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栽培: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些內容

今天我們來聊聊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一些內容。

1.溼害苗

(1)形態特徵:溼害苗是由於土壤溼度過大,空氣不足而引起的。小麥在苗期、拔節孕穗期,以及抽穗以後,均能發生溼害,而且,愈到後期出現愈頻繁,對麥苗的危害也愈嚴重。小麥的各個生育時期遭受溼害後,植株的表現是不相同的。菌期遭受溼害,葉尖發黃或呈淡褐色,生長緩慢,根暗褐色,稍硬化,次生根顯著減少,分櫱很少,嚴重的枯萎死亡。

小麥栽培: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些內容

小麥植株根系發育不良,根系數量少,根淺,活性降低,吸磷能力大幅度下降,植株生長弱,下部黃葉增加,莖短,低效分櫱和退化小花增加,小穗少,結實率低。

溼害發生在籽粒灌漿和成熟期,會導致根系過早腐爛,甚至變黑、腐爛。此時,小麥植株水分供需不平衡導致生理乾旱、綠葉減少和功能週期縮短,植株早枯,灌漿時間變短,籽粒癟細,千粒重下降,若遇30℃左右的高溫就會形成高溫逼熟,對產量影響很大。

小麥栽培: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些內容

(2)發生原因:引起溼害原因很多,天氣條件、農田地形地貌、旱澇作物分佈、耕作方法、溝系匹配等與旱澇災害密切相關。

發生溼害的氣候條件,一般是在3~5月份降雨量達到250毫米以上的地方,就會發生比較嚴重的溼害。例如,我國淮河以南的長江中下游麥區和南方麥區,在春季雨量比較集中,土壤含水量經常處於飽和狀態;有的地方地勢低窪,河網密佈,地下水位過高,同時土質粘重,透水性差,影響排水降漬,作物佈局不合理,水旱作物相互插花,形成水包早或旱包水,在水稻育秧和早稻栽捅時,使麥株遭受溼害。

小麥栽培: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些內容

(3)轉化措施:麥田排水降溼,除了做好預降內河水位,春季把河、港水位降低到離地面1米以下外,主要要因地制宜地搞好田間排水溝系,做到"一方麥田,兩頭出水,三溝配套,四面脫空,明、暗(溝)結合,內外相連"的要求,使降雨以後,田面水排得快,潛層水洩得出,地下水降得下,為麥苗健壯生長創造條件。

小麥栽培: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些內容

①平原稻麥地區。本區地勢低平,河港較多,土質粘重,地下水位較高,歷史上麥子的溼害嚴重,小麥的產量員高但不穩定。目前主要採取了田內溝與田外溝配套,明溝與暗溝結合,降低地下水位與預降內河水位相呼應的防溼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在秋種前先挖好外三溝(即日塊之間的排水降潰溝,深1米左右;渠道旁的導滲溝,深0.8~1米;不同茬口之間的隔水溝,深1米左右)。挖田內溝在秋搖時進行,以豎溝為主,每隔3~4米一輪,論掄開溝,溝深30釐米,每隔一、二輪開一條65~75釐米深的暗溝。長形田塊每隔30米開一橫溝,深45~65釐米。田身低的田塊,可增挖田頭溝,深65釐米左右,為了加快排水速度和到達明渠,地表水可以迅速排出,暗溝、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小麥栽培: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些內容

②丘陵地區。本地區地形複雜,起伏不平,農田分為沖田、垮田和崗田三種。防治麥田溼害,既要注意沖田的排水降漬,又要嚴防山洪危害和從高處流入的客水危害。田外溝著重要開好崗、垮、沖田之間的撇洪溝,防止山洪漫田。溝的大小、深淺,需視來水多少而定。在塘、壩、水庫的下沿,要開好隔水溝,深1米左右,防止塘、壩、水庫積蓄的雨水,滲入麥田。田內溝,在大沖田中要開好骨幹穿心溝,深1米左右,直通田外排水河道或塘壩,以利排水降漬;崗、垮田要在梯田的下沿挖好裡坎溝,深65釐米左右,橫向通入田外撇洪溝,以便堵截上一級田塊滲流的來水,克服半邊澇。其他田內溝主要是輪溝,搶寬4米左右,溝深25~33釐米,目前以挖明溝為主,以省工節本。

小麥栽培: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些內容

③砂土早作地區。一般土壤排水條件較好,地下水位較高,麥田排水以多雨季節排除地面水為主。田內溝和橫溝大多采用明溝,搶寬4~5米,溝深25~33釐米。田外溝深1米左右,與田內溝相連接,以利麥田排除地面水。

以上三地區的排水溝系,在秋播時挖好後,冬、春季節還必須認真清溝理墒,做到三面光、節節通。

小麥栽培: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些內容

在開挖田內外一套溝和預降內河水位的同時,還要注意引用抗溼品種,如揚麥1號、揚麥2號、寧麥3號、鄂麥6號等小麥:以及早熟3號大麥等品種;提高耕作技術、增施有機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為加快速度排水降溼速度創造條件。

小麥栽培:返青、拔節、孕穗階段麥苗診斷,具體有哪些內容

這篇文章關於小麥的相關內容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這些作用可以幫助到大家遇到所存在的問題並有效解決掉,好了,那我們就下次見吧,謝謝大家的觀看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