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覆盤思維一起學經濟學-01》事與願違的規律

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各種事與願違的事情所困惑:

1、房價越來越高,剛需買不起,怎麼辦?一定是炒房人炒的,那我們禁止炒房不就可以了?

2、國家發改委制定基本藥物最高限價,初衷是減輕病患負擔,結果呢?企業無力可圖,一些廉價藥不願意生產。

3、男女同工同酬,原本是為了讓女性付出工作獲得同等的回報,最後導致企業在用人的時候更偏向於招聘男性。

組如此類的社會現象比比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好心”結果卻辦“壞事”呢?這就是經濟學需要研究的規律,探索事與願違的本質。


《用覆盤思維一起學經濟學-01》事與願違的規律

下面我們就用覆盤思維,結合經濟學探索一下國家限制物價,病患卻買不到廉價藥的本質。

回顧目標:

  1. 當初的期望:控制臨床常用藥的價格,減輕病患負擔。例如:速效傷風膠囊(每盒1.3元)、治療的爐甘石洗劑(每瓶2元)、鹽酸金黴素眼膏(每支0.5元)、傷溼止痛膏(每盒1.2元)、助消化的大山楂丸(每盒1.6元)……

評估結果:

  1. 亮點:藥物價格確實降下來了。
  2. 不足:無藥可買。

分析原因:

  1. 主觀原因:因終端價格低,無法讓利給中間流通環節,醫院醫生、銷售人員難從中獲利,積極性降低,造成低價藥入市受阻,採購量下降,導致生產商不得不縮減產量,最終病患不得不花更多的錢。
  2. 客觀原因:不符合客觀的市場經濟規律。

總結經驗:

  1. 哪些舉措可以繼續:降低藥物價格,減輕病患負擔的初心不能變。
  2. 哪些舉措可以暫停:單方面壓低藥價。
  3. 可以採取哪些新舉措:1、去中間商,減少藥物到終端的中間環節,降低成本。2、允許企業合理定價,直接掛網招標採購。


《用覆盤思維一起學經濟學-01》事與願違的規律

你能不能舉一個例子,是人們出於美好的願望,卻產生了事與願違的結果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用覆盤思維一起學經濟學-01》事與願違的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