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過程中患者喊疼被迫拔針,罪魁禍首竟是“它”

輸液過程中患者喊疼被迫拔針,罪魁禍首竟是“它”

外周靜脈補鉀時患者喊疼,不能忍受,護士無奈給予抜針終止輸液,致鉀補不上去,既但影響病情治療,又影響護患關係,難道就這樣束手無策了嗎?

案例分享

李某 女28歲 低鉀血癥,在輸注含有氯化鉀液體過程中,屢次喊疼。

護士幾次查看後確定穿刺部位未見藥液滲漏 ,給予心理安慰同時給予宣教指導,告知輸鉀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結果由於患者耐受力差,不能忍受最終要求拔針。

同事小宋起初還認為病人過於矯情,“其他病人也都有疼痛的情況,可也沒像他一樣受不了要抜針的啊,就不能忍一下啊,藥物引起的,我們也沒辦法啊”。

之後的幾天,護士長交由我負責給病人進行輸液治療,卻未再出現以上情況,病人不但不抗拒輸含鉀液體而且非常滿意,我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帶你瞭解“鉀”

鉀是機體最重要的無機陽離子之一,有很多生理功能,維持細胞代謝,內滲透壓,酸鹼平衡,神經肌肉組織的興奮性及心機的生理功能,鉀對心肌橫紋肌等電興奮組織的應激性有著重要作用。

血清鉀濃度3.5—5.5mmom/l ,<3.5 mmom/l為低鉀血癥 ,<2.5 mmom/l容易產生快速室性異位心律失常,補鉀分為口服補鉀和靜脈補鉀,(這裡主要指氯化鉀注射液10ml 1g/支進行外周靜脈補鉀)最主要的不良反應就是疼痛,怎麼可以這麼痛呢?

輸液過程中患者喊疼被迫拔針,罪魁禍首竟是“它”

作者供圖

致痛原因

靜脈輸注氯化鉀時,由於鉀離子對靜脈內膜的刺激作用,常引發患者輸液局部的疼痛或放射痛,即使未發生藥物外滲。

鉀離子進入人體後引起體內神經遞質如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物質的濃度不同程度升高,誘發疼痛反射,引起穿刺部位的疼痛。

KCL:高滲漏陽離子 滲透壓800mmol/l 呈酸性pH值4.0 眾所周知正常血漿膠體滲透壓280—320mosm /L 藥物滲透壓>400mosm/L 低度危險,藥物滲透壓400—600mosm /l 中度危險 藥物滲透壓>600mosm /l 高度危險 正常PH 值:7.35—7.45 PH 值6.0—8.0對內膜刺激較小,pH值<4.1都會導致靜脈內膜發生改變,它兩者都佔了,疼痛與靜脈炎的發生率大大增加。

臨床中該如何應對

1.技術熟練:熟練掌握穿刺技術 儘可能避免皮下探測次數,做到一針見血。

2.正確選擇輸液工具:中心優於外周 留置針優於鋼針

3.緩慢滴注:成人靜脈滴速不要超過60d/min,滴注速度以滴入氯化鉀不超過1g/H為宜,最快也必須控制在1.5g以內,否則可能引起心臟停搏,過快引起疼痛,

4.每次輸液更換輸液部位,減少疼痛及靜脈炎的發生。

5、合理選擇輸液部位:選擇粗 直 彈性好 血流豐富的血管,(我就是用的這種方法減輕上面那個病人疼痛的)交替更換輸液部位避開關節 靜脈瓣 既有利於避免穿刺對神經末梢的刺激,又有利於血液充分稀釋藥液,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

6、採用翻轉針柄法,穿刺後,將針柄逆時針翻轉180度固定,原因是針頭斜面對血管下壁,藥物流向發生根本改變,對於遠離或避開了對體表敏感神經末梢的刺激,血管下壁及深部組織敏感度差,疼痛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7、墊高靜脈穿刺部位,使其與心臟水平面接近,可加快藥物迴流速度,降低局部靜脈內藥物濃度, 減少氯化鉀對內膜感受器刺激部位與心臟水平面形成的角度增大,緩解疼痛 。

8.溫熱刺激可擴張表皮毛細血管,減輕血管痙攣,降低疼痛。

9.使用精密輸液器。微粒是導致輸液疼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通過改變孔徑的過濾介質的精細從而能緩解局部疼痛反應。

輸液過程中患者喊疼被迫拔針,罪魁禍首竟是“它”

圖文無關

一旦發生外滲或靜脈炎常用的處理方法

1.立即停止輸液拔除留置針,重新更換輸液部位

2土豆貼片外敷

3.50%硫酸鎂溼敷並抬高患側

4.喜遼妥患處塗抹

5.局部皮膚冷敷,24小時熱敷。

6.水膠體敷料局部使用

在氯化鉀使用過程中你應該特別注意

1. 獨立保存,並有高危標識

2. 與其他液體輸注同時,由於輸注速度較慢,建立靜脈雙通路。

3. 氯化鉀嚴禁靜脈推注。

4. 靜脈補鉀使用葡萄糖稀釋不是最佳選擇,會增加病人血漿胰島素水平導致一過性低血鉀水平加重,特別是洋地黃化的病人。

臨床工作中關於補鉀的原則小夥伴們都爛熟於心,隨時能脫口而出,但我們的思維不能停留在課本上表面知識點上,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並結合臨床工作經驗,以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參考文獻:《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 》 《輸液治療護理實踐與實施細則》

來源:護士筆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微信號15011556826進行刪除。

輸液過程中患者喊疼被迫拔針,罪魁禍首竟是“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