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什麼,公子整理了白雲先生的解讀和結論

傳統文化是什麼,公子整理了白雲先生的解讀和結論

素材來自Freepik

在中國的學界,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不管什麼事,什麼學問,一定要外國人說好了,才可以,外國人點頭了,自己才敢宣揚。外國人稱讚了,自己才敢唯唯諾諾的隨聲附和。外國人,永遠是不容置疑的權威和最高標準,誰敢質疑和挑戰外國人,那就是學術立場上的政治不正確。

這是為什麼呢?白雲先生在《世界是紅的》這本書中說,近代,中國遇到了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被洋人的堅船利炮轟得粉碎。面對各種割地賠款,各種租界和半殖民地,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矯枉過正地反思,認為是我們祖先曾經引以為傲的燦爛的文化導致了近代的屈辱捱打,這就造成了長期的文化自卑,不僅認為我們的文學、建築、音樂、繪畫、軍事不如西方人,甚至還認為我們的漢字本身都帶著原罪,需要廢除。還有更極端的,認為黃種人就有原罪。

民族復興的根基在文化的復興。政治的意義,是為了讓國家井然有序。經濟的意義,是為了讓人們富裕。軍事的意義,是為了捍衛什麼的主權,守衛我們的財富。而文化的意義呢,則是讓我們時刻不忘自己是誰。不忘自己是誰,不忘自己的過去,才能談我們能配得上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如果大家都忘記了自己是誰,忘記了自己的過去,那麼“我們”就不存在了。沒有了“我們”,民族就不存在了,國家就不存在了,那我們再講民族復興,就是去復興一個不存在的事物。從精神層面講,如果一個人徹底忘記了自己是誰,再有錢,生活過的再富裕,又有什麼意義呢。飽食終日的人生,跟一隻鑲了金的消化道,又有什麼區別呢。

一個樓能蓋多高,在於它的根基有多牢。一個民族在文明上能走多遠,在於她的文化底蘊有多深厚。一個偉大的事業,能有多麼偉大,在於這個事業的根基,“我們”,團結的有多麼的牢固,多麼緊密。

民族復興,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的根基就在於文化復興和文化認同的建設。有了文化上的復興,我們才能夠形成強大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最終才是在事業上的認同。文化就像陣地,你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你不牢固自己的根基,敵人就會把你的根基全挖斷,會讓一個國家,一個組織,一個人,徹底忘記自己是誰。

傳統文化是什麼,公子整理了白雲先生的解讀和結論

素材來自Freepik

當“我們”不復存在,整個社會就失去了統一的認同,人們也會失去精神上的歸宿。因此,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文化復興至關重要。好比一臺電腦,只有硬件它是無法運行的,必須得安裝了操作系統,它才能成為一臺真正的電腦,才能運行,才能按照程序的指令,去完成特定的任務和目標。對應在民族中,這個軟件,便是文化。

沒有安裝文化的人,不過只是個空殼,賦予一個人自我認同和人格特質的,更多的是由軟件來決定的。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不過就是一堆行屍走肉。認同了什麼樣的文化,一個人才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如同一臺電腦,在它安裝了什麼系統,它才成為一臺什麼樣的電腦。

我們經常說傳統文化這個詞,那到底傳統文化是什麼呢?我們這裡需要把它講清楚。傳統文化,傳是指傳承,統是指正統,文是指人文,化是指教化。

我們的民族,從一開始,在文化上,就是萬世一系地傳承下來的,這和其他的民族,完全不一樣。我們是獨一無二的。

荀子說,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因為天地只有一個天地,聖人法則天地而制人文立教化,也只能有一個道。白雲先生認為(微信公眾號:至道學宮):這個道,在不同的時代,對應著不同的形態和法度,它們分別是道,儒,法。道儒法三家,實則都是同一個道,講的也都是內聖外王,天下治平之術,只是用法不同。所以說中國的正統文化,是道儒法三家。

那麼,道儒法的源頭又是什麼呢?在《老子之道》這本書的自序部分,白雲先生是這樣描述的:

“我們現在的人,通常認為,道家思想是老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創立的。百家爭鳴時期的諸子之學,如同中國文化的一個源頭。實際上,並非如此。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他們都是上古道術在後世的集大成者,並非原創者、開創者。是以孔子言道必崇周,老子言道必崇古聖。”

關於道、儒的源流關係,白雲先生在《老子之道》這本書中引用了葛洪的說法:道為三皇之學,老子為集大成者。儒為周朝之學,孔子為繼承者。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道家思想,講的是天倫無所不包,而儒家思想,則側重於人倫。人倫效法天倫,即為道、儒之本末關係。

那麼法家呢?法家的學問源於老子的道家思想,取用老子學說的一個方面,而發展成為獨立的學問分支。這一點,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明確的描述: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法家的精髓是什麼呢?《韓非子定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韓非子這句話,把法家的精髓說得很透徹。白雲先生在《老子之道》這本書中是這樣詮釋的:法家就是因任授官,循名貴實,賞罰分明。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帝王是老闆,先成立項目,選用一個最適合這個項目的員工來做項目經理。然後再製訂項目管理規則和任務目標,根據整個項目的進度和績效,完成效果,對項目經理進行績效評估,根據績效評估定他的獎金。如果完不成的,則扣發工資。

受儒家對法家長期以來的汙名化、妖魔化影響,一聽到法家, 就以為是喊打喊殺的酷刑同候。其實不是這樣,法家的主旨就是項目導向,以應事為宗旨。在法家的眼裡,沒有解決不了的項目,只有不能勝任的庸才。按照現代社會的眼光來看,法家的思想是很現代、很超前的。自從管仲、商君、韓非之後,中國幾千年以來,社會組織這個龐大的機器。都是以法家的思想來運轉的。所謂,三千年皆施秦政。

老子的道家思想,強調的是應天(通天徹地),孔子的儒家思想,強調的是應人(人倫綱常),管仲、商君、申子、韓非的法家思想,強調的則是應事(世事應對)。白雲先生在《老子之道》這本書中給出了這樣的結論:道儒法三家本出一源,互有交織。如前所述,都是源自上古的道術。

三家的代表人物是:道家,黃老莊;儒家,孔孟荀;法家,管商韓。

從時間線來說,法家略晚,起源自道家,這個太史公已經告訴過咱們了,“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太史公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又說:

伯陽立教,清淨無為。道尊東魯,跡竄西垂。莊蒙栩栩,申子卑卑。刑名有術,說難極知。悲彼周防,終亡李斯。

這一段話,白雲先生的解釋是這樣的:老子創立道德的思想教化,主張清靜無為。道家學說被孔子傳入東方的魯國後受得尊崇,道家學說的一個支流則被法家韓非帶到了西方的秦國。老子道家思想被莊周闡述得歡暢淋漓,也能被申不害詮釋成勤力自勉充滿權謀。韓非《說難》極其智慧。可悲韓非防患如此周密,最終還是死在李斯手上。

作為法家的韓非和李斯又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學生,可見,道儒法三家的確互有交織。

道儒法三家,才是華夏文化的柱石,是中華文化的真正源頭。

傳統文化是什麼,公子整理了白雲先生的解讀和結論

參考資料:

《老子之道》白雲先生/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世界是紅的:看懂中國經濟格局的一本書》 白雲先生/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微信公眾號“至道學宮”(zhidaoxue)&至道學宮網站(daox.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