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歌謠裡的“捯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陝北歌謠裡的“捯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文/魯翰(書房記專欄作家)

陝北歌謠裡的“捯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捯對”這個詞很稀罕,舊庚兒在陝北人嘴裡常有說叨,自為動詞,是表示某一類類特定的舉動。的確,從未見過有什麼書上這麼表述過,若干辭典也無從考據。

可查詢的資料裡倒是見得“搗碓”一詞,意為在碓臼中舂杵東西,也用來形容頻頻磕頭。元代無名氏的《盆兒鬼》文題就有:“咿咿啞啞喬搗碓。”《十二時歌》裡的“墜石痴人猶搗碓”,是比喻漢人婦女的作揖姿勢像兔搗碓。《西遊記》第十九回:“那怪撲的跪下,望空似搗碓的一般,只管磕頭道:‘阿彌陀佛,南無佛。’”

先說這個“捯”,跟“擣”都是“搗”的異體字。據現代漢語解釋,兩手不住地倒換著做一些動作或者兩腳交替蹬踏和蹺邁的意思。由此還可以推衍像如捯扯毛線、捯盪鞦韆、捯撤風箏、捯回錄相帶、捯扽將才洗出的被單、面案上前後捯擀以及小娃娃跌賴皮的時候雙腳“彈蹄蹄”等等,似含有反覆,可進可退的意思也在。

陝北歌謠裡的“捯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而“對”雖說容易理解一些,需要注意它才是個意思的核心點,一定是有支應、支對和對當的對象,這才可以構成互為“捯對”的起碼條件。

“捯對”多是聽聞於乖哄幼兒睡覺的古老童謠裡。例如,《捯對,扯鋸》:

捯對——扯鋸,

扯倒舅舅家棗樹。

舅舅打,妗子罵,

婆婆給兩顆幹棗棗,

哄也哄不下。

一氣走到個兀兒坬,

拾得兩條雞腿巴。

咬也咬不下,啃也啃不下。

——給婆婆修個陀螺兒把、陀螺兒把。

陝北歌謠裡的“捯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麼“捯對”在這個具體的謠歌裡是什嘛意思呢。一般與碎娃娃嬉逗互動,或攙拉其小手左右晃悠,或前後擺盪,或者摟抱於懷裡搖擻,吟之晃之,蕩之呻之,總之反反覆覆,含含糊糊,以娛其情,以催迷其安睡。而在《捯對,扯鋸》這首謠歌裡是以“面捧面”的木匠師徒扯撏、捯拉鋸子解(gai)木為例,估計因著這一“捯對”的形象較為典型吧。

嬉逗碎娃娃還有一個遊戲,是叫“撈撈飯”,也應屬於“捯對”一列。大人一般倚立於木凳或炕愣邊上,讓娃娃的兩腳分別蹅在大人的兩腳梁面上,捉牢娃娃的一雙手臂晃揚起伏,如盪鞦韆,如此反覆再三,娃娃整個興高采烈,一大一小皆樂樂陶陶。也照例伴有口歌:

撈撈飯,炒豆腐;

鍋頭兒坐個光腦你二舅舅。

沒吃的,炒屁吃;

屁焦嘞——燻得你二舅舅大趏嘞。

陝北歌謠裡的“捯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捯”為前提,“對”是成全。捯對捯對,捯捯對對,根據說話的對象不同,其語氣、感情和色彩也自不相同。大人與娃娃遞遞搲搲、“貓遞爪爪”,兩廂欠挌楞板(翹翹板),石頭剪子布是,夥伴之間一扳一搡、一笑一顰是,打招呼時上答下應是,婆姨女子下河浣洗一洗一挼是,大雜院裡張家送李家一碗炸油圐圙,李家再回贈張家一簍簍米醋無妨也是……

“捯”這個詞陝北人在實際中運用起來寬泛,隨興也自如。約拉人下棋或打牌,便道:咱圪捯給一陣兒?請人對酌也說:圪捯上一瓶瓶?打岔兒,也會說“圪捯”糊塗了。買進糶出、打鬧生意,是叫“捯挏”買賣,“拆東牆,補西牆”,是說“胡拾翻”、“瞎捯對”。

陝北歌謠裡的“捯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比例說,老劉前一曏兒,拜識的給說下個老伴兒,人倒是看對嘞,可是人家兒女們不依;則就兩個“幹梆子”,“淹不死,煮不爛”,不遠不近就那麼“捯對”著嘞。

總之,類似於就近捯堆堆,過來過迲“攣蛋蛋”、推卷卷,光見動彈,沒甚進展的這號事情,或者黏黏搲搲、拖拖拉拉、圪膠圪裱、擱擱誤誤的類似做派和效率,陝北人無疑都會打在“捯對”的“賬上”。

在嘲諷排侃“安常習故”、不清湯利水、毫無效率的腐儒窩囊的時候,陝北話裡有一個特別牛氣的詞——“攣兒船”!指的是船頭船尾互打“8”掉兒,只在漩渦裡打轉轉,下意當然無需深言。

有個笑話,說有一對婆姨漢,娃娃們漸漸見大有礙情愛交流,於是約定以“圪捯”為同床暗號。過年過節,老漢出消撂息申請“圪捯”;提拔,應該“圪捯”;漲薪,不忘“圪捯”,老婆過生兒,自須“圪捯”;各自過生兒,才要“圪捯”;高興了,也要“圪捯”;不開心了,想解(gai)心焦兒,還要“圪捯”……

陝北歌謠裡的“捯對”到底是什麼意思?

終於,有一天婆姨幡然醒悟過來了:咿?——你這是過來過迲就“圪捯”我一個嘞啊?!

專欄

生活:陝北居民的衣食住行

作者:書房記

9.9幣

21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