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

關注【焱壺紫砂】

全面解析紫砂基礎知識

解密中國傳統紫砂文化

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


宜興紫砂史是一部歷代紫砂藝人的創業史,已故的七大老藝人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創造了紫砂藝術的巔峰,他們是任淦庭、吳雲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下面,就為大家介紹紫砂七老。

顧景舟——紫砂大師

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顧景舟出生於紫砂世家,18歲隨祖母邵氏制壺。20世紀30年代到上海仿製歷代名作,臨摹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之作。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

1988年4月,顧景舟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9年11月23號《十一頭提樑壺》 拍得313萬;2010年5月16日,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的《相明石瓢壺》拍得1232萬;2010年6月4日 《矮僧帽壺》拍得313萬;2010年8月2日甚至一對紫砂杯就拍到了20萬的高價;2015年12月4日,《相明石瓢壺》再現江湖,更是拍到2350萬元,加成交價達到2702.5萬元。顧景舟為名副其實的壺藝泰斗,身價最高的紫砂藝術大師。

  顧景舟以其廣博的學識,高超的技藝,在大陸、臺灣、香港、日本、韓國等地區和國家的工藝美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紫砂技藝人才,其中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中國陶瓷大師周桂珍、李昌鴻、張紅華、潘持平等人,可謂桃李滿紫園。

王寅春——紫砂巨匠

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

  王寅春(1897-1977)祖籍江蘇鎮江,出生於宜興川埠鄉一個貧寒家庭,13歲在本村金阿壽家學習制壺技藝,滿師後,先幫富戶趙乾泰做小夥計,後做客師制胚。他的朱泥小壺與眾不同,胚體圓而薄,下水平穩,出水爽,極為精巧,很快為他贏得聲譽。起初是“福記”老闆陳福壽請他做水平壺,蓋“福記”印章,後來客商徑自趕來請他做水平小壺。上海鐵畫軒也慕名前來定製水平壺,幷包銷所做,王寅春很快名揚大上海。

  王寅春在1935年應上海古董商壟懷希之邀,去滬上專事紫砂仿古產品,成功地仿製了時大彬、徐友權、陳鳴遠、陳子畦的作品。王寅春仿製的作品飽滿生動,幾無挑剔。

  王寅春對紫砂陶走向國際市場,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934年東洋生意興起,日本人向吳德盛公司訂購了300只小花盆,吳德盛公司把此任務交給了王寅春。他冥思苦想,率先做成了紫砂擋胚模型,開始了宜興紫砂陶生產使用模具的先河,這也是紫砂工藝史的重大革新之一。王寅春同時還為銷往泰國的產品,趕製過一批茶壺,有洋桶、線圓等。

  1955年1月,王寅春參加了蜀山陶業合作社,成為56屆的技術輔導員,為政府聘請的七大因人之一。多次承製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禮品,一些新品名作被中南海紫光閣和故宮博物院收藏。

  王寅春為人忠厚,樸實而謙遜,行動穩重。兩手雖粗,但特別靈巧,雖不識字,但極有經營頭腦。其作品線條挺括清晰,口蓋嚴絲合縫,既繼承傳統又能突破創新,有強烈的個性。

裴石民——當代陳鳴遠

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

  裴石民(1892-1976),原名德慶,宜興蜀山人。14歲時拜姐夫江祖臣為師,後改名為石民。他年少成名,1913年21歲時到利永陶器公司製陶,技藝成熟,仿創兼優。抗日戰爭爆發前期,裴石民到上海魔術大師莫悟奇家中製陶。他在上海長住達十年之久,先後為幾個古董商店專事仿古,頗負盛名。

  民國時期,很多紫砂名手時常會被古董商邀去上海製作紫砂器,其中相當部分是仿製明清作品。當時如江案卿、範大生、汪生義、程壽珍以及後來包括裴石民、顧景舟在內的新中國成立後紫砂著名七老藝人,在民國時期都曾到上海做過仿古紫砂。應該說這個時期既是他們的一種謀生,同時客觀上也因此使自己的工藝技藝有了極大的提高。

  能夠成就“鳴遠第二”的聲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裴石民在仿古作品上取得的成就。

  裴石民第一次被邀到上海,是在民國六年。年方25歲的裴石民在當時還是個晚輩,還不在古董商邀請之列。而既是他姐夫又是他師傅的江案卿為人倔強清高,看不慣上海客商的臉面,藉故推辭。年輕的裴石民既想到外面見見世面,也想出去磨練一下自己的技藝,就自告奮勇隨客商到了上海。可以說這一步的邁出對裴石民日後在紫砂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是一個關鍵的轉折。

朱可心——近代花貨巨匠

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

  朱可心(1904-1986),原名開張、凱長,宜興紫砂名藝人,花貨巨匠,一代宗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長。生於宜興蜀山,14歲拜汪生義為師學藝,31年受聘於宜興陶瓷職業學校任技師、工場教員,作品“雲龍鼎”獲美國芝加哥博覽會“特級優獎”。54年受命組建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為宜興紫砂工藝廠創始人之一。56年被江蘇省政府任命為技術輔導,先後授藝帶徒數十人,名藝人有汪寅仙、李碧芳、潘春芳、許成權、範洪泉、謝曼倫、曹婉芬、王小龍、高麗君、史志鵬、倪順生、李芹仙等,57年參加全國民間藝人代表大會,六十至七十年代設計新品達數百種,分別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

  朱可心是現代紫砂史上德藝雙馨的傑出人物,是大家公認的紫砂花貨一代宗師。他從藝七十餘年,刻苦鑽研,全面繼承和發揚紫砂傳統技藝,創作了數以百計的紫砂經典作品。朱可心善於從自然界中吸取靈感,作品變化法度合宜、疏繁得體、生意盎然。他的流世佳品《報春壺》、《三友壺》、《彩蝶壺》等至今暢銷不衰。朱可心是近代紫砂歷史最重要的一位人物,獲得多項第一。

蔣蓉——花貨名家

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

  蔣蓉(1919-2008)別號林鳳,出生於宜興穿埠潛洛村的一個紫砂世家,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基數輔導;高級工藝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蔣蓉11歲時輟學在家制作紫砂壺,20歲不到時,隨伯父蔣燕亭到上海學藝,技藝精進,仿製過陳鳴遠的作品,此時作品多為花貨擺件。宜興蜀山紫砂合作社成立後,她帶過幾批徒弟,人稱蔣輔導,為7名技術輔導中最年輕者。她的作品造型,設色逼真,惟妙惟肖,意趣盎然,自成獨立的藝術風格。

  蔣蓉大師文思敏捷,才華出眾,從藝70多年,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紫砂事業。她對紫砂藝術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她認為:藝術是發現、提煉、厚積薄發;技術是千錘百煉、功到自成。紫砂壺藝是文化和技藝共同積累的結果,和其他所有藝術一樣,技術是藝術的基礎,而藝術是能給人們精神上賞心悅目的享受。

  在藝術實踐中,蔣蓉大師善於將動物、植物、花果等自然形體,經過藝術提煉、創造,自如運用於紫砂作品之中,設色與造型逼真,融合了藝術美感與自然生趣,形象色澤及表面肌理都有妙趣天成之感。其創作大多以自然界瓜果、動植物為題材,表現手法以仿生為主,作品形象生動、色彩絢麗,形成了獨特的紫砂藝術風格。可以說蔣蓉大師在仿生類紫砂藝術方面的造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吳雲根——新中國紫砂藝術的教育者

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

  吳雲根(1892-1969),原名芝萊,宜興蜀山南街人,14歲即拜汪生義為師學藝,曾與汪寶根、朱可心為師兄弟。吳雲根長的虎背熊腰,力大無窮,曾以挑胚、搬運為生。

  1915年由利永公司介紹遠赴山西平定縣陶器工廠任技師三年,1929年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師,也曾在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窯業科擔當技師。新中國成立後,在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擔任56屆成型技術輔導員。

  宜興紫砂廠成立後,一大批學子步入紫砂殿堂,可謂門牆桃李,極一時之盛。現在著名的制壺名家呂堯臣、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門下。汪寅仙親沐其教導,並由吳雲跟推薦於師弟朱可心身邊學藝。他待人謙和大度,詼諧、風趣,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實。

任淦庭——新中國紫砂陶刻泰斗

中國紫砂界的七座豐碑

  任淦庭(1889-1968)出生於宜興歸徑鄉陸平村,又名幹庭,字缶頭,號漱石、石溪、聾人、大聾、左民、左腕道人,生於書香門第。15歲時,跟隨宜興名家盧蘭芳學習紫砂陶刻,滿師後在吳德盛陶器公司雕刻做畫謀生。其紫砂陶刻以傳統風格為主,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畫以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為主,尤以梅、竹、蘭、菊為勝。書有正、草、隸、篆、鐘鼎、甲骨文等種書體。鐫刻時以多變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達陶刻線條的趣味和美感。他為新中國紫砂陶刻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是著名的“紫砂七大老藝人”之一。

  任淦庭陶刻作品獨樹一幟,影響頗大,是紫砂陶刻技藝全面的陶刻工藝大師,作品曾被送往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展出。在當前藝術拍賣場上,任淦庭的作品也是屢創新高。

  任淦庭年幼時為左撇子,寫字作畫都用左手。至“吳德盛”後,在吳漢文的要求下練習使用右手。經過刻苦訓練,竟練成左右手能同時書畫雕刻的“絕技”。他在同一器具上做成雙成對的飛禽走獸,或是在成對器物上做飛禽動物時,能用左右手同時題書作畫,且佈局舒坦,形象生動,可謂宜興紫砂陶刻歷史上的奇人獨創絕技之一。上世紀20年代以後,“吳德盛”出品的壺、瓶、盆、鼎、盤類製品,上面精彩的書畫陶刻裝飾許多出自任淦庭之手。上世紀30年代之後,進入 “吳德盛”最興盛的時期。由於對任淦庭的信任器重,吳漢文所收藏的古器玩物、紫砂珍品皆不對任淦庭迴避,使任淦庭提升了藝術眼界。吳漢文與書畫名流合作時也讓任淦庭積極參與。這個時期任淦庭的陶刻藝術水準已入佳境,其時署款多為“幹庭”、“左民”、“左腕道人”等。

歡迎愛壺人士關注焱壺紫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