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书第91本:《资本论》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


每日一书第91本:《资本论》

书名:《资本论》

又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德】卡尔·马克思

原版名称:Das Kapital

类别:政治经济学

首版时间:1867年9月14日

作品简介:《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01 作者简介

每日一书第91本:《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

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02 内容简介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且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具有逻辑和历史的相对完整性。

《资本论》第二卷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这一卷主要分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这些分析,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补充和展开,由此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另一方面是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渡,或者说是第三卷的引言,因为第二卷考察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独立化的资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对资本循环的分析为基础和出发点的。

《资本论》第三卷是对资本运动总过程的分析,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的层次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前两卷暂时存而未论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回答,前面做过的许多分析(如价值、货币等)在这里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论证,确实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理论分析的任务。


03 作品思想

资本主义分析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而生产关系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的总和。

《资本论》正是系统地分析资本主义的全部生产关系,而且这种分析是辩证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本质到现象。

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而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劳动二重性的原理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正是由于《资本论》的全部分析都建立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所以《资本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论》通过对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科学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


共产主义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里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和交换形式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

而在马克思的时代,庸俗经济学只是把资本家有关“美好世界”的“陈腐而自负的看法”以“系统化”“学究气”的形式“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但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和知性思维方法使之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表面上看,《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并无二致,马克思自己也承认“我的价值、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必然的发展”;然而,在考察方法上,马克思已经从根本上超出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范畴,把研究对象从“可以计量的”“物的事实”转向了具有无限丰富的感性体验的“人的事实”,即包含人的全部生存体验在内的感性活动。

基于此,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全部关系”,并“根据以无可怀疑的专门知识所作的显然认真的研究”得出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掩盖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物和物的关系”下的“人和人的关系”。不仅如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极力证明,“现代社会,从经济学上来考察,孕育着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

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使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新形态成为可能,这是存在于《资本论》中的隐性逻辑。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已经宣告了这一“现实”:“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资本论》中,这一“逻辑”是通过对资本运动规律的必然趋势的揭示内在地开显出来的。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包含的内在矛盾使其必然是一个自否定的存在。

用黑格尔的话说:这是“一个自身崩溃的直接现实性”,在其中,“这些直接的情况自身瓦解为形成他物的条件,但同时又被保持其为较高实质的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存在的,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异化不同,共产主义在人的历史活动中实现了理想与现实、哲学与生活的和解,即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与生产实践能力的和解,这实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身既是对资本运动规律尤其是其必然被消灭的规律的揭示,也是作为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共产主义道路的开启,二者是同一个过程,这就是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所说的 “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可见,在《资本论》中存在着相互交织的两条逻辑:

一条是以商品、货币、资本等“物”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本运动规律的显性逻辑;

另一条是内蕴在资本运动这一显性逻辑之下的解放的逻辑(隐性逻辑),即共产主义道路的开显。

由此,作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其所作的结论不仅“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而且越来越成为各地工人阶级“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


04 目录

编者的话
影响人类历史的巨著——《资本论》导读

卷一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篇 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三章 剩余价值率
第四章 工作日
第五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三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二章 协作
第三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四章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四篇 工资第一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二章 计时工资
第三章 计件工资


第四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五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一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卷二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费用第二篇 资本周转第一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第二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三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周转的周期
第四章 劳动期间
第五章 生产时间
第六章 再论流通时间
第七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一章 前人的阐述
第二章 简单再生产
第三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卷三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一章 资本的不同构成和利润率的差别
第二章 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三章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一章 规律本身
第二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第三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第四篇 商品及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及货币经营资本第一章 商品经营资本
第二章 商业利润
第三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及价格
第四章 货币经营资本第五篇 利润构成与生息资本第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及“自然”利息率
第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人
第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第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六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第七章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第八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
第九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十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级差地租
第三章 地租
第四章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及土地价格
第五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第一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
第二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三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05 原文摘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