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企業有哪些生存之道?

合肥,中國雙創新一線城市,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

合肥高新區,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正書寫著產城融合、鏈通高新的壯麗篇章。2020年4月,一場總投資高達78億元的簽約活動在這裡隆重舉行。《大咖薇聊》走進高新區,圍繞產業、使命、責任、創新融合,對話區域最具代表性企業家:科大國創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永東、惠而浦集團全球副總裁、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艾小明、安徽國禎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松珊、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青松、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海峰。

大咖薇聊|疫情影響下企業有哪些生存之道?

●疫情對企業的影響 ●


吳薇:新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給經濟運行帶來較大沖擊。疫情給各位所在企業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董永東·軟件行業:很高興參加這個活動,科大國創是一個做軟件和大數據的公司,現在我們定的方向是數據智能,也就是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結合起來,在疫情過程中可以說還是非常忙碌的。我們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就有十幾人開工了,因為我們是省衛健委整個信息化的支撐單位,在做技術保障。

第二個方面,大年初二開始我們有20個人,利用我們的系統在做整個合肥市疫情的統計分析。還有蜀山區的智慧城市也是我們完成的。

就是說疫情對我們這種互聯網軟件企業來說,實事求是的講,相對影響會比較小一點。我們現在最大的影響就是不能到客戶那裡去。

在家裡可以幹活,就發揮了互聯網的作用,但是還是有影響。因為你不能交付系統,第一季度受到的影響還是比較大。所以說我們在疫情過程中,第一是做好技術支撐的服務,為政府單位為國家做好技術上的保障。第二個是加強我們自身的創新能力,我們今天也還是信心滿滿。


吳薇:科大國創在疫情期間真的沒閒著,因為它是互聯網企業,相對來講,衝擊會小一點,那麼請問艾總,惠而浦公司受到的影響大嗎?您是需要跟客戶直接面對面交流的。

艾小明·製造業:我這邊,一個是要製造,一個是要銷售,兩端都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因為工人回不來,商場不開門。還好我們在疫情開始的時候就跟高新區管委會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在大家的支持下,我們應該是第一家在高新區拿到復工許可的企業,所以在這裡先感謝一下我們高新區的支持,尤其經貿局這一塊。

從整個疫情的影響來講,我們家電行業是很顯然的,據我們的AVC(應用可視性與控制,這個平臺提供了一些IT管理工具,它們可用於優化人們對於WLAN基礎架構中網絡流量的理解,也能夠優化流量的交付方式——來自百度百科)的監控報告,2月份市場肯定是0了,

3月份基本上市場平均下滑50%

但是因為我們是最早能夠復工的企業,我們能夠完成供應鏈上下游的交付,而且在交付過程中都獲得了很好的支撐,3月份我們集中交付了外貿的訂單,港口也給了我們綠色的通道,在人員返工不及時的情況下幫我們優化了路線。

那麼面對這個疫情,我們雖然不能迎來V字型反彈,但是我們在這裡做了很多的新的科技產品去發佈,去提升我們產品在健康科技方面的能力,在疫情期間,我們的帝王洗衣機第一次拿到了消毒認證證書。

吳薇:消毒認證證書我們怎麼理解它?

艾小明·製造業:就是說你把你的衣服放進去26分鐘之後,我們就可以對於常見的細菌達到99.9%的消毒。這個也是我們在疫情期間適應這次市場變化所做的一些準備。


吳薇:

剛才說到環保了,在這裡我們就要問一下李總,這次疫情環保企業受到的影響大嗎?

李松珊·環保行業:這次疫情對我們國禎集團來說也是一場考驗,作為一家全國知名的環保企業,致力於生態環境的改善,人文心靈環保的提升,這是我們的兩大業務板塊。

那麼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們的生態環境改善這一塊,我們的水務環保、生態科技,還有一個環衛公司,整體都是民生工程,我們反而更多的能夠感受到我們身上所承載的社會責任。

我們遍佈全國各地有100多座汙水處理廠,每天的處水量是600萬噸。疫情期間,尤其是在有段時間有專家提出消化道的這種汙染,包括醫療廢水的排放,對我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在疫情初期就非常重視。提出了“雙零工程目標”,就是我們的排放水達標零事故、員工健康零疫情,然後建立了一個從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的這麼一個防控體系,那麼確保了我們的每一個汙水處理廠都夠按照國家的排放標準,不讓一滴不達標的水流到河流裡面去

,所以這一塊應該說對我們的挑戰很大,我們國禎員工全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確實也承擔了很多的壓力和風險。

第二個板塊人文心靈環境。國禎集團下面有國禎健康、國禎教育,還有尤其是我們的慈善基金會,在這一次疫情期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我們慈善基金會牽頭帶領各個板塊的企業,發揮了黨員的模範作用。我們建立的黨員先鋒隊,帶頭募捐,帶頭到各個社區去提供一些義務的服務,在疫情發生一個星期之內,我們就募集了十幾萬的捐款,在那個時候物資採購非常困難,也感謝政府給了我們很多的支持,同時我們也把通過多種渠道採購到的防疫物資、保健物資,第一時間就送去湖北。

所以總體來說,疫情對我們影響不大,但讓我們感受到了國家危難時刻,一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吳薇:接下來倒是想問一下做生物醫藥方面的劉總,在疫情期間受到影響了嗎?

劉青松·生物醫藥行業:我們中科普瑞昇的客戶主要是醫院,所以我們是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不是影響。因為絕大多數的醫院在疫情期間只收治發熱病人,所以對生物醫藥企業造來說業務直線下降到0。當然這是在銷售端,從研發端我們還是看到了很多新的機遇。

我們中科普瑞昇主要是依託細胞工程技術,給微生物醫藥產業提供戰略源頭的這樣一些技術支撐和資源支持。

那麼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包括病毒的檢測、藥物的發現、病毒的臨床試驗等等這些最緊急的科技攻關當中,像中科普瑞昇團隊,包括我們科學院的團隊,一直在深度的參與。我們在省發改委和科技部門的領導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在這裡我可以告訴大家的好消息是針對疫情,不管在檢測還是在臨床治療,我們都是有手段的。

其實像中科普瑞昇這樣的公司,我們承擔的任務是什麼?

我們是在建設國家的大型生物健康產業的基礎性的設施,是從戰略的源頭來支撐國家的基礎研究,支撐國家的產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支撐,因此在這塊的業務我們沒有受到影響,因為大量的生物醫藥企業在疫情中需要做大量的科技攻關。

現在國外的疫情也開始反過頭來影響我們的業務,影響我們的研究。因為我們很多的研發試劑從國外調撥的時候受到了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醒我們這些科技型企業,應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在一個什麼樣的歷史時機,用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去為我們民族產業的興起做貢獻,所以我覺得可能我們很多人正好利用這個當口去重新思考。


吳薇:到目前為止跟四位聊,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觸,之前我們都會覺得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簡直太可怕了,但是我們有應對的辦法,我們在這個時候可以去沉澱,去思考。疫情期間,我看海峰總髮朋友圈說開放類腦平臺,我當時就在想,這類企業受到什麼影響呢?

劉海峰·人工智能企業:我們確實在疫情期間公開了我們的算力、算法和數據,因為中科類腦核心是要把我們實驗室的技術推向市場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採取了兩個策略,第一個策略是建一個人工智能的基礎性的平臺。這方面也需要一個國家的技術性平臺支撐,那麼這個責任其實就是落在了我們中科類腦頭上。人工智能技術性的平臺,它需要大量的算力、算法和數據。

在疫情期間確實有很多的高校的學生,還有企業,都需要大量的算力,但是他們沒辦法去進辦公室,走進學校,所以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就尤為重要

我們在一個月內大概有2000多個開發者,大家對於人工智能開發者可能沒有太多的概念,我們經常講叫GPU卡,一塊卡往往是供一個開發者用的,或者是一個開發者有可能會用好幾塊卡,但是我們整個平臺本身的規模也不是特別大,那麼有上千塊的GPU卡,就使得平臺在用戶量激增後超負荷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開放的算力,總價值可能也超過了100萬以上

,但是我們企業是要生存的。

所以在第二個月,我們採用非營利性的收費,我們也發現還有很多的用戶來購買服務,這種情況也說明疫情期間我們作為一個公共性的服務支撐平臺還是起到蠻大的作用。

第二個策略就是我們這個平臺的定位其實是聯動到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除了要滿足企業自身的發展,還必須要考慮到我們是依託國家級的科研平臺,就必須要響應國家號召去推動復工復產。

作為一家人工智能企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技術落地,那麼中科類腦主要面向三個行業,一個是電力(能源行業),一個是交通,還有一個是科研教育

在電力行業,疫情期間確實受到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我們要做軟硬件一體的產品,這可能不像國創是做軟件的,線上研發是沒問題的。雖然我們也是一家智能化的企業,但是我們的核心就是要把人工智能AI的技術放在雲上,放在端上,放在邊緣計算上

,這就要和硬件打交道,中科類腦沒有硬件基因,所以就需要和很多硬件廠商去配合。那在硬件研發過程中,至少推後一個半月。但是也帶來很多的機會,像電力公司開始考慮企業自身創新性的事情。我們從大年初六開始就和供電公司探討,我們給他們講我們的能力,他們講他們的痛點,也促進了雙方非常多的一些規劃,這也能保證我們新型規劃的需求,能夠有效的逐步的得到落地。


●企業未來的規劃 ●


董永東·加強創新能力 打造開放生態——我主要講兩個方面,第一個我認為是要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比如說合肥市數據資源局要求我們做的一個系統,我們投入20個員工,4天就做出來了。疫情期間我也思考了很多,比如說我們手上有數據,中科類腦有計算平臺,那麼未來對疫情的管理、應急的管理,乃至如何提升整個國家的應急管理能力,都是值得思考的。

新基建裡面大數據,人工智能核心的一個就是應急管理,我們現在提出來一個新的,也是自主可控的面向新基建的大數據中心,一個解決方案,我們正在做這件事情,所以說確實這種創新能力要有提升。

第二個方面我覺得我們高新區的這些企業應該打造開放式的生態。目前咱們高新區在全國排名第6,主要還是戰新產業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製造,還有剛才說的國禎環保,我覺得這裡面的核心還是要把整個產業鏈生態建起來,為什麼說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是轉化新動能,產生新經濟的一個最好的動力,是因為他確實可以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

像我們現在提出“數據智能是我們的領航的方向”,就是說怎麼從數據裡面發現它的智能,怎麼讓數據業務化,有價值?這是未來我們3~5年要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因為人工智能首先是感知,認知上面是決策,剛才海峰總也提到了要應用到各行各業去,我們也在加強技術上的研發,比如說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加強數據智能。所以說生態的建立是非常這個必要的。所以在這裡我也想說咱們高新開發區,還要湧現出好的互聯網企業和獨角獸,加強我們的創新能力。


艾小明·傳統制造業的轉型與創新思路——你們聊的這麼歡快,我們惠而浦就比較孤單了,只做冰箱、洗衣機的百年老店。在疫情中我們也在想,如何去把各位說的這些新興技術引入到我們的供應鏈環節。其實供應鏈的這些信息對我們也很痛苦,差一個零部件,你就做不成一個機器,所以這個也是我們企業所遇到的一個困難。

剛才我們說了那麼多的高科技,那傳統制造業還是需要去看一看市場上發生的一些變化。因為無論是工業4.0的智造,最終還是要把產品銷售給我們的消費者,所以在這方面我們要更多的去思考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的購物習慣,這會影響我們的這個市場的格局

所以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我們要做抖音,要做帶貨等一些創新的營銷的玩法,但我們一定要堅持我們品牌的理念,我們說悅享健康,那麼我們要做好我們產品的創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適應未來的競爭,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我們談到兩點,

一個是產品的智能,一個是迴歸到我們產品的健康屬性。我們也將在6月份新推出一款既帶臭氧殺毒,又帶蒸汽的洗衣機,就不用水了,這也是我們根據疫情找到的一些機會。

董永東:像我們在疫情期間出去轉了一圈,回來以後,我真的把衣服晾在陽臺上,就差你這個洗衣機了。)

看來我們宣傳還不夠,我們專門給合肥的心肺定點醫院提供這種洗衣機。醫生從醫院回家之前,他把外套放到洗衣機裡面消毒後就可以了,所以我們更多的結合兩點,就是我們持續的觀察市場消費者的需求,看一看我們產品怎麼創新。第二個用正確的方式跟我們新一代的消費者進行溝通,這是我作為一個傳統制造業在疫情中去思考的東西。


李松珊·社會需求推動產品創新——剛剛聽艾總講我特別有同感,因為我們環保行業也要製造設備,在疫情期間確實也給我們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其實在去年我們國禎環保提出“二次創業”這個思路的時候,就提出

要打造一個數字化企業的轉型和向智慧化發展的方向,那麼傳統行業如何去技術創新?

我們常常覺得傳統行業它的競爭比較大,但是它真正能夠持續下來的原因一定是社會發展的需求

也就是說在一個傳統的產品上面,如果我們能夠不斷的創新,它其實就是一個新的產品,所以在我們的環保行業裡面,我們提出要打造智慧水務,智慧管網和智能製造,也是要用現代化的這種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這種技術來提升我們我們業務的發展,所以我們集團也提出要把我們線下業務向線上業務去遷移。

這次疫情對我們的健康板塊其實是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的,中醫這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也推出了一些中醫防治的這種膏方和藥方,效果非常好。我們在社區和民政局,包括派出所這一塊的一線人員,我們都在免費發放。

在這個期間,我們的環衛工人,他們都在第一線的這種防疫戰場上面,那麼將來智能化的這種業務提升,以機械化代替人工,減少我們人員在一線工作的風險,這也是我們正在考慮的。


吳薇:我覺得生物醫藥公司本身是跟醫院打交道的,那麼疫情對於這個行業來影響大嗎?

劉青松·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我覺得這裡邊有這樣一個事情,應該說從“危”當中帶來的“機”,是什麼呢?

第一個,我覺得這個事情對全民是一個非常好的健康教育。平時咱們的生活節奏很快,我們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是沒有人真正去關注如何才能保障健康。

這次疫情可能促使很多人在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思考的同時,由於我們各種在線產品的這種大規模的推廣,導致健康類的知識教育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這對我們生物醫藥企業來說是奠定了很好的群眾基礎。

以前我們很多的這種新技術、新概念在推廣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我們叫知識層面的斷檔,因為我們說的太專業了,平時大家不去接觸,聽不懂,所以也不感興趣。

但是經過這次事件之後,我發現平常咱們老百姓對這些各種各樣的專業的生物詞彙也很清楚,各種的科研文獻都能去看,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第二個我覺得從這裡邊讓不僅僅是民眾的這種層面,從我們產業的層面,金融也好,還是我們的研發單位也好,讓我們的社會的各個層面接受人另外一次再教育,什麼再教育呢?掌握核心技術到底有多重要。

這次疫情咱們中國我們是最先開始接觸的,現在國外好多所謂的先進國家,也正在罹患這種疫情的影響。大家可以看到社會或者組織、團體、地區,對於一個科學的核心技術的掌握程度和它的應用程度,對於真正在解決疫情的這個時候,它所發揮的力量,我們中國做的比較好,其中一個原因是我覺得從過去幾十年以來,我們對核心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可能比較重視。

當前,我們更多的認識到了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加大了投入,包括我們金融上的投入,特別是生物醫藥這個行業,這些技術絕對不是一兩年可以更新換代的,它的技術積累是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沒有一定的技術積累我們不可能真正的掌握核心技術,不掌握核心技術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產業的核心資源,不掌握這個產業的核心資源,就不可能真正從源頭上讓這個產業為我們服務。


劉海峰·企業的戰略定力——首先企業是要有戰略定力的,公司發展什麼,就不能夠隨著疫情隨便的作太多的一些戰略上的改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把我們的AI技術落地到尤其是像以工業場景,這本身就是我們的一個戰略定力,就是以實體經濟為核心的,它是我們很強的一根柱子,那麼疫情帶來的新機遇,我們也充分的在考慮,包括我們在研讀國家的新基建的政策。

那麼,尤其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還有特高壓這一系列的新基建的政策當中,確實會有比較多的發展機會。

新基建核心在於“新”嘛,這一塊是要建基礎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一些平臺,恰好我們的類腦開放平臺非常符合各地政府、企業、園區的需求。

所以我們現在也開始把握很多的這樣一個機會去做推廣,因為我們類腦開放平臺在咱們合肥已經落地,而且目前整個使用率和生態的結果還是不錯的。2019年我們也把平臺能力複製到了西安,複製到了深圳。

現在我們也希望把我們的平臺的建設能力,能夠複製到各個地方政府,尤其是希望能夠打造新基建生態的,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的商機,另外一方面,各個地方現在也開始在考慮怎麼去做新基建的這樣一個“新”。我覺得新的東西其實都可以用AI來去給他們+,來給他們做頂層設計,所以我們在交通領域裡面也在和不同的地區做緊密的溝通,怎麼去包裝出來一個新的AI+,符合未來交通發展。

那麼除了新基建的這樣一個商機之外,這次疫情對我們這一塊還有一個更加本質的思考,剛才劉總講的催生了我們大家對於健康的這個認識,其實也更加的催生了人工智能。

尤其是我舉一個電力的例子,疫情有很多一線的醫護人員來治病,而人工智能要給電力設備來治病,電力設備的治病不是停留在監測階段,而是設備的全科醫生,那麼這是AI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企業家應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


吳薇:(前面)海峰總說企業家的定力非常重要,這裡想問下大家認為企業家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董永東·判斷力——這個問題思考了20年了,我覺得一個企業家最核心最關鍵的就是他的預判能力

人最難的不是對過去的總結。原來我們做戰略規劃的時候,都是首先分析自我的資源,考慮外部環境,然後選擇一個戰略,執行,然後評價再反饋,是這麼一個戰略規劃,現在完全變化了。

現在是從未來看現在,這是個什麼意思?還是對未來的預判,不管是哪一行,5~10年以後什麼風口,你一定要判斷準確,然後反過來規劃你的企業,你這樣去向著這個目標,你就真有可能實現。

現在要創造社會責任感也好,要創造企業的新財富也好,核心還是你要有超前的意識,那麼這個能力實際上就是眼光,我覺得企業家裡面的核心就是你對未來的預判,對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你的判斷和魄力,


吳薇:從1到2大家都會做,但是從0到1的過程就很難,艾總覺得呢?

艾小明·使命感——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有些東西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不用去判斷。我們人類存在是為了生活的更好,這個目標是不變的。

所以我認為作為企業家有兩個詞是比較關鍵的,一個他的使命感。作為一個企業家,他的企業的目標是什麼?他要堅定。比如說惠而浦它起家就是要把人們從繁雜的勞務中解放出來,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它一直堅持這個方向,一直走了109年,所以它只做洗衣機、冰箱、廚電。任何一個企業都是由企業家帶領的,企業家就必須要有這樣的一個堅定的使命感。

第二個詞我們稱之為Winning Spring,就是我們的必勝的信念。因為在企業發展中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作為企業家必須要堅定他自身的信心。企業有高光的時候也有黯淡的時候,怎麼樣給團隊堅定信心,跨越困難,走向我們的春天,帶著企業繼續的朝著百年老店更長久的去發展,所以我的總結有一個詞叫做使命必達。這一點我覺得作為企業家很重要。


李松珊·激情——作為一位女同志,我從感性的角度來談。我覺得最核心的一個問題,一定要有一種文化的激情,這個是我自己的一種感受,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我覺得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他的領導能力就在於能夠營造一種文化氛圍,給我們形成一種命運共同體的這種激情的引領,就對我們的員工和客戶能夠建立一個彼此尊重和信任的一個共同使命,價值觀,然後能夠帶動我們的員工朝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共同去努力。

吳薇:讓員工更有歸屬感嗎?)

不是簡單的歸屬感,就是一種共同價值觀的引領,有這種激情,他會帶動我們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去提升,在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我們能夠堅定不移的去尋求內在的因素,論語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艾小明:想起稻盛和夫說的“敬天愛人”)

對的,艾總一句話就講到了精髓。


吳薇:那青松總您是科學家,現在開始做企業了,估計您現在認為企業家的特質現在還在摸索中。

劉青松·定力——您說的太對了,實際上我正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名企業家,雖然我不是企業家,但是我也是帶團隊,所以我感覺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人,我就信

“定力”兩字。

這可能是與每個人從事的行業有關,我們從事生物醫藥行業,每件事週期都很長,一個藥研發出來要二十年。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像我們中科普瑞昇,我們正在把一個做腫瘤的臨床的精準治療技術在網絡上進行推廣,我們是全國的第一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我們做了大量的臨床試驗來證明這個技術是有用的。已經推廣五年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大家去認可去使用就遇到了大量的困難。

很多做企業的前輩們告訴我說,你不要做第一,你要做第二,你要做第一,你這個事肯定不好乾,你做第二你肯定能很容易的打開市場,能夠實現盈利,但是你要做第一,那麼你就得慢慢探索,這裡邊涉及到很多的東西。

在這五年中,我感到就是我們認定了一件事情,就是要“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我就認定它了,我就一定幹到底,這是我這五年來的心路歷程。


吳薇:其實我覺得我做新聞也是要有定力。剛才海峰總我把您的定力引出來,結果被青松總給用了,您覺得企業家需要什麼樣的特質?

劉海峰·格局高遠 心態開放——我可能連半個企業家都算不上。因為我是從學校走出來的,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帶團隊的經驗,雖然我在讀博期間創過業,但是以研發性質,不是以管理性質。那麼畢業之後就接到使命,要推動類腦智能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使命很高也很遠,但確實對於我來說真的挺難的。

所以對於企業家來講,還是有點遠,因為我們中科類腦的生存問題還沒解決,看這牌子可能挺大的,但是講實話,企業是需要內生的生長力的,你不腳踏實地,這個是幹不成任何事情的。玩一些虛的東西不適合我們,我們要做的就是頂天立地的事情,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的事情,所以企業這一塊,雖然我們從2018年到2019年,收入比增長還可以,但是我們本身的基礎很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其實談不出來太多的感悟,我覺得對於我來講,一方面能讓我堅持的其實就是我豁出去了,我覺得這“豁出去”比啥都重要。

因為當時我給實驗室講的很明確,我說30歲到40歲之前,你不要跟我談錢,也不要跟我談其他什麼東西,我就是要鐵定的豁出去把這件事情給幹成了。All in進去,扛業績指標,扛所有的責任,這就是你的責任,你必須要能扛得起來。所以豁出去,還要能扛得起來。

那麼,在豁出去和扛得起來之間,就只是說我們很有熱情去推動這件事情,是想要把全生命去推動一件事情,但是也要講究方式方法。第一你的格局必須要高遠,否則是走不長遠的。第二,你的思維要開放,開放的心態才能讓你去吸收知識。

(愛人)經常說我像是一個吸血鬼一樣,為什麼呢?就是我會不斷髮問,她說我是經常碰到一個人就去問各種問題,各種探索。前段時間一直去追問別人問題,有時候(別人)就不太耐煩了,後來我開始發現看書也很好,然後疫情期間我也看了非常多的書,

我覺得我也總結不出來什麼經驗,但是我覺得至少朝著一個方向,但同時又能夠落地的去開放,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可能對我們來講還是比較現實的。


●互動思辨 ●


吳薇:我覺得特別好,因為今天在座的五位企業家都是在不同的年齡層,所以他們分享了自己在創業的道路上自己的一些總結、認知,包括現在正在路上摸索的這種感悟

5位可能之前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那麼現在我想把話筒交給你們,你們互相發問,看看能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艾小明·傳統產業需要新技術賦能——我先來說兩句,我們作為傳統做洗衣機做白色家電的,急需要類腦智能技術賦能到我們的產品當中,也需要我們的基礎設施智能製造能夠落地,幫我們提高生產效率,也需要我們搞環保,搞健康的一些核心的技術給我們合作。

我覺得今天正好都是我需要的同行,真希望我們能夠在一起能夠有一些合作的機會,傳統產業需要你們。


李松珊·需要更智能——不光傳統產業需要,我們環保產業也非常需要。我們的智慧水務和智慧管網都需要大數據等技術來提升我們的管理,提升我們的應用。


劉青松·人與自然平衡相處——我給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剛才海峰總講的外延我非常認同,說它是一個開放式的整合。當然我們談到生物醫藥行業,現在我們很多的藥物就開始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去尋找這樣一個方向,這是一個整合,將來也絕對是一個趨勢,抱團取暖,我們才能把這個事做好做大。

第二個我要提一點,可能大家覺得不太能聽懂,因為我們生物醫藥行業,要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接觸的平衡。實際上很多技術不是做到越極端越好,很多時候越極端的技術反而會反饋到我們人身上,之後會產生很多其他的不良的影響。

所以說我們在做很多技術的時候,將來的這樣一些新型技術的發展,一定是衝向更加個性化。因為只有個性化才能調控這種平衡。

所以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我們整合其它技術,最終目標是什麼?未來盈利點到底來自於哪裡?來自於什麼樣的核心需求?所以我認為未來與人相關的最核心的需求一定是個性化的需求,而個性化來自於哪兒?來自於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相處,這是不太成熟的一個觀點。

艾小明:劉總成道家了,我就期待著劉總給我們傳統制造業多一些這樣的思路或者解決方案,讓我們惠而浦的悅享健康,能夠真正的讓人們享受健康的生活,愉悅的生活。)


劉海峰·做好調研 認準需求——我們是做人工智能的,其實人工智能剛才講還是要落地的。企業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另外一方面要推動市場。

艾小明:趕緊來我公司來交流一下。)

我最近也有些不成熟的觀點,AI要和行業去結合的時候,它其實是兩撥力量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國太多的企業往往是先做一個產品推出去,對前期的需求、調研、規劃反而花的時間不多,導致做出來的東西用的不好用的不舒服,最後錢也付了,反而沒達到真正的效果。

有些是真需求,有些是假需求,是不是迫切的需求,其實都是需要分類清楚之後再做技術方案,我的理念其實就是要花很多的時間在調研和碰撞上面真正去解決這些問題,最後開發的過程,其實蠻快的。

吳薇:對,因為很多的企業他們可能只注重說我先生產一個產品,看看市場需不需要,但忽略了市場需要什麼我再生產什麼,就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要擺清楚。)


小編結語

到此,“把脈高新企業,共話產業發展”的訪談內容已經結束啦,但是企業的創新發展還在向前邁進!希望各位企業家的分享能給您帶來新的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