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日光和煦的四月,原是春暖花開的時節,卻因為接連曝光的幾樁新聞,充斥著刺骨鑽心的凜然寒意。

4月8日,養父性侵案石落濺浪,豆蔻年華的單親女童,被43歲的“養父”以喜愛之名,行性侵之為多年,身心俱損,跌落精神泥潭,舉目無望。

4月11日,曾曝出被男友重度PUA的北大女生包麗逝世,來自男方強行施加的“非處女”等一系列子虛烏有的罪名,奪取了她本該光耀的前程。


迫於傳統倫理的偏見認知,在性別邏輯無限趨近於僵化的當下,“每個女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的祈願,如同披掛著五彩光影的泡沫,一觸即破。


在這短短的幾年裡,

女性遭受男性迫害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鋪天蓋地的性別惡意與壓榨,爭先恐後湧入互聯網與現實生活,向無辜的女孩子們進行著精神與肉體層面的雙重打壓

人性從未如此醜惡,生命也從未如此不堪

在最近新上線的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以下統稱《從不》)裡,我終於看到了那些男權霸匪們的真實面目,並從中找到了性別欺壓的某種罪源

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2020年2月底,疫情尚未在海外爆發時,《從不》在第70屆德國柏林電影節順利首映,且在主競賽單元中,獲得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的殊榮。

連帶評委在內的觀眾,無一不在看過《從不》後被觸動,被震驚,被打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被揭穿


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從不》的故事非常簡單,少女奧秋髮現自己未婚先孕,嘗試多種方法自行墮胎,皆以失敗告終。表妹得知真相後,從打工的超市偷走一部分現金,和奧秋一起前往紐約,尋找婦科診所進行人工流產手術

這場為期兩天一夜的“墮胎之旅”,被大量看似輕描淡寫的段落與細節,累積出暗自的揪心

在《從不》構建的社會語境中,來自男性的惡意鮮少拋頭露面,它們被導演放在隱姓埋名的畫外部分,以偽裝與躲藏的方式,用佯裝無傷大雅的玩笑式行為,對女孩子們為非作歹,填充內心淫亂的空虛,與浮腫的性慾


比如電影開篇,在學校舉辦的文藝演出中,女主奧秋登臺,剛唱幾句,臺下某個男生便對其大喊道“

蕩婦!”隨後幾聲零星的呼喝與口哨,刺耳般地附和。奧秋停頓幾秒,繼續表演。

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再比如奧秋與表妹打工的超市裡,每晚下班算賬,兩人需要把裝著銷售款項的文件夾,通過一個窄小的窗口遞給老闆,窗口彼端的老闆接過文件夾的同時,會在她們的手上狠狠地親吻兩下——這是一個極具衝擊力的橋段,在敘事中,窗口那邊坐著的男性老闆從未露面,所有視角皆從窗口外的奧秋和表妹發出,而老闆強行親吻她們手背的行為,則通過一個

含混著口舌與唾液用力纏扯的咀嚼音效加以表現

女性在現下社會中的處境,便似該段所述。來自陌生異性的惡意,猥瑣卻怯懦地暗藏於每一個她們看不見、摸不著的角落裡,或許零星散亂,或許積少成多,她們要時刻經過或被迫參與每一個寓意著“未知”的窗口,恐懼地等待著窗口那端暗懷鬼胎的審判。


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壞人從不露面,又或者說,源於性別壓制的剝削者們,從不存在具體的面孔,與黑暗為伍的他們,讓女孩子們被危險脅迫的同時,又理不清危險的脈絡——這才是最無解的可怕,即便她們武裝重重,也抵不過未知帶來的恐懼與傷害

《從不》對男性惡意的指摘,延展到了方方面面,內至冷漠疏離的原生家庭,到出言下流的父親,外至學校裡滿嘴髒話的男生,到職場上油膩好色的領導。


影片自始至終在手持運動鏡頭的聚焦下,通過大量近景和特寫景別,以營造強烈“緊貼感”的方式,層層撥開奧秋風輕雲淡的外表下,日益倉皇、絕望且渴求治癒的內心世界。

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無論是來自他人不懷好意的調侃侵犯,還是診所醫生輕言細語的勸告開解,在涉及“你是如何懷孕”等關鍵性問題的闡述中,鏡頭巧妙地將外界的聲音隔絕在畫幅之外,只留沉默寡言的奧秋一人,面對敵意與試探,不知所措

紐約診所裡,墮胎手術前,心理嚮導的一系列問題,要求奧秋以“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回答,女生從鎮定自若到崩潰哭泣的情緒轉變,在一顆近五分鐘的長鏡頭裡完成。這種來自女性的心理崩潰,具有普遍性與深深的孤獨和無力感


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無論外界試圖參與自己過往的初衷是好是壞,歸根結底皆是無用,因為那些遭受侵害後的身心創傷,不是三言兩語,不是擁抱陪伴,可以治癒得了的。恰如奧秋與表妹在紐約等待手術的兩天一夜裡,漫無目的地遊走街頭,成為真正意義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起初她們未向任何人求助,包括醫生主動伸出的援手。

而後,兩人身無分文,表妹主動聯繫了來紐約的路上,主動與她們搭訕的男生,以“親吻”的方式,換來救命與回家的錢。


悲哀的不是惡意纏身,而是在這之後,依然要向惡意本身發出求助。這是一種讓人疼痛的悖論,也是女性在試圖擺脫性別歧視與壓迫的陰影中,遭遇的現實封堵


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電影最終沒有交代令奧秋懷孕的罪魁禍首,但從她用“點頭”回答“是否有人強迫與你發生關係”這個問題的細節中,可以想象出大概緣由。

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語言中,我們偏向於用“

渣男”,來概括那些對女孩子作出傷害,從而滿足自我私慾的男性群體。他們的伎倆何其簡單,不過是用左手中的奶酪吸引獵物,再狠狠扣緊右手中的捕獵器具。而或許,比“渣男”更無恥的作為,是省去奶酪的賄賂,轉而實施強行抓捕


誰動了「渣男」的奶酪?


我們暫時找不出任何辦法,提前統一銷燬碾碎那些窮兇惡徒手中的奶酪和獵具,正如電影《從不》沒有給出任何與主線情節相關的最終解決方案

這是它的高明之處,也是現實生活中的至暗時刻

所以,我們需要反思,需要呼籲,需要在每一個與此有關的新聞登上熱搜榜之前,儘可能地,先行一步,消滅那些黴斑重重的奶酪,和鏽跡猙獰的夾子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銳影Vanguard特約作者 | 小魏

✪▽✪歡迎轉載,但一定要註明來源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