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喝牛奶是崇洋媚外?其實並非來源於西方中國古代早有此習慣

近日,張文宏醫生在一段視頻中提及,兒童早餐不許吃粥,要喝足夠的牛奶。這在網絡引起很大的討論度。其實,張文宏醫生的本意是兒童早餐要有充足的營養,但有些過激的網友過度解讀,甚至將“喝牛奶”當作崇洋媚外的事。

事實上,喝牛奶在中國古代就早已有之,吃奶製品更是可追溯至秦漢之前。

張文宏喝牛奶是崇洋媚外?其實並非來源於西方中國古代早有此習慣

韓滉 五牛圖 局部

晉武帝賜苟勖乳酪,“隨日給之”

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同,農業地區並不注重食用乳奶。乳奶傳入中原農區,經歷了一個由北而南、自上而下、由貴族而大眾的過程。

秦漢時期,遊牧民族的乳、酪逐漸進入中原地區,但此時基本是用馬奶來製作酸奶或酸酪,也稱馬酒。當然,也可能會有部分是用牛奶來做酪。

西晉初年,晉武帝見尚書令荀勖身體瘦弱,便賜他每日飲乳酪,“賜乳酪,太官隨日給之”。

荀勖一直深受晉武帝寵愛,時人稱之為佞臣。因為他出於私心,將賈充之女賈南風嫁給了太子。當時,侍中任愷、河南尹庾純推薦賈充鎮守關中,以抵禦叛亂的禿髮鮮卑族。荀勖卻認為:如果賈充遠放外任,他們這一派便會在朝會失勢。現在太子的婚事未定,如果讓賈充的女兒成為太子妃,那賈充便自然會留在京師。於是太子的婚事就這樣定下來。晉武帝后來要廢黜賈南風時,荀勖進諫請求,賈南風才沒有被廢。太子即位後,懦弱無能,賈南風一度專權,繼而國亂政荒,最終引發“八王之亂”。

但荀勖這個人才思敏捷,非常懂得逢迎上意,所以晉武帝對其恩寵不墮,賜他每日食用乳酪,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到唐代,奶製品的製作技術逐漸豐富,唐孟詵《食療本草》有記載,當時有牛乳、羊乳、酥、酪、醍醐、乳腐等幾個條目。當時,牛奶、羊奶是被當作保健品使用的。一般老年人在冬天食用比較合適。白居易有《晚起》詩,其中有句:

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麋。

慵饞還自哂,快活亦誰知。

酥是從牛羊乳中提煉而得的酥油。其他幾種乳製品也各有製作方法,比如乳腐,這是唐代新發明的乳製品,也稱乳餅,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乳腐,諸乳皆可造,今惟以牛乳者為勝爾。《臞仙神隱書》記載:造乳餅法,以牛乳一斗,絹濾入釜,煎五沸,水解之。用醋點入,如豆腐法,漸漸結成,漉出以帛裹之。用石壓成,入鹽,甕底收之。

到宋代,乳製品更為普及,《吳興志》:大抵鄉間畜牛之家,例能為酥及乳。市集上也出現售賣乳酪、滴酥、乳餅的。《都城紀勝》:如酪面,亦只後市街賣酥賀家一分,每個五百貫,以新樣油餅兩枚夾而食之,此北食也。

每個五百貫,按當時米價換算,差不多8石米,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大概是兩千多元。這不是平常人家吃得起的。1178年,太上皇宋高宗體察民情,“宣索市食”,其中就有“賀四酪面”,可見為當時著名美味。

三國時代就開始流行的櫻桃蘸酪的吃飯,宋代仍然很流行。1056年春暮,梅堯臣《並日得朱表臣酪及櫻桃》:

昨日酪將熟,今朝櫻可餐。

紫蓴休定價,黃鳥未銜殘。

甘滑已相美,齒牙仍尚完。

應知消客熱,遠贈盎盈盤。

從這裡看,是將櫻桃和奶酪一併吃的。“昨日酪將熟,今朝櫻可餐”,這說的是時令。“三月末,四月初,牛羊飽草,便可做酪”。其他季節牛羊可能產奶不多,做酪便有些困難。這個時候也正好是櫻桃成熟期。

這種吃法,白居易也寫過:手擘才離核,匙抄半是津。看來是現吃現製作。擘開櫻桃去核,丟到乳酪汁裡去,用湯匙舀著吃。

張文宏喝牛奶是崇洋媚外?其實並非來源於西方中國古代早有此習慣

韓滉 五牛圖局部

宋代江浙人常喝牛奶

宋朝人不光吃奶製品,還喝牛奶。閩江學院歷史學系黃清敏曾對此有過研究,她在《宋代乳奶及乳製品》一文中做過梳理。

宋人陳直在《養老奉親書·食治老人諸疾方》中寫到:“牛乳最宜老人,平補血脈,益心,長肌肉,使人身體康強潤澤,面目光悅,志不衰,故為人子者,常須供之以為常食,或為乳餅,或作斷乳等,恆使恣意充足為度,此物勝肉遠矣。”

在宋人的詩文中,牛奶也常常出現,蘇東坡在嘗過其子蘇過用山芋研製的“玉糝羹”後,用“色香味皆奇絕天”來評價,他在詩中寫道:

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將北海金齏鱠,輕比東坡玉糝羹。

詩寫得有些誇張,但黃清敏認為,牛乳蘇軾肯定是喝過的,不然不會用來作比喻。黃清敏還在文獻中發現,當時江南地區喝牛奶已成為非常普遍的行為。張仲文《白獺髓》中記載:“浙間以牛乳為素食。”素,平常之意。

楊萬里在江南喝慣牛乳,回到江西吉安喝不到牛乳,賦《除夜小飲嘆都下酥乳不至》詩,感嘆道:雪韭霜菘酌歲除,也無牛乳也無酥。

為了保證牛奶的質量,人們注意奶牛的選擇:“牛須三歲以上,七歲以下,純黃色者為上,餘色為下。其乳牛清潔養之,洗刷飲飼須如法,用心看之。”

但宋朝的新鮮牛奶,大概只有養牛的人家或者富貴人家才喝得上。因為新鮮牛奶極難儲存。這離大規模養殖奶牛還有一段距離。有資料顯示,要到1644年,也就是明朝滅亡的這一年,最早的牧牛場才在北京西華山建立。進入清朝以後,隨著東西方交流的頻繁,西方奶牛也陸續進入中國。

張文宏喝牛奶是崇洋媚外?其實並非來源於西方中國古代早有此習慣

1920年消毒牛奶大批量進入上海

很多人都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西方人喝奶是他們的自古以來的傳統。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牛奶是最完美的細菌培養基,常溫下極其容易腐敗變質,長期以來只能現擠現喝,不能保存運輸。歐洲因喝生牛奶或吃乳製品而染結核病的人不計其數。直到18世紀末期的歐洲,牛奶的飲用也並不普及。以那時代倫敦為例,有的人會牽著奶牛沿街行走,現擠現賣,人們還可以從每天等候在聖詹姆斯公園門口的八頭奶牛(夏天會減到四頭)處買到新鮮牛奶。

現代化的牛奶作為大眾化食品,是現代化的工業製造的複雜產品。1865年,法國化學家路易·巴斯德發現給新鮮液態食品加熱能殺死其中的有害微生物,處理後保質期更長,便用它來加工牛奶,這就是“巴氏殺菌法”,“消毒牛奶”自此誕生,世界人們普遍採用。

中國使用這種方法殺菌要到1900年。當時在上海的法國駐軍利用現有的牛奶房,開始售賣牛奶,引進了“巴氏殺菌法”。1920年利用“巴氏殺菌法”製作的牛奶在上海大批量進入市場。1923年,我國最早的牛奶業同業工會“上海牛奶業同業會”成立。

若以1920年為界,那麼中國人喝上現代化的牛奶比西方人不過晚了50多年。

當然,在民國,普通人家還是喝不上牛奶。牛奶的普及還是1949年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到現在,牛奶更為普及,它成了中國人特別是老年人早餐中的重要選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