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經濟”來襲,5800萬空巢青年背後的“孤獨文化”

關鍵詞:孤獨經濟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城市生活節奏的加速,隻身一人和孤獨成為一種正常現象。他們可能不喜歡在購物、吃飯、娛樂等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完成這件事情,面向這部分群體從而衍生出的經濟產業鏈即為孤獨經濟。
孤獨經濟既給了他們自己的選擇與空間,也創造出了一套新的生活模式:“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穀不分”。在人們感到孤獨的同時,開始接受和享受這種孤獨。這種變化,亦帶來了消費行為的變化。

為什麼說“孤獨經濟”火了?

有調查顯示,61.47%的人會感覺孤獨,其中經常孤獨的佔27.22%,每天都會孤獨的佔21.01%。有57.69%的孤獨人群表示,會為了排解孤獨而產生消費,其中有76.19%的人每月花費超過1000元,34.62%的人每月花費超過3000元。

“孤獨經濟”來襲,5800萬空巢青年背後的“孤獨文化”

“孤獨經濟”來襲,5800萬空巢青年背後的“孤獨文化”

不論是在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偏遠的小城鎮,排遣孤獨都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個重要消費動機,“孤獨經濟”已經成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風口。

“孤獨經濟”,引領消費行為變遷

“孤獨經濟”概念的走紅也帶來了新的消費變革,而這種新的消費行為也因此衍生出了多樣化的商業模式。

01

遊戲-《旅行青蛙》

去年火爆的《旅行青蛙》遊中,雖然只有庭院和房子兩個場景,玩家除了收割三葉草、為青蛙準備旅行便當外,與青蛙幾乎唯一的交流只來自它出門旅行寄回來的照片和土特產。但是這種簡單佛系的遊戲卻打開了新的遊戲市場。

“孤獨經濟”來襲,5800萬空巢青年背後的“孤獨文化”

其爆火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由於“孤獨經濟”切中了當下很多人的需求,所以“遊戲中青蛙的狀態被玩家賦予了更多的含義,這也某種程度上成為快節奏生活中孤獨與焦慮的‘空巢青年’的自我投射。”並且,遊戲玩法輕鬆無壓力,無需燒錢充值是很多人青睞該遊戲的原因。除此之外,不少用戶表示,自己的“青蛙兒子”萌點很多,看書的時候還會打瞌睡,就像看見了童年的自己,也在遊戲中體會理解一些父母的心態。所以,巧妙地利用了玩家的焦慮感而打造的遊戲能走紅也絕非意外。

02

一人餐飲零售

眾所周知,去餐廳吃飯時經常會問你幾個人,久而久之為了避免這種一個人的尷尬,越來越多的人就選擇了宅在家裡點外賣,吃得也是自在開心。

“孤獨經濟”來襲,5800萬空巢青年背後的“孤獨文化”

自熱火鍋

藉此餐飲零售界的孤獨經濟應運而生,大量外賣雨後春筍般冒出,推出一人食等迎合獨身人群的套餐,相關的公眾號也是不斷產生,鼓吹獨身儀式感,為孤獨經濟添柴加油。

甚至當你吃厭了一般的外賣,想出去吃個火鍋,又怕除了海底撈沒有其他地方歡迎單身狗時,商家為你準備了自熱火鍋,外賣火鍋,一個小鍋,幾份小菜,讓你全情貫注在吃本身,盡情體會火鍋的帶來儀式感和快樂。所謂我一個人吃飯,也很快樂。

03

迷你KTV

當孤獨經濟在餐飲界越做越大後,它的目光也逐漸轉到了傳統的KTV上。

KTV在國內已經是非常成熟的商業模式,人們都有唱歌的需求。但對於獨身的人群來說,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會找不到一起唱歌的小夥伴。迷你KTV切準該需求,為孤獨經濟而生,為特立獨行而生。讓獨身的,無聊的人群心甘情願地掏腰包。


“孤獨經濟”來襲,5800萬空巢青年背後的“孤獨文化”

迷你KTV

目前,相對知名的迷你KTV公司有友唱M-bar、咪噠miniK、星糖miniKTV、雷石WOW屋等。與租金高、人力成本高的傳統KTV不同,迷你KTV成本極低,完整的設備成本在2萬~3萬元左右,同時無需人力成本,完全由用戶自助操作。因為順應了孤獨經濟的大勢,即便是迷你KTV單價較高,也還是有相當基數的消費者為其買單。

04

寵物經濟

曾幾何時,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汪星人和喵星人已經在我們的朋友圈非常活躍,比如“國民老公”王思聰曾在朋友圈曬圖帶愛犬坐飛機掀起一波熱浪。

“孤獨經濟”來襲,5800萬空巢青年背後的“孤獨文化”

幾年前,日本的小狗俊介紅遍亞洲,而如今,無論是寵物影片扎堆上映,還是照片、小視頻,萌寵相關的內容往往能夠帶來不錯的點贊數和評論數。而它們的主人則爭相為它們購買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及其他配飾,在這個世界上,聚光燈慢慢向它們聚焦,“它經濟”似乎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孤獨經濟”來襲,5800萬空巢青年背後的“孤獨文化”

會賣萌的小狗狗俊介(圖片來自花瓣)

而在這些寵物們的背後,則是它們年輕的主人的訴求,寵物充當他們的“生活伴侶”、“孩子”等角色,可以說是他們孤獨或平淡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劑品,因此,他們傾注財力、物力以及精力,享受著寵物帶給自己的回饋和樂趣。

如今,寵物市場已形成規模經濟,縱觀龐大的市場背後,是現代年輕人的消費觀念的變化和情感訴求,面對著情感困惑,年輕人會通過消費排解孤獨感,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即花錢買快樂,寵物行業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年輕人的這些困惑。

為“孤獨”消費,反映了什麼心理?

彼時大城市中孤身漂泊的青年人還被稱作“蟻族”,如今新興的卻是“空巢青年”,這種稱謂的變化彰顯的是社會群體行為的變革。孤獨已經成為青年群體情感意識的共同表達。

現代年輕人缺乏交流、陪伴和情感反饋

年初,脈脈數據研究院聯合小豬短租,共同發佈了2017年度職業數據白皮書《孤獨經濟》,報告中指出,“空巢青年”是中國經濟的新興主題,這個群體代表了中國的新型消費者——他們年輕,受過良好教育,願意花錢,但是獨自生活。

實際上,空巢青年的孤獨本質上是一種親密感的缺失,人們陷落在大城市輪轉不休的工作節奏中艱難喘息,人與人、人與外界的交流和聯繫幾乎全靠手中的方尺屏幕。缺少了情感的慰藉依託和麵對面交流的直抒胸臆,胸中塊壘難以消除。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這種孤獨也成為空巢青年身上最深刻的烙印。

眾樂樂不如獨樂樂

文青喜愛陳綺貞,她在歌裡唱著:“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

空巢青年的孤獨群體雖然催生了孤獨經濟,但孤獨並不全是負面的,它也代表著獨立和自由。它意味著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追憶,去了解自己,學會與自己相處——這是大多數人應該學會卻沒有掌握的事情。一人食、一人居、一人行,比起為了合群而千篇一律,他們寧願孤獨的行走,他們選擇孤獨的自我。

從被動承受孤獨到主動享受孤獨,觀念的升級帶來的是消費模式的升級。

而孤獨經濟確實在改變著整個社會群體行為,帶來消費行為的變化。孤獨不代表勢單力孤、與世隔絕,他們的需求可以帶來城市新的活力。

在城市化發展中,孤獨經濟只是萬千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孤獨經濟確實改變著整個社會群體行為,帶來了消費行為的變化,但孤獨經濟並不代表人的狀態“孤獨”。

孤獨經濟下,人們更加享受孤獨,他們以這樣的方式,享受自己一個人不被任何人打擾的時間,這個浮躁的世界,和自己獨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孤獨經濟”來襲,5800萬空巢青年背後的“孤獨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