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控制草原

引言

漢朝在漢武帝時期四面出擊,佔領了嶺南、雲貴、遼東等諸多區域,成功實現了對這些區域的直接控制,看似風光無限,但仔細分析,根本原因是漢朝能夠把在中原地區施行的制度以及中原地區的生產方式移植到這些地方。

在武力征服之後,漢朝在這些多山的區域中能夠找到利用河流、湖泊灌溉農田的區域,以農耕來養活駐軍和官民,通過農耕據點控制交通要道,間接實現對廣大山區的控制。正是因為嶺南、雲貴、遼東這些區域中有和中原農耕區很相似的區域,所以漢朝才實現了把這些區域最終納入漢朝版圖的偉業。

一、反觀北方的草原,卻是另一番模樣

草原遊牧生產模式和平原農耕生產模式是如此不同,漢朝即使能夠在軍事上驅逐漠南草原上的匈奴人,也無法把農耕區的制度和生產方式移植到草原上去。即使有些小河流岸邊可以小規模開展農業,少得可憐的收成也無法養活駐軍和官員。

漢武帝控制草原

漢朝要想控制草原,只能按照草原的方式來,就是採取匈奴人的鬆散部落聯合體的方式。可是草原的這種管理方式與漢朝層級森嚴的郡縣制管理模式大相徑庭。

我們後人當然可以說,漢朝可以實行"一國兩制",在農耕區採用從上到下嚴密的治理方式,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精耕細作,而在草原實行鬆散的部落聯合的制度,讓遊牧民週期性地遷徙放牧,皆大歡喜。可惜,我們談論的是2000年前的漢朝和匈奴,而不是21世紀科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那時候的華夏王朝連草原上的經濟模式和風俗習慣都還不怎麼了解,更不用說有效管理草原遊牧區了。

對華夏王朝來說,控制草原地區的最優策略是什麼?

記住,在草原上,解決一個遊牧部落的是另一個遊牧部落。對漢朝來說,要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最好的方案莫過於分化瓦解匈奴,用一個草原部落來制衡另一個草原部落,從而保障長城以南的王朝疆域內的長久和平。

漢武帝控制草原

退一萬步說,就算徹底消滅了匈奴又如何?草原還是遊牧民的,還是會有新的草原政權填滿權力真空。在明白這個道理之前,漢朝已經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漢武帝帶著未能殲滅匈奴勢力的遺恨去世了,匈奴仍然如同一顆定時炸彈,在漠北草原滴答作響,始終刺激著華夏王朝皇帝的神經。

不論是草原帝國還是華夏王朝,單于位或皇位繼承製度都是關乎江山社稷安危的大事情。我們熟悉的華夏王朝的皇位繼承遵循的是嫡長子繼承製,皇帝的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如果長子被廢,繼承權則向下一個兒子順延轉移。哪怕繼承人是個孩子,只要他血統高貴,符合順位繼承原則,皇族和朝臣也會支持他。他不需要多麼有能力,如果能夠"垂拱而治""無為而治",史書上都會稱讚他。因為華夏王朝是農耕社會和禮制社會,整個社會要遵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運轉。

二、 草原帝國的繼承製度略有不同,父死子繼和兄死弟繼都是參考方案

就拿匈奴來說,頭曼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四人都是父死子繼,但之後的伊稚斜單于是軍臣單于的弟弟,此後匈奴的單于之位又在伊稚斜單于的幾個兒子之間進行兄弟傳遞。

草原帝國選擇這樣的繼承製度,純粹是因為遊牧部落不喜歡幼主擔任單于。小到一個遊牧家庭,大到一個強悍的部落,都需要一個心智健全、勇武有力的成年人來擔任領導者,這是草原遊牧社會對於領導者的要求,鬆散的部落聯合體只能靠強悍的君主維繫。

所以相對而言,草原帝國的繼承製度存在著隱患。既然按照程序,單于的兒子和弟弟都有繼承權,如果兩者年齡差不太多,到底誰更有資格繼承單于位,連匈奴人自己都說不清楚。那麼或早或遲,權力的鬥爭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單于的部落中發生。

公元前54年左右,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被自己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向南退卻,鄰近漢朝。看上去呼韓邪單于很快就將喪失自己在草原的全部勢力範圍了,於是他決定孤注一擲,向漢朝求援,而漢朝很清楚當時匈奴境內的形勢,所以立刻漫天要價,要求呼韓邪單于送來質子,以及他本人也要親自覲見漢朝皇帝,漢朝才會提供幫助。

漢武帝控制草原

和當年漢武帝身邊既有主戰派也有主和派類似,呼韓邪單于的手下也分成了兩派。此前的百餘年間,從來沒有一位漢朝皇帝或匈奴單于卑躬屈膝地去拜見另一位。所以,當呼韓邪單于在匈奴的會議上提出自己的設想時,一群匈奴貴族強烈反對也就可以理解了。他們的觀點是,接受漢朝的條件,就意味著匈奴從漢朝的兄弟之國變成了漢朝的附屬國,這樣一來,匈奴就無法面對漢朝之外的其他國家了,將失去對其他國家的領導地位。

而主和派則非常現實,他們指出,匈奴現在真的不行了,而漢朝還是那麼強大,連西邊的烏孫等國都是漢朝的附屬國,如果他們不接受條件,就要被郅支單于消滅了。

漢武帝控制草原

呼韓邪單于面臨著困境,很多匈奴人會把他向漢朝的求助等同於向漢朝投降,這樣許多匈奴人會毫不猶豫地叛逃到郅支單于方面去,畢竟郅支單于是一位匈奴領導者。而且向漢朝求助,漢朝會如何對待自己,也是個問號。前車之鑑是幾年之前,匈奴的日逐王帶著自己的部眾投降了漢朝,這位匈奴的王雖然得到了漢朝的善待,並被封賞了漢朝的官爵,但是他完全變成了漢臣,在草原上的地位徹底消失了。

三、漢朝該如何禮遇有史以來第一位來訪的匈奴單于呢?

漢朝的群臣再次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這是匈奴臣服的重大標誌,要昭告天下,宣示漢朝的威名;另一派則認為這是皇帝表現自己仁愛的大好機會,而不是趾高氣揚。對於該用什麼樣的級別接待單于,一派認為應該把單于降低到比漢朝諸王低的級別,而另一派則認為單于的級別應該高於諸王,當然還是要低於皇帝漢宣帝。

漢武帝控制草原

漢宣帝採納了寬厚的方案,隆重接待了呼韓邪單于,讓他位列漢朝諸王之上,而且也無意吞併呼韓邪單于的部眾。比地位高低更重要的是,呼韓邪單于藉助這次自降身份的朝貢之旅,獲得了豐厚的報酬。據史書記載,在漢朝都城停留期間,他從漢朝接受的物品有黃金20斤、錢20萬、衣被77套、錦帛8000匹、絮6000斤、馬15匹等。當呼韓邪單于返回時,他還帶走了大量的糧食。此後他經常獲得漢朝的資助。

那些來自漢朝的物資,對於呼韓邪單于在草原上重豎大旗具有重要價值。前面我們已經談過,誰能給草原上的部落提供所需的物資,誰就有資格成為草原帝國的單于。現在,呼韓邪單于做到了,雖然付出了一點尊嚴,但畢竟有了物資來籠絡草原各部落。

漢武帝控制草原

漢宣帝為何不直接吞併了呼韓邪單于的部眾?一方面,當時的呼韓邪單于可能仍舊有一定的實力,漢朝未必真能一口吞下。如果毫無實力,呼韓邪單于恐怕也不可能獲得漢朝給予的高於諸王的待遇。另一方面,經過百餘年的打打停停,漢朝也已經意識到,自己並不具備管理草原的能力,草原最終還是要由遊牧民去管理。

正如當年匈奴希望漢朝穩定,以獲得定期的獻貢那樣,現在漢朝也希望匈奴能夠穩定下來。因為一個混亂無序的草原會製造出更多的亡命部落,他們對於漢朝邊疆地區的侵擾會更加劇烈,讓漢朝防不勝防。在自己無法親自管理草原部落的情況下,支持一個願意與漢朝合作的單于來統治草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漢宣帝的選擇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除了要付出大量的物資外,在漢朝的思想體系中,他也放棄了自己的一點"尊嚴"。給後世留下《漢書》的漢朝儒學大家班固就看出了問題,華夏王朝的天子竟然和一個少數民族領導者的地位如此接近,雖然匈奴單于送來了人質,自己也親自來拜訪,而漢朝皇帝沒有回訪,但匈奴單于的地位並不是臣子,這對於天子的威望是有損害的。在班固這樣的儒學家心目中,"天無二日,人無二主",只有把匈奴單于降低到臣子的地位,才符合華夏王朝的禮制。漢宣帝顯然沒有這麼好面子。

結語

漢宣帝冒養虎為患的風險,雖然呼韓邪單于恭敬地表示了友好,但漢朝其實並沒有真正控制匈奴,不論是呼韓邪單于的勢力,還是敵對的郅支單于的勢力,都還遊離於漢朝的監控之外。匈奴隨時可能會與漢朝重啟戰端,不得不防。

但是漢朝關心的是草原勢力的象徵性臣服,並不想吞併草原和部眾。所以草原之外的物資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草原帝國的凝聚力,也因此漢武帝也在一步步控制草原。

參考文獻:

《嫡長子繼承製》

《軍臣單于的弟弟,匈奴首領伊稚斜單于》

《呼韓邪單于歸漢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