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國家的三個普通女孩,都在30多歲買了房,她們做對了什麼?

三個國家的三個普通女孩,都在30多歲買了房,她們做對了什麼?

“缺錢”“負債”“窮”,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新標籤。

因為急用錢,東莞青年牛某在借貸平臺上打了6000元借條,之後由於透支消費,無法償還,每天按300元累計逾期費。

28歲的小曲,在北京讀研期間,她在“某借款平臺上”每月能花費三五千元,由於沒有固定還款來源,所借款項,利滾利“滾雪球”,如今還在打工還賬。

廈門某學校大二女生,因捲入校園貸,不堪還債壓力,自殺身亡。

武漢大學生突然在旅社自縊身亡。在調查中,家人發現他手機裡有13個網貸APP,共欠下5萬多元。

除了這些個例外,匯豐銀行調查顯示:中國90後一代人的債務與收入比,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850%,人均負債高達12萬。

這樣的現狀值得我們深思。

可是,就當我們還在為債務痛苦不堪時,鄰國日本卻出現了這樣一條新聞。

1.日本女孩靠攢錢買三棟豪宅,34歲退休

“我要買房子!34歲前買3棟,然後退休!”

這是女孩在18歲時定下的目標。在很多人看來無異於是痴人說夢、天方夜譚。

但是,悲觀者總是正確(批評),樂觀者總能成功(行動)。

在她33歲時,她成功買下了自己的第三個房子。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小姐姐是怎麼做到的呢?

三個國家的三個普通女孩,都在30多歲買了房,她們做對了什麼?

學校畢業後,她選擇了一家房地產公司。每個月發工資後,她沒有跟其他同事去大吃大喝,而是把絕大多數的錢都存了起來,只留極少一部分錢供生活開支。

食物買打折的、傢俱和衣服是撿來的,甚至就連伙食費她都只給自己每天10元的標準。

三個國家的三個普通女孩,都在30多歲買了房,她們做對了什麼?

總之,對於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她就一個原則:能省則省。

除此之外,她還有三個買房的有利條件。一是她身處房地產行業,能第一時間掌握一些急於拋售的房源;二是她工作的時候,正好趕上了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就像她買的這種小樓,一棟在100-200萬之間。如果我們按照日本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平均工資20萬/年來算,她的策略是有效的。

因此,在極端節約的原則下,她27歲買下了第一棟樓、31歲買了第二棟樓、33歲買了第三棟樓。這三個房子現在的房租共計1萬3千元人民幣,因此她可以安心辭職回家,過上幸福的“退休生活”了。

為了實現財富夢想,她堅持了15年。

換做是你,你能堅持多久呢?

2.29歲韓國姑娘攢錢買房付首付,2年還完28年房貸

無獨有偶,韓國姑娘鄭恩吉在29歲時,也成功買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鄭恩吉從中學就開始存零花錢,並且一直堅持到了大學。

在20歲那年,她的卡里已經存下3.7萬元。

進入大學後,她發現很多同學消費都很盲目,有的為了滿足口舌之慾,有的只是為了滿足小小的虛榮心。

同樣,在儲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雖然攢了很多錢,但是它們就像躺在銀行裡的數字,和自己的生活沒啥關係。因此,她決定給自己的每一分錢都定一個目標,那就是:買房。

這樣她經手的每一分錢好像都有了使命感。

三個國家的三個普通女孩,都在30多歲買了房,她們做對了什麼?

兼職收入、打工費用、獎學金,她把絕大多數掙來的錢都存入了“買房基金”。

大學畢業後,她做了電視臺主播。為了解決這個行業最大的兩項開支:化妝和服裝,她會積極聯繫各種品牌入駐,為她提供免費產品。

29歲那年,她付了首付。由於工作努力、成績突出,在升職加薪的兩年後,她甚至還完了28年的貸款。

總之,同樣依靠節儉和目標這兩個策略,鄭恩吉成為了同齡人中只靠自己買房的極少數人。

其實,勤儉從來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浪費和過度消費才值得批判和反思。

那些看不起節儉的人,從本質上講,不過是受消費主義影響太大,而且無法管理自己的慾望而已。

3. 1996年,35歲的她存了100萬美元

這個故事來源於《財富自由》這本書。作者斯坦利博士耗費40多年心血,潛心研究了超過十萬個平民出身的富豪。

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艾麗森·拉馬爾。

和新聞上活躍的富豪大佬不同,拉馬爾不僅出身在美國的偏遠地區,而且也不是什麼創始人、CEO,更沒有財經背景和高學歷。

可是在1987年,年滿35歲的她已經有高達100萬美元的淨資產了。那個年代的100萬美元相當值錢。在談到理財經驗時,她說:“你對錢負責,它才能對你負責。人們說自己不在乎錢,這是因為他們的財富意識還沒有被啟蒙。

不僅如此,拉馬爾從小的生活環境可以說非常糟糕。母親酗酒、父親工作補貼家用、家裡還有幾個孩子。作為家中長女,13歲的拉馬爾就意識到了錢的重要性。

在進一步的採訪中,斯坦利博士終於找到了財富的根源。

大學時,1小時掙6.5美元的她,會把80%以上的錢全部存起來。

在當時消費主義盛行的美國,她的朋友經常笑話她:“存這點錢有啥用?當你真正工作以後,再去存錢也不遲呀。”

三個國家的三個普通女孩,都在30多歲買了房,她們做對了什麼?

他們這麼說其實是在給自己的消費找藉口。因為,存錢是一種很難養成的習慣。拉馬爾說:“我不覺得存錢痛苦,這是我對錢和自己勞動表示尊重的方式。

工作後,她非常努力,經常一天工作14個小時,即便沒有娛樂,也不覺得苦,因為錢給了她更多的安全感。

五萬、十萬、二十萬,在存夠第一個一百萬美元時,她剛滿35歲。

而當拉馬爾54歲時,她的淨資產已經達到了200萬美元。光是銀行利息,就足夠她的日常開銷了。而之前勸她花錢的同學,還在為下個月的房屋貸款發愁。

4. 普通人的財富困境

觀察周圍,你會發現有的人過著入不敷出的日子;有的人收支剛剛平衡;有的人則每天忙著秀曬炫,實際上卻過著拮据的生活。

普通人為什麼很難積累財富?

豆瓣上接近8分好評的《富豪的心理》作者發現:

首先,大多數人做不到延遲滿足。發工資後第一天是富豪、第二天是上班族、第三天就成了乞丐,很多人對金錢沒規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能被消費潮流裹挾著往前走。

其次,不少人喜歡攀比。他們在10元能用的商品和1000元帶有炫耀性的商品中,總是選擇後者。這種思維的形成往往源於家庭、環境和時局的影響。他們自己沒有對錢的主見和控制力。

最後,他們低估了小嚐鮮的弊端。“這個沒見過,買來看看。”“這個是新款,必須試試。”“這個沒吃過,一定要嚐嚐。”在花錢上的每一次小選擇,最終體現的就是你的消費習慣。

總結一下,財富自由不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其實就是一種生活:尊重金錢,自律花銷,規律儲蓄,有效理財。“能夠理性剋制自己,不被慾望操控”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希望你能擁有這種品質。

關注我,每天分享成長乾貨,用好書幫你解決難題。私信“成長”,送你精品個人成長書單1000冊。

來源:《邁向財富自由之路》《富豪的心理》《有錢沒錢看習慣》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4·23世界讀書日##財富自由之路##買房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