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一場春雨後,走進羅平縣板橋鎮沙灣村,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房屋庭院乾淨整潔。過去的沙灣村,村內道路狹窄、危房林立,垃圾、汙水、旱廁隨處可見,隨著羅平縣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以來,沙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羅平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羅平作為旅遊大縣,大部分鄉鎮都是涉旅鄉鎮,特別是羅平南部鄉鎮的農村更是旅遊核心區,打造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既是羅平農村群眾的自身需要,也是發展壯大羅平旅遊的現實需要,更是羅平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推進鄉村振興的客觀需要。因此,羅平縣根據省市的統籌部署,實施了一系列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行動,有力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全力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精心佈局開啟新徵程

“要以更高的標準、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同心協力、攻堅克難,全力以赴打好這場硬仗,全面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羅平新形象。”羅平縣主要領導在全縣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動員會上的講話依然迴盪耳畔。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羅平縣在啟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之初,便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副縣長為副組長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各鄉鎮(街道)也相應成立了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機構,實行定領導、定人員、定任務、定計劃、定時限“五定”責任制,建立了督查考核機制,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一時間,全縣上下聞令而動,拆違建、清垃圾、治汙水、添綠植、興產業、強文化,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熱潮,開啟了建設“美麗羅平”的新徵程,曾經的“髒亂差”鄉村經過強有力的整治,成為一個個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多措並舉打造新村貌

小寨村隸屬羅平縣舊屋基彝族鄉法灣村委會,全村共64戶232人,均是彝族。通過建設集中養殖場,實行人畜分離,開展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實現環境美、風尚美、秩序美的新風貌,小寨村被評為“雲南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以前坑坑窪窪的,下雨天一踩一腳泥,現在好了,出門就是瀝青路,環境越變越好,每天散步心情都大好。”小寨村的吳金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據悉,羅平縣已累計硬化村社公路1667.9公里,硬化率89.9%;已硬化自然村村內道路1892公里,部分村委會在硬化自然村村內道路的基礎上,甚至做到了入戶道路100%硬化。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眼下走進羅平各村寨,村間道路乾淨整潔,房前屋後鳥語花香……截至目前,羅平縣累計投入9047萬元配齊農村人民環境整治垃圾處理設施設備,建成4座鄉級垃圾中轉站、25座熱解爐,配齊1噸以上垃圾車98輛、3立方垃圾箱3387只,配齊村級清掃保潔員5000名,建成鄉鎮垃圾處理場6個。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為徹底改變農村舊貌,羅平縣實施農村危房改造30131戶,為建設美麗鄉村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完成長底、馬街等7個集鎮供水項目建設,另外投資4300餘萬元實施光伏提水工程,解決了舊屋基鄉人飲安全問題。羅平縣還全力推進“廁所革命”,全縣有農村衛生戶廁102306座,衛生戶廁普及率達81.1%。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與此同時,羅平縣充分運用“愛心超市”的積分激勵,大力推進農村改習改俗,引導群眾改變“髒亂差”的習慣,形成“潔淨美”的自覺。另一方面,2019年3月28日起,全縣行政轄區內全面啟動全域火葬,有力地引導了群眾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

規劃引領美麗鄉村建設

眼下無論是走進大水井鄉的棠梨凹村,還是板橋鎮的沙灣村、金雞村,或者是九龍街道的小州子村,總能給人一種村美景醉的悅然之感。村內一幢幢極具當地特色的房屋面貌一新;村間繁花綻放,鳥語花香;村外青山環繞,田地萌動……如此美麗的村景村貌,皆因該縣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堅持科學佈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線”,使國土空間規劃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舉措。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羅平縣結合中央和省市國土空間規劃新要求,開展新一輪村莊規劃編制,19個示範村莊的規劃編制和15套特色民居的設計方案已全部完成,村莊規劃在試點探索的基礎上全面鋪開。同時,在所有鄉鎮(街道)成立了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配齊了鄉鎮(街道)綜合執法中隊,在154個行政村設置土地規劃建設專管員,建立健全了農村“兩違”有隊伍常抓長管、敢抓敢管的工作機制,從源頭上杜絕農村“兩違”的增量。目前,羅平縣已累計拆除“兩違”面積83.63萬平方米,佔清查登記總面積的85.2%。

羅平縣農村人居環境蛻變展新顏

同時,羅平縣結合農村實際,推進“一村一規劃”編制,編制簡易適用,農村群眾能看得懂、土地規劃建設專管員能放得出紅線的村莊規劃,合理佈局“三生”空間,注重文化保護,厚植鄉土文化,留住美麗鄉愁,引領規劃更多的美麗鄉村。

曲靖日報特約記者 劉景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