走了。那就只能從演義的角度分析了。

第一,關羽曾經身在曹營心在漢收到曹操的款待,曹操金錢美女加官進爵想讓關羽為他效力,可關羽不買他的賬,雖說關羽斬顏良文丑解白馬之圍,但還覺得虧欠曹操的,所以放了

第二,出兵前諸葛亮已經夜觀天象曹操亡不了,況且關羽是義薄雲天的象徵早知道關羽重情重義會放掉曹操倒不如說是諸葛亮放過了曹操

第三,不管是出於歷史還是演義,演義也得尊重歷史吧,這會兒讓曹操死了,後面的還怎麼往下寫,作者在正式寫作之前都要想好思路打好草稿才能寫的,寫到這兒曹操死了後面就沒法繼續了,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後來畢竟三國鼎立了,必須順著這個劇情來,曹操要是這給寫死了,看的人就不樂意了[我想靜靜]


倚樓聽風雨淡看江湖路


《三國演義》有三絕,諸葛亮的智絕、關羽的義絕、曹操的奸絕。

在演義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這個章回中,老先生把這三絕描寫的淋漓盡致,讀起來感覺大快朵頤。

諸葛亮神機妙算,他不僅算定曹操必定要走華容道,曹操狼狽不堪一定哭求關羽,而且算定關雲長一定會義釋曹操。更為關鍵的是,當時的劉備還沒有立足之地,三分天下的格局還需要曹操。如果此時曹操死掉,對於劉備是極為不利的。

這是羅貫中的觀點。

拋開歷史史實不說,小說這麼安排是符合整體構架思路的。而且關羽這麼做,也是非常符合他性格的。

歷史小說離不開歷史基本的史實,但允許合情合理地虛構一些情節。如果完全按照歷史史實來敘述,那就不是小說而是傳記啦。

小說作為文學作品,宣導的是一種理念,弘揚一種精神,這無可厚非。

在封建時期,忠義是政治、思想、社會傳統的主旋律。就是在今天,也需要對國家、對服務的單位、公司以忠誠,做人也需要義氣,不可以忘恩負義,這都是正能量。

既然題主問到了關羽的做法對不對,那就暫且不管諸葛亮的智絕及曹操的奸絕,單獨說一下關羽的義絕吧。

關羽的義,是貫徹小說始終的,是小說最重要的主線之一。

從桃園三結義開始,作者就著重塑造關羽義薄雲天的藝術形象。無論是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護送二位嫂夫人去尋找兄長劉備,還是斬顏良、文丑以報答曹操的厚恩,再到義釋曹操,都淋漓盡致地給讀者描繪了關羽知恩圖報,不忘初心的忠義形象。

如果沒有前期的鋪墊,冷不丁的出來關羽義釋曹操,就讓人感覺很突兀,難以理解和接受。但從關羽一生的所作所為來看,就感覺這個橋段非常人性,關羽的人設就非常豐滿、高大、合情合理。

但有時候,忠義是不能兩全的,就如有時候忠孝不能兩全一樣。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設孝而盡忠,比較好理解。但在忠義不能兩全時,設義而盡忠就比較難以接受。

普通人往往更看重義氣,因為義是很具體的,但忠往往很模糊。

假如一個君王讓你去處死一個忠臣,而且此人對你有天大之恩,殺還是不殺?

殺了,就不義,不殺就是以私心廢忠心。

關羽不僅要忠於劉備,更要忠於漢室。在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時候,二者是一致的,關羽的忠心,就要輔佐劉備匡扶漢室。

當時的曹操被看作是漢賊,除掉曹操,就是維護漢室。

深層次來看,殺掉曹操,就是為劉備匡扶漢室掃除最大的障礙。

從作者的意圖來看,似乎還沒想把關羽塑造成如此高的境界和智慧。並沒有從劉備匡扶漢室的高度,讓關羽去思考殺與不殺曹操的問題。

殺掉曹操,天下可能會更加混亂,那麼劉備也就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

由此看來,關羽不殺曹操是不對的,讓諸葛亮如此安排也是很不明智的。

既然認定了曹操是漢賊,這是除掉曹操最好的機會,是絕不能放過曹操的。

曹操是最大的漢賊,曹操一死,整個曹操集團就會分崩離析,最起碼曹丕與曹植兩派會自相殘殺。他們為了得到朝廷群臣的支持,自然不會加害於獻帝。

對劉備來說,關羽放走了劉備最大的對手,不僅是不智,更是不義、不忠。

第一,關羽念及曹操舊恩,就做出了不明智的選擇。只考慮到曹操的情義,而忘卻了對劉備的情義,是為不義。

第二,只顧及曹操的恩德,而忘卻了對劉備、對漢室、對獻帝的忠誠,是為不忠。

第三,此時是除掉曹操的最佳時機,無論對獻帝、還是對劉備都有利。此時不除曹操,是為不智。

因此,在豹眼看來,羅貫中安排關羽義釋曹操,從人性而言是合情合理的,但從忠義大格局來看,是有瑕疵的。

站在更高的忠義角度看,關羽放走曹操是出於私心,是不對的。因為這一舉動,只念及了曹操的恩情,卻背叛了獻帝及劉備,也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

最低層次而言,兩軍陣前各為其主,關羽都沒有做到。

至於說諸葛亮要成全關羽,為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故意為之,更是敗筆。此時,孫權還沒有足夠強大,曹操還沒有徹底解決北方問題,西北馬超、韓遂還很有勢力,曹操如果死掉,曹魏集團就會分裂,天下越亂對劉備越有利,為何曹操不死才對劉備最有利呢?

隆中對的策略存在缺陷,羅貫中安排關羽義釋曹操這個橋段,恰恰把諸葛亮隆中對的缺陷暴露無遺。

豹眼在別的問題中,對隆中對的缺陷有過詳細的分析,這裡就不贅述啦,有興趣的友友,自己去看吧。

總之,僅僅放在唸及曹操恩德上,放走曹操是很感人的故事,但稍微深層次的思考一下,關羽這個行為幾無可稱道之處,也就是說,關羽義釋曹操是錯誤的,不正確的選擇。

史料沒有關羽義釋曹操一說,羅貫中這麼安排,很有可讀性,但如果深層次分析,就會覺得這是敗筆,幾無可稱道之處。


豹眼看歷史


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三國演義》中很精彩一個片段。曹操經過赤壁大戰後,帶著手下幾十人狼狽逃到華容道,正在曹阿瞞得意大笑之際,突然一聲炮響,關公帶著五百名校刀手攔住了去路。曹操等人一看,那真是魂飛天外,曹操要許褚、張遼、徐晃等大將前去迎戰,幾人卻說,這一路逃來已是人困馬乏,十分疲憊,就是人能前去迎戰,馬匹也受不了。正在為難之際,謀士程昱給曹操出主意,說關公一向重意氣,如果曹操能親自到關公前求情,憑著以前曹操厚待關公的分上,關公一定念往日舊情,放過曹操等人。曹操沒辦法,只好豁出老臉,裝出十分可憐的樣子,苦苦哀求關公。關羽看到曹操等人的狼狽像,又見往日的大丞相曹操如此可憐兮兮地來求告自己,果然於心不忍,帶開馬頭,背過身去,要放曹操等人過去。曹操見關羽猶豫放行,馬上要帶眾人穿過。這時關平大喊:“父親來時和諸葛丞相可是簽了軍令狀的!”關羽猛驚,又大喝一聲轉回頭,曹操等人一見,齊刷刷跪下求饒,與他很有情誼的同鄉張遼也苦苦求告。關羽更是於心不忍,就掉轉馬頭用刀一指,讓部隊兩邊散開。曹操等人一看有門,此時不逃更待何時?就一個個連滾帶爬地逃走了。

那麼關羽為什麼冒著自己被殺頭的危險放過曹操呢?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最重情義。曹操曾在土山約三事中,收降過關羽。曹操這人很愛將,尤其對關羽,那是相當喜愛。關羽在不知劉備下落,又要保護兩個嫂嫂的情況下,投降了曹操。曹操很是優待關羽,不僅把赤兔馬賜予關羽,還十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地盛情招待關公。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後,曹操又報漢獻帝封關公為漢壽亭侯。如此厚情,關羽怎不感激?後來當關羽知道劉備消息後,掛印封金,離開曹操,要去尋找劉備。曹操依約不但沒攔阻,還贈袍送行。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曹操非但沒有怪罪,反而派張遼送來了出關通行證,關羽知恩啊!試想想,在曹操地界,本已投降曹操,現又離曹尋兄,曹操如果不讓關公走,斬殺關公,那可是手到擒來的事,分分鐘都能要關羽的命。一路走來,痛定思痛,雖然與劉備磕頭拜把子在先,可曹操如此厚待自己,此恩此情,當何以報答?熟悉《春秋》大義,懂得知恩圖報的關羽,自然時刻銘記在心上。現在在華容道上,天賜報恩良機,並且終於可以卸掉常年壓在自己心底那塊重石了,把忠義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的關羽,豈能放過這一千載良機?關羽性格恤下而驕於士大夫,就是說關羽看不慣高高在上的貴族官僚,但卻很憐恤愛撫不如自己的人和屬下。就像農村所說的那種人,吃軟不吃硬,在關羽面前,越是表現強硬傲驕的人,關羽越煩越看不上,越是不如自己對自己好的人,越是困窘不堪的人,關羽越是可憐他們,施恩他們。面對赤壁大敗,狼狽不堪,又苦苦哀求自己的曹操等人,關羽豈能不心軟?正是在這報恩心軟的感情折磨下,關羽才冒著自己被殺頭的風險,放走了曹阿瞞。也許吧,關羽有一種慶幸心裡,那就是他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如此鐵的結拜情義,作為大哥的劉備豈能不救他?

對於關羽義釋曹操一事,很明顯是循私枉法,假公濟私,更何況還有軍令狀在呢,關羽如此做是極不對的。但是,就當時形勢看,正如諸葛亮所說,曹操若死,曹魏必大亂,以當時劉備僅有江夏實力,是很難與孫權抗衡的,也很難在混亂中賺取更大利益。但諸葛亮又不甘心,在這種矛盾心理下,他就想賭一把天意。如果曹操命當絕,關羽就會殺了曹操;如果曹操命不當絕,關羽感念舊情就會放了曹操。諸葛亮之所以安排關羽守華容道,實際上他還是不希望曹操死的。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應該說還是遂了劉備、諸葛亮的心意,從天下大局上,做得還算正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