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之死的六种说法,你信哪个呢

提起杨贵妃,我们马上会想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会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会想到“云想衣裳花想容”。而关于贵妃之死却有不同种的说法,之前电影《妖猫传》也是有所描述,那么小编也是罗列了一二,仅供参考。

杨贵妃之死的六种说法,你信哪个呢

第一种自缢而死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以诛杨国忠的名义兵锋直指长安。杨国忠扰乱朝政,将士指挥无方,二十万大军顷刻崩溃。潼关很快失陷,长安震动。在一个细雨迷蒙的清晨,唐玄宗、太子、丞相韦见素、杨国忠、杨玉环姐妹及大将陈玄礼率领的少数卫军,奔出延秋门西逃。

傍晚至马嵬坡,军士持戟鼓噪,乱兵诛杀了杨国忠。围住驿站,鼓噪久久不止。陈玄礼奏称:“国忠既诛,贵妃不宜再侍候陛下,请赐其死以塞天下怨。”玄宗不忍,高力士劝玄宗:“贵妃原是无罪,但将士已杀国忠,贵妃尚侍左右,终未能安众心。愿陛下俯从所请,将士安,陛下亦安了。”玄宗还在迟疑,外面哗声更烈,乱兵几乎要拥进门来。杨玉环听到情状,含泪辞别玄宗:“愿陛下保重!妾诚负国恩,死无所恨,惟乞容礼佛而死。”玄宗已是泣不能语:“愿妃子投生在一个好地方。”杨玉环以白绫一束挂在驿馆院中的梨树枝上,北向拜道:“今与圣上永诀了。”接着自缢而亡,一道幽魂渺渺无迹。

杨贵妃之死的六种说法,你信哪个呢

然而,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却有许多疑团。流传最广的是杨玉环自缢。陈鸿《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她难免一死,但不忍见,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第二种死于乱军之中

杨贵妃之死的六种说法,你信哪个呢

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李益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诗句,说明杨玉环死于乱刃。杜甫《哀江头》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血污”二字暗示非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有血的。张佑《华清宫和杜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也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第三种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的六种说法,你信哪个呢

刘禹锡《马嵬行》一诗却有如下诗句:“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说是吞金而死的。

第四种流落民间

白居易《长恨歌》的“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是说唐玄宗找杨玉环的尸骨,结果什么都找不到,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陈鸿的《长恨歌传》有句“使人牵之而去”,又特为指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

第五种终于日本

杨贵妃之死的六种说法,你信哪个呢

在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认为杨玉环逃亡日本,且说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仅是一个侍女。杨玉环被安排护送南逃,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至今日本还保存着许多杨贵妃的庙宇、坟墓、传说、器物。传说她在日本的政坛上又活跃了三十年,到六十八岁才死去。在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第六种远去美洲

据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这种说法更加离奇。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那么机智的筒子们,你们怎么看,欢迎留下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