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之下,每人1分钱如何能救助一名年轻人?

微光之下,每人1分钱如何能救助一名年轻人?


善意不能被辜负。

微光之下,如何辐射芸芸众生?


每个互助参与者的背后,都将撑起一片蓝天。


4月24日,美团互助公示的首个案例,来自河南省的90后小伙儿小侯成为首位被救助者,超千万成员共同参与此次互助帮扶,每位成员分摊金额为1分钱,但此次由平台100%承担。


据了解,美团互助采用“定额+报销”的互助方式,患病会员单次可申领最高35万元互助金。其中,“定额”互助金为单次最高互助金的20%,且一次性支付给患病会员。后续患病会员根据实际医疗费用,以“报销”方式申领互助金,既保障了患病会员医疗救助的可持续性,又降低分摊会员的平均分摊成本,让互助回归到医疗救助的本质。


这个案例并非一个简单的数据和一笔简单的钱,样本背后折射出网络互助的巨大需求和它所带来的普惠之光。这个时代之下,每人1分钱就能救助一名年轻人,点点微光可以照亮黑暗。


互联网互助样本:“定额+报销” 回归医疗保障本质


“加入的时候没想到能用上”,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小侯从来没想过“重疾”、“肿瘤”这些字眼会和自己产生联系,而加入美团互助的原因,也无非是刷手机时刚好看到了广告,稍微了解了一下就加入了。


确诊之后的小侯也在担心互助计划到底能不能就行赔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小侯提交了互助金申请,美团互助在收到申请后,便很快开始审核处理。


4月24日,小侯的案件在美团互助平台进行公示。根据规则,4月24日至26日期间,进入为期三日的信息公示期,需要接受美团互助会员以及社会监督,如无异议,小候将在4月29日前拿到“定额”互助金。


2020年的春天,注定改变很多行业。喧嚣了许久的网络互助,2020告别第一个十年。


历经近10年发展,网络互助开始加速回归保障功能的本质。


在行业人士看来,拥有高保额、低保费、免赔额与增值服务等优势,“网络互助+互联网保险”的组合形式有效填补了消费者对保险保障功能需求的空缺。


以美团的分摊模式为例,“定额+报销”模式是互助计划的进一步模式探索,也是将平台经营理念、精算方式运用到互助计划当中,其目的在于一方面扩大保障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未来服务人群平均分摊成本,总体而言是在让网络互助更加普惠,回归保障的本质。


在目前的网络互助赛道上,参与者众多。对比目前主流平台们的模式,大致可分为定额模式和“定额+报销”模式两类,定额模式以相互宝为代表,“定额+报销”模式则以美团互助、水滴互助等为主,如下图所示:


微光之下,每人1分钱如何能救助一名年轻人?

美团互助模式身后:互联网互助模式的场景实践


大的行业背景之下,美团的这例公示颇具意义。在互联网场景的强力驱动下,社会保障触达人群更为快速和精准,网络的触角将公益力量送达线上线下的海量场景。


事实上,网络互助作为一种新的产物,更接近于是用户通过平台进行的自发公益。平台在公开透明情况下,搭建会员们相互帮助的平台,患病会员发起申请,分摊用户参与分摊。这就要求了平台必须具有广阔的服务场景,以覆盖尽量多、且对互助服务有需求的用户,既保障了患病会员医疗救助的可持续性,又降低分摊会员的平均分摊成本,实现疾病风险覆盖低门槛,让互助回归到医疗救助的本质。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看来,以美团互助为代表的网络互助模式,在提供医疗风险保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尤其对重大疾病的保障,解决了患病者的医疗负担作用明显,对于促进多层次医疗体系建设极为有利,也有积极意义。


此前iMedia Research的数据显示,网络互助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家庭收入较低的人群,近六成受访网络互助用户家庭月收入不足1万元,此外,47.8%的受访用户来自三四线及以下城市。


这亦说明,网络互助把传统的金融保险机构无法顾及的低收入人群纳入保障范围,采用较低的进入门槛覆盖更广大的用户群,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和下沉城市较高的覆盖率,使网络互助的普惠特点更加突出。


如今,网络互助合法身份在即。


此次,周延礼也向记者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换言之,无论是商业健康保险,还是以美团互助为代表的医疗互助平台,未来都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


而网络互助的发展之路亦存多种挑战。据周延礼表示,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更好地引导网络互助服务于人们的健康医疗需要,发挥风险保障功能,要充分予以关注,期待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应对措施,防范风险于未然,促进网络互助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研究及国际经验借鉴;建议借鉴国际交互保险监管经验,加强对第三方管理者的监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