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一场春雨后,走进罗平县板桥镇沙湾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房屋庭院干净整洁。过去的沙湾村,村内道路狭窄、危房林立,垃圾、污水、旱厕随处可见,随着罗平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沙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罗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罗平作为旅游大县,大部分乡镇都是涉旅乡镇,特别是罗平南部乡镇的农村更是旅游核心区,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罗平农村群众的自身需要,也是发展壮大罗平旅游的现实需要,更是罗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因此,罗平县根据省市的统筹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全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精心布局开启新征程

“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打好这场硬仗,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罗平新形象。”罗平县主要领导在全县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动员会上的讲话依然回荡耳畔。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罗平县在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之初,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构,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计划、定时限“五定”责任制,建立了督查考核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一时间,全县上下闻令而动,拆违建、清垃圾、治污水、添绿植、兴产业、强文化,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开启了建设“美丽罗平”的新征程,曾经的“脏乱差”乡村经过强有力的整治,成为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多措并举打造新村貌

小寨村隶属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法湾村委会,全村共64户232人,均是彝族。通过建设集中养殖场,实行人畜分离,开展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实现环境美、风尚美、秩序美的新风貌,小寨村被评为“云南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以前坑坑洼洼的,下雨天一踩一脚泥,现在好了,出门就是沥青路,环境越变越好,每天散步心情都大好。”小寨村的吴金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据悉,罗平县已累计硬化村社公路1667.9公里,硬化率89.9%;已硬化自然村村内道路1892公里,部分村委会在硬化自然村村内道路的基础上,甚至做到了入户道路100%硬化。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眼下走进罗平各村寨,村间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鸟语花香……截至目前,罗平县累计投入9047万元配齐农村人民环境整治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建成4座乡级垃圾中转站、25座热解炉,配齐1吨以上垃圾车98辆、3立方垃圾箱3387只,配齐村级清扫保洁员5000名,建成乡镇垃圾处理场6个。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为彻底改变农村旧貌,罗平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0131户,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完成长底、马街等7个集镇供水项目建设,另外投资4300余万元实施光伏提水工程,解决了旧屋基乡人饮安全问题。罗平县还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全县有农村卫生户厕102306座,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1.1%。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与此同时,罗平县充分运用“爱心超市”的积分激励,大力推进农村改习改俗,引导群众改变“脏乱差”的习惯,形成“洁净美”的自觉。另一方面,2019年3月28日起,全县行政辖区内全面启动全域火葬,有力地引导了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眼下无论是走进大水井乡的棠梨凹村,还是板桥镇的沙湾村、金鸡村,或者是九龙街道的小州子村,总能给人一种村美景醉的悦然之感。村内一幢幢极具当地特色的房屋面貌一新;村间繁花绽放,鸟语花香;村外青山环绕,田地萌动……如此美丽的村景村貌,皆因该县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坚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使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举措。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罗平县结合中央和省市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开展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19个示范村庄的规划编制和15套特色民居的设计方案已全部完成,村庄规划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同时,在所有乡镇(街道)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配齐了乡镇(街道)综合执法中队,在154个行政村设置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建立健全了农村“两违”有队伍常抓长管、敢抓敢管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农村“两违”的增量。目前,罗平县已累计拆除“两违”面积83.63万平方米,占清查登记总面积的85.2%。

罗平县农村人居环境蜕变展新颜

同时,罗平县结合农村实际,推进“一村一规划”编制,编制简易适用,农村群众能看得懂、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能放得出红线的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三生”空间,注重文化保护,厚植乡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引领规划更多的美丽乡村。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刘景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