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来聊聊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一些内容。

1.湿害苗

(1)形态特征:湿害苗是由于土壤湿度过大,空气不足而引起的。小麦在苗期、拔节孕穗期,以及抽穗以后,均能发生湿害,而且,愈到后期出现愈频繁,对麦苗的危害也愈严重。小麦的各个生育时期遭受湿害后,植株的表现是不相同的。菌期遭受湿害,叶尖发黄或呈淡褐色,生长缓慢,根暗褐色,稍硬化,次生根显著减少,分蘖很少,严重的枯萎死亡。

小麦栽培: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些内容

小麦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根系数量少,根浅,活性降低,吸磷能力大幅度下降,植株生长弱,下部黄叶增加,茎短,低效分蘖和退化小花增加,小穗少,结实率低。

湿害发生在籽粒灌浆和成熟期,会导致根系过早腐烂,甚至变黑、腐烂。此时,小麦植株水分供需不平衡导致生理干旱、绿叶减少和功能周期缩短,植株早枯,灌浆时间变短,籽粒瘪细,千粒重下降,若遇30℃左右的高温就会形成高温逼熟,对产量影响很大。

小麦栽培: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些内容

(2)发生原因:引起湿害原因很多,天气条件、农田地形地貌、旱涝作物分布、耕作方法、沟系匹配等与旱涝灾害密切相关。

发生湿害的气候条件,一般是在3~5月份降雨量达到250毫米以上的地方,就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湿害。例如,我国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麦区和南方麦区,在春季雨量比较集中,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有的地方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地下水位过高,同时土质粘重,透水性差,影响排水降渍,作物布局不合理,水旱作物相互插花,形成水包早或旱包水,在水稻育秧和早稻栽捅时,使麦株遭受湿害。

小麦栽培: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些内容

(3)转化措施:麦田排水降湿,除了做好预降内河水位,春季把河、港水位降低到离地面1米以下外,主要要因地制宜地搞好田间排水沟系,做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明、暗(沟)结合,内外相连"的要求,使降雨以后,田面水排得快,潜层水泄得出,地下水降得下,为麦苗健壮生长创造条件。

小麦栽培: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些内容

①平原稻麦地区。本区地势低平,河港较多,土质粘重,地下水位较高,历史上麦子的湿害严重,小麦的产量员高但不稳定。目前主要采取了田内沟与田外沟配套,明沟与暗沟结合,降低地下水位与预降内河水位相呼应的防湿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秋种前先挖好外三沟(即日块之间的排水降溃沟,深1米左右;渠道旁的导渗沟,深0.8~1米;不同茬口之间的隔水沟,深1米左右)。挖田内沟在秋摇时进行,以竖沟为主,每隔3~4米一轮,论抡开沟,沟深30厘米,每隔一、二轮开一条65~75厘米深的暗沟。长形田块每隔30米开一横沟,深45~65厘米。田身低的田块,可增挖田头沟,深65厘米左右,为了加快排水速度和到达明渠,地表水可以迅速排出,暗沟、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小麦栽培: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些内容

②丘陵地区。本地区地形复杂,起伏不平,农田分为冲田、垮田和岗田三种。防治麦田湿害,既要注意冲田的排水降渍,又要严防山洪危害和从高处流入的客水危害。田外沟着重要开好岗、垮、冲田之间的撇洪沟,防止山洪漫田。沟的大小、深浅,需视来水多少而定。在塘、坝、水库的下沿,要开好隔水沟,深1米左右,防止塘、坝、水库积蓄的雨水,渗入麦田。田内沟,在大冲田中要开好骨干穿心沟,深1米左右,直通田外排水河道或塘坝,以利排水降渍;岗、垮田要在梯田的下沿挖好里坎沟,深65厘米左右,横向通入田外撇洪沟,以便堵截上一级田块渗流的来水,克服半边涝。其他田内沟主要是轮沟,抢宽4米左右,沟深25~33厘米,目前以挖明沟为主,以省工节本。

小麦栽培: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些内容

③砂土早作地区。一般土壤排水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高,麦田排水以多雨季节排除地面水为主。田内沟和横沟大多采用明沟,抢宽4~5米,沟深25~33厘米。田外沟深1米左右,与田内沟相连接,以利麦田排除地面水。

以上三地区的排水沟系,在秋播时挖好后,冬、春季节还必须认真清沟理墒,做到三面光、节节通。

小麦栽培: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些内容

在开挖田内外一套沟和预降内河水位的同时,还要注意引用抗湿品种,如扬麦1号、扬麦2号、宁麦3号、鄂麦6号等小麦:以及早熟3号大麦等品种;提高耕作技术、增施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为加快速度排水降湿速度创造条件。

小麦栽培:返青、拔节、孕穗阶段麦苗诊断,具体有哪些内容

这篇文章关于小麦的相关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这些作用可以帮助到大家遇到所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掉,好了,那我们就下次见吧,谢谢大家的观看与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