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賞析】——辛棄疾《水龍吟》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原著幾個標點符號於網文不同,特此註明)

【宋詞賞析】——辛棄疾《水龍吟》

【白話譯文】

千里南國冷寂秋空,秋水連天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陽落日猶如斜掛樓頭,長空孤雁悲啼聲中還有我這流落江南的離家遊子。我看著這無處施用的吳鉤,狠狠地把樓欄杆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此刻登樓的心意。

別提家鄉的鱸魚精細味美,西風深秋,像張翰、張季鷹那樣為了美味的鱸魚而歸家?而像許汜那樣,為了田舍房產才對家鄉念念不忘的人,更是將羞於見才氣雙全的劉備。我只是可嘆國運不濟、風雨飄搖,不能去收復國土,空自憂愁,歲月無情,時不待我了。就算叫人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能為我擦乾英雄失意的淚水嗎?

【宋詞賞析】——辛棄疾《水龍吟》

【創作背景】

辛棄疾在29歲那年出任建康府(南京)通判,也就是投身抗金之後,辛棄疾渡江南歸之後所作。在此前四年,他曾上述朝廷《美芹十論》分析當前宋金的對峙形式,提出收復失地的戰略,但並未被採納。隨著北方失守原理家鄉跟隨朝廷的南渡,又加上多年來的滿腔報國心不得施展,所以當他登上賞心亭時,就把內心鬱積之苦傾吐而出,創作了這首著名的水龍吟詞。

而在賞心亭這個地方,辛棄疾還創作了另一首詞,用的是念奴嬌詞牌,本文就不附錄了。其實很多文人詞客都在賞心亭這個地方有大量作品,陸游也有詩云:黯黯江雲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這個賞心亭就是位於建康(南京市)西城下水門的城樓,下臨秦淮河,視野開闊,遠眺可見“虎踞”之勢的石城山,景緻魏偉壯觀,文人至此,必會感慨一番。

【賞析】

這首詞分為上、下兩厥。上半厥主要描寫景緻,下半厥全部是抒情言志。

上半厥中的“江南遊子",是作者被迫離開北方的家園,來到了南方,所以是江南遊子。是很有悲愴之感的自稱。而”吳鉤“和”欄杆拍遍“是兩個典故,吳鉤是暗指沒有用武之地的寶刀,把自己比喻成無用的寶刀,而“欄杆拍遍”出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這是指發洩心中的痛心疾首,捶胸頓足、猛拍欄杆。作者將吳鉤欄杆拍遍兩個典故,更使人感到他內心深處的無奈和憤恨。

下半厥也有兩個典故,一是季鷹:指的是張翰字季鷹,他為了故鄉那鱸魚的美味而辭官歸家。另一個是成語求田問舍裡的主人公許汜,劉備對他的這種貪圖田產的行為而大加責難。作者用這兩個典故來說明自己並不是因為思鄉而愁苦,而是國土喪失,時光飛逝,心中那急切的復國之意,但是又不得朝廷重用,七尺男兒卻不能保家衛國,這才是作者愁苦的原因。就算整日在溫柔鄉里醉生夢死,依然還是不可能平復心中的苦悶的,這大志未舒的淚水,流不斷,擦不幹。

作者只能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沉淪,如同國家深陷戰爭的沼泥中無法自拔,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家國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展現了自己保家衛國的赤誠衷心。不由得使人想起那一句千古名言“不破樓蘭終不還”,也只有收復了國土之時,辛棄疾才不會再流下那“英雄淚”吧!

【宋詞賞析】——辛棄疾《水龍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