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如何擺脫以愛為名的控制

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如何擺脫以愛為名的控制

總有一些人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比原本該有的樣子更加艱難。

前陣子,《小歡喜》大火,大火的原因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劇情太過真實,容易引起不適。

並且,不同年紀層次的觀眾,在看完此劇之後,都會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

比如,喬英子與宋倩這對母女的劇情設計,讓當下許多年輕人意識到,這不正是我和我媽之間,真實的生活寫照嗎?

生活中,許多家長都會將他們全部的“愛”投入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他們會為你營造最舒適的生活環境;

他們會為你制定最合理的飲食起居計劃;

他們會不惜成本的為你報名最好的輔導班、請最好的輔導老師;

他們會憑藉他們的人脈與經驗,來為你的人生,做出在他們看來是最好的規劃。

但,這一切美好的背後,都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那就是,他們完全忽略了“你”的存在。

你的夢想與熱愛,你的利益與感受,都不在他們的考量範圍之內。

就像劇中的喬英子同學,她熱愛天文,她的夢想是當一名女航天員,她大學的第一志願是南大。

但是,作為英子媽媽的宋倩,卻一味的“獨斷專行”。

她總是打著“為了你好,學習才是第一位的”旗號,極力阻止英子去天文館,因為在她看來,比起學習成績,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

她曾試圖阻止英子去南大讀書的志願,試圖長期控制英子的人生,試圖將自己年輕時未曾實現的清華夢,強行施加到英子身上。

在這種“監獄一般”的家庭環境中,英子最終患上了抑鬱症。

萬幸的是,童話故事的結局,總是美好的,順應人性的。

《小歡喜》也不例外,最後,英子不僅戰勝了抑鬱症,還順利考上南大,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抱負。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又有多少像英子一樣,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呢?

宋倩式媽媽,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說,並不少見。

她們不但會在你年少時,對你實施情感操縱,而且,她們會對你成年之後的生活,也妄圖橫加阻攔。

這種操控的背後,都是同樣的說辭,那就是,“以愛之名”。

我身邊有許多朋友的婚姻,是在父母的干預中,組建起來的。

他們彼此沒有嫁給愛情,而是在父母的操控下,建立了一個“合適”的家庭。

或者,兩個人愛的死去活來,卻因為雙方父母的堅決反對,至今,依然過著單身的生活。

這樣的例子筆筆皆是。

我見過有些當媽的,她們的行為,讓我對“潑婦”這個詞,又有了全新的定義。

為了阻止兒女當下的戀情,為了讓他們接受早已為他們安排好的人生軌跡,作為家長,她們不惜去兒女所在的公司大哭大鬧。

她們試圖用這種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手段,來逼迫兒女就範。

一旦你跟她們產生了歧義,她們就會開啟“復讀機”模式:

“我把你拉扯這麼大我容易嗎?你現在長大了,翅膀硬了,我說不動你了,我這麼做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好。

你說你看上誰不好,非得看上他這樣的窮小子,要房沒房,要車沒車,要存款沒存款,將來拿什麼養你,你跟他結婚一定會後悔的......”

多少年輕人的愛情,毀在了這種道德綁架與隱性攻擊人格之下。

這種行為所帶來的結果是極壞的,不僅會成為年輕人職場生涯中的絆腳石,還有可能讓他們丟了飯碗。

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生中所有的故事,都會被這種“以愛之名”的幌子所操控,這將致使他們很難再形成獨立的人格,逐漸墜入神經症的深淵。

這也是當下許多“巨嬰”與神經官能症患者“成病”的主要原因。

但是,她們這種行為背後的動機,真的是為了你好嗎?

不一定。

她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成績卓越的女兒,是一個能為她們帶來物質享受的女婿,進而能夠映襯出她們的成功;

她們真正關心的並不是兒女的利益與感受,而是她們日漸自我膨脹的滿足感。

心理學上將這類人群定義為隱性攻擊型人格症,這也是我今天想和你聊的話題。

什麼是隱性攻擊型人格

隱性攻擊型人格,是攻擊型人格的亞型。

《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這本書中指出:

隱性攻擊型人格是指,在人際關係中,運用卑劣、隱秘、狡猾等手段,來對他人實施情感操控,同時又能將自己的攻擊意圖隱藏的天衣無縫的一種人格障礙症。

他們就像披著羊皮的狼一樣,表面上迷人和藹,私底下卻精明無情。

他們會以狡猾和微妙的方式,利用他人的弱點,使用聰明的技巧,從而凌駕於他人之上。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鬥爭本能是生存本能的近親,它本身並不是有害的,為了合理的需求進行公開公平的鬥爭往往是必要的。

然而,當我們的鬥爭是不必要的,也不管別人是否會受到影響,這時所展現出的“出於某種目的,做出為他人所不願意接受的傷害行為”,便稱之為攻擊性行為。

一般來說,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顯性攻擊行為,和隱性攻擊行為。

1,顯性攻擊行為

當你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而且方法是公開的、直接的、明顯的,那麼,你的行為就屬於顯性攻擊行為,它即是是正面的,合理的,必要的鬥爭;

2,隱性攻擊行為

當你的目標僅僅是為了“贏”,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你會為所欲為,並試圖支配或者控制他人;

不僅如此,你還會運用微妙的、卑劣的、欺騙性方式來掩飾你的真實意圖時,那麼,你的行為就屬於隱性攻擊行為。

隱性攻擊者具有強烈的操控一切的慾望,又極其狡猾。

他們懂得用狡猾的卑劣手段獲得所需,利用他人的弱點操控他人的反應,同時將自己的攻擊意圖隱藏得天衣無縫,使得受害者往往只能“有苦難言”。

舉個例子:

有這樣一對夫妻,丈夫工作穩定、收入可觀,但他有兩個壞習慣:酗酒和抱怨。

在每次喝醉之後,他都會對妻子抱怨說:“我覺的你沒有給我所需要的關懷和支持,一個合格的妻子應該在丈夫最需要關懷的時候,給與他最親切的擁抱;

還有你最近的花銷太大了,雖然我有穩定的收入,但我需要負責整個家庭的開支......”

這樣的抱怨讓妻子非常矛盾,以往她因為類似的情況出走過,每次出走,丈夫的酗酒就會越發嚴重,最終她又不得不回家照顧他。

這一次,妻子搬到了妹妹家準備住一段時間,一個人靜一靜。

儘管沒有住在一起,但丈夫會時常打電話給她,與她交流孩子們的情況,並叮囑她:

“你不用擔心我,孩子們我照顧的很好,工作我也能忙的過來,更不用擔心我為了這些壓力酗酒,我會一個人應對好的,我明白,你需要一個人好好休息一下!”

這些安慰的話讓妻子感覺很內疚,覺得自己在逃避家庭責任。

過了兩天,妻子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說丈夫服用止痛藥過量住院了。

她先是抱著一種不知名的憤怒趕到醫院,但看到胃裡插著管子的丈夫,卻又深感內疚和羞愧。

她不在意醫生說的“服下的止痛藥的數量還不足以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傷”,只是看著他,想象有那樣一件痛苦的事情“驅使”他吃下這麼多止痛藥……

再一次,她開始相信,也許的確是這樣,丈夫在家庭和事業都順利的情況下是不會酗酒的,是自己沒有照顧好他,是自己太自私了。而丈夫需要她,也讓她感覺很好。

病床上的丈夫看到妻子來了,向她伸出手:

“我沒想到你會來,但我很高興你和我在一起,有段時間我覺得我快要撐不下去了,既然你回來了,我覺得我可以的!”

在這段關係中,丈夫一直用恰當的策略扮演著一個“沒能得到妻子萬全照顧,獨立肩負家庭生活壓力,無奈酗酒”的受害者。

他利用妻子的善良和同情,將自己所有行為的責任都嫁禍在酒和妻子的身上,使得妻子在這段關係上的不斷投入,而投入的越多,妻子自己也更難以走出這段關係。

但實際上,丈夫時常以出差的名義,持續、秘密地出軌多名女性。

之所以把妻子留在身邊,是因為他不希望一份公平的離婚協議剝奪掉他的一半財產。

整個過程中,丈夫並沒有為妻子做過什麼,他只想保持主導地位,他把妻子看做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她不能自由,不能和別人有更好的生活,她是他的財產,她任何走向獨立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對他的“主權”的拒絕。

這即是隱性攻擊型人格,它與被動型攻擊人格,以及神經官能症,有著本質的區別。

隱性攻擊型人格是如何產生的呢?

《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這本書全面闡釋了隱性攻擊型人格的定義、成因、特點、以及與其它人格障礙症的區別。

並且,它會讓我們懂得,應當如何正確應對日常生活中,看不見的“情感操縱”,應當如何正確的與攻擊型人格者和諧相處。

作者佐治•K.西蒙博士,曾任美國阿肯色州心理協會主席,是國際公認的人格問題專家。

一直以來,他都致力於幫助人們改善性格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世界上擁有很高的人氣。

作者認為:隱性攻擊型人格的形成過程可能是各不相同的。

但其本質,都是在他們童年的發展過程中,就已經習得了攻擊型人格的屬性,而又沒能學會控制攻擊性的方法。

有些人在他們早期的生活中,往往也是“被操控者”。

他們的父母,同樣有著非常強烈的控制慾——隱性攻擊型人格者。

那麼,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對很多事情都失去了控制,並且常常會面臨長輩的指責。

比如,在前文提到的《小歡喜》中英子那對母女。

當英子在模考中沒能取得第一名的時候,宋倩並沒有正面對英子做什麼,而是用她最大的“溫柔”,去脅迫英子,要她在今後的學習中,更加努力。

這種看似溫柔的脅迫,正是宋倩對於英子實施的“隱性攻擊手段”。

長期處在這種指責與脅迫之下,就會導致他們的自尊心極其敏感與脆弱,就會導致他們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因此,他們開始在其他方面尋求控制感。

所以,看上去可怕的“控制型人格者”,他們的內心往往是一個極度渴望被肯定的人,他們往往有高於常人的孤獨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在中國,想要體驗當皇帝的感覺很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了,想怎麼對待都行,然後道德與文化都可以說,父母這麼做都是為了愛你。

這可能是中國父母最大的謊言。

孩子不是私有物品,親子關係同樣需要建立在平等關係上,需要彼此“看見”、互相尊重。

引導不等於控制,父母只需要讓孩子清楚事情的利弊,明白做事的底線,然後讓他們做出自己的選擇,才是良性的教育。

這種因為曾被操控,而渴望尋求操控,但又沒能學會控制操控的心理需要,是隱性攻擊型人格障礙形成的主要原因。

如何與人格障礙者和諧相處

1,識別隱性攻擊型人格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戰場,也適用於“情場”。

要想擺脫情感操控,首先你得搞清楚他們的人格特點,與慣用策略。

《當愛變成了情感操縱》這本書中詳盡介紹了隱性攻擊型人格者的特徵,以及他們常用的攻擊手段。

個人認為,這本書適合每一位國人閱讀。

因為,無論是在家庭的親密關係中,還是在職場上,同事與上下級之間,隱性攻擊型人格者充斥於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如果你是操控者,讀完此書,我相信你會對自己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你一定會樂意接受對之前那個自己的改造,

如果你是被操控者,那麼,讀完此書,它不僅能夠幫助你識別人性,還能幫助你在這個“人心險惡”的社會關係下,更好的“保全”自己。

簡而言之,隱性攻擊型人格者的最大特點,或者說它與其它人格障礙症最大區別在於:

神經症患者跟其它人格障礙症患者,他們的種種攻擊行為,可能是有意識的,但也可能是下意識的。

並且,他們不會通過一些手段、一些話語以及行為,來掩飾,甚至否認他們的這種攻擊行為。

通俗一點說,他們敢於承認,也能夠清楚的意識到,我就是存在性格方面的缺陷,我就是在攻擊你,怎麼著吧,你咬我......

而隱性攻擊型人格,他們的攻擊行為也是有意識的,但他們會利用欺騙性、合理化、最小化等狡猾、卑劣的手段,來粉飾他們的人設與行為,來否定他們是在攻擊你,是在傷害你的事實。

相反,通過這種手段,他們反而會讓你覺的內疚,反而會讓你覺得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才會導致他們現在這種行為的發生,你讓他們失望了。

實行這種策略的真正目的,是讓你相信他們不是在攻擊你,傷害你,而是在愛你、離不開你、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等等等等.....

但實際上,他們確實只是想“贏”,只是想對你施加控制,只是想凌駕於你之上,只是厭惡接受社會化規則對於他們的約束。

這即是隱性攻擊型人格最大特點,也是區別於其它人格障礙症,與神經官能症的最大特點。

只有正確解讀人性,正確評價他人的性格特徵,才能做出正確的回應,從而更好的保護自己。

2,學會拒絕,不做討好型人格者

討好型人格屬於神經症之一,其背後的原因多半也是來自原生家庭父母的行為與教育方式。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從小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與獎賞,甚至父母還會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你作對比,來警醒你要更加努力,繼續進步,那麼,這個人長大之後很有可能就是討好型人格。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是他們童年中最親密的人,也是接觸最多的人,

如果他們無法從親密關係中滿足自尊需求,無法從人與人的關係中體會到被尊重的感覺的話,那他們就只能通過這種討好別人,才能換取他人的讚美與表揚的方式中,來獲得肯定,來滿足自己的自尊心

討好他人,成了他們滿足自尊心的主要渠道來源。

所以,當隱性攻擊型人格者對他們實施情感操縱的時候,他們就會很容易成為“被操控者”。

因為,他們不會輕易拒絕別人對他們提出的任何要求。

拒絕別人,在他們看來,代表著對自己的否定,一旦被否定,他們就會難受,就會覺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

而隱性攻擊型人格者最擅長的就是通過一系列手段,來讓被操控者感到內疚與慚愧,從而達到控制別人的目的。

因此,學會拒絕,學會對你不願意接受的事情說“不”,學會清楚的向操控者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是擺脫情感操縱的好辦法。

3,明確責任

俗話說,邏輯不清,吵架你都吵不贏。

什麼是邏輯?簡單來說,邏輯就是每個有意義的信息之間的因果關係。

所以,日常生活中,無論是交流、討論、對話還是寫作,釐清事實與觀點,分清內外因,掌握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極為重要的。

當你明確了這些,你會發現,隱性攻擊型人格所使用的一切試圖掩飾他們攻擊行為的手段,其實都犯了邏輯錯誤。

比如,在喬英子與宋倩這對母女的案例中,事實是什麼?

無非以下幾點:

宋倩阻止喬英子去天文館

宋倩用譏諷的口吻,對沒有取得第一名成績的喬英子進行人身攻擊

宋倩的種種行為導致喬英子患上抑鬱症,並試圖跳海自殺

這些可被描述的,真實發生的事情,才是整個事件中的事實。

而“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的說辭,它僅僅是父母喊出來的口號。

口號誰都會喊,並且每個人喊出的口號都是不一樣的,它是不可描述的,它並非是真實發生的,它無法作為大眾的共識,所以,它只是一個觀點。

因為我們對於一切問題的討論,與評判一切事物對與錯的標準,都是基於事實所進行的,離開了事實與共識,一切討論也都沒有意義了。

所以,親密關係中的孰是孰非,也就一目瞭然了。

拋開倫理不講,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犯了錯誤就要有勇於承擔錯誤的責任,就要給對方賠禮道歉,才是正確的做法。

希望愛永遠不要成為情感操縱的藉口!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