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作為東方文明中傳播最廣、信眾最多的宗教,古往今來,

佛教思想對東方各國的文學創作產生過許多重要的影響,無論是印度、中國、日本或者東南亞國家,以佛教思想為主題的作品比比皆是。

而不太為人所知的是,近代以來,伴隨著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互動日益頻繁,佛教思想遠渡重洋傳播到歐美后,同樣也影響了西方的哲學思考和文學創作。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佛教對於西方理性思維衝擊頗大,西方哲學家尼采就深受佛教思想影響


小說《悉達多》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部作品的作者是赫爾曼·黑塞,二十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和詩人之一。除了《悉達多》,他還曾創作了《荒原狼》、《玻璃球之歌》等一系列享譽世界的文學經典作品。

赫爾曼·黑塞的小說大多以“人”為主題,作品大多是在描繪現代人的內心訴求和精神危機,其敏銳的筆觸和深刻的思考在西方文明中曾經產生巨大的影響,並因此被授予了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黑塞的兩部代表作


這位敏銳的文學大師出生於德國南部的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對他的最大的期望就是成為一名牧師,為此他強迫兒子到教會學校接受教育。

儘管如此,黑塞並沒有沿著這條家人為他規劃的道路走下去,無法忍受教會學校壓抑環境的他在入學一年後即逃學,並在青年時期最終放棄信仰上帝,反而是對印度教思想、佛教思想、禪宗思想這些東方文化情有獨鍾。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儘管赫爾曼·黑塞沒有再繼續信仰上帝,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對他卻產生了很大影響


這種濃郁的東方情節在《悉達多》一作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小說與東方的關聯實在太過明顯,以至於稍微有一些佛教常識的人看到標題都會立刻聯想到佛教文化(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摩·悉達多)。

但問題是,這部小說所呈現的是否就是徹徹底底的佛教思想呢?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


恐怕未必。

我們先來看看《悉達多》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這本小說又名《流浪者之歌》,顧名思義,講的是一個流浪者的故事。小說開篇描繪一位名為“悉達多”的婆羅門少年背離家庭,選擇成為沙門(古印度對於婆羅門教以外修行者的稱謂),苦行修道的經歷

——咦,看到這裡是不是非常熟悉,這不就是佛陀的經歷嗎?難道這本書就是用文學語言複述一遍佛陀的一生?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的經典現代舞劇《流浪者之歌》即是根據《悉達多》改編


當然不可能這麼簡單……

故事接下來就發生了變化,在悉達多修道面臨一定瓶頸的時候,他聽說林中出現了一位名為“喬達摩”的聖人,這位聖人宣稱自己已經得道,擺脫了生死輪迴——原來這才是佛陀。

這也是黑塞這部作品的奇妙之處,他把佛陀這個人物一分為二,塑造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學形象,小說情節也因此變得複雜起來。

在聽說了喬達摩的智慧後,悉達多決定去拜訪他。當他見到了喬達摩,聆聽了佛陀的說法,他感受非常欽佩這位覺者圓融的智慧,卻始終覺得其中缺少了自身的體驗。

因此,悉達多並沒有選擇跟隨這位聖人,而是決定自己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親身體驗過的成聖之路。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古印度的求道者們多在叢林中修行


但他的這條成聖之路卻很另類。

年輕的修行者在離開聖人喬達摩後隨即拋棄了修道者的身份,轉而進入到繁華的世俗世界。

他從女人那裡學習情愛的秘密、向商人求教經商的技巧,很快就積累了自己的財富、擁有了自己的莊園,過上了安穩享樂的生活。

但在一日日的世俗生活中,他再一次意識到了物質世界的荒誕——而相比少年時的感覺,這一次他的感覺有了更多的生活體驗作為支撐。

因此,中年的悉達多最終決定再次拋棄俗世,回到林中求道。他來到了一條河流的岸邊,在這裡,他遇到了一位富有智慧的擺渡人維穌德瓦,他決定留在這裡向擺渡人和河流求教。

在經歷了多年的擺渡生活和一系列的事件後,悉達多最終獲得了圓融的智慧,他從河流中感悟到了真正的圓融的智慧,並最終與自然以及整個世界融為一體,整個故事也到此畫上了句號。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黑塞在思想上主張人要回歸自然


顯然,這樣一個故事與佛陀的一生完全不同,書裡所體現的哲學思想,也並非原始佛教的哲學意涵。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的是一個非常濃厚的西方哲學傳統,即基於經驗主義哲學和主體意識的對於“個人體驗”的推崇。

從這個意義而言,悉達多的流浪者之歌,與其說是求道之旅,毋寧說是一趟尋求自我的旅程。

正如小說一開始所提到的,悉達多離開家庭是為了“阿特曼”(即梵語的“自我”),而小說的情節發展,也正是在不斷的尋求和拋棄中找到真正的自我為何物,並最終在“物我合一”中宣告結束。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主體問題是西方哲學中的根本問題


不可否認,悉達多的修行中確實有許多佛教式的思考,如對於時間概念的反思,對於宇宙萬物的觀想,以及對於體驗的重視。

但書中對“自我”的強調,對“愛”的界定(更接近基督教意義上的“博愛”),對修行方式的描繪,以及對圓融境界的感悟,則與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哲學是相背離的。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佛教思想的內核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


流行文化中有一個詞彙叫做“同人”,其所指代的是以現成的人物和環境為背景(虛構或者非虛構)展開二次創作,常見於動漫文化中。

而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就很像是一部以佛陀故事為背景所創作的同人作品,你不能否認其中出現了佛教人物,也必須承認其中呈現的佛教內涵,但如果深究,則會發現其根本仍然是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主體性問題上的哲學思考,只是相對於其他西方中心主義的作品,它吸納了一部分的東方智慧。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西遊記》的同人作品


這正是為什麼在學禪之風的六十年代,美國的年輕人們會人手一冊《悉達多》的原因。

在戰後成長起來的迷茫一代所鍾情的顯然並非是單純的東方智慧,更關鍵的是意圖藉助東方智慧來解決西方哲學和現實處境中的主體問題,在觀照自我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人與外在環境應然的關係。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嬉皮士們的“學禪運動”


當然,這些差異並不妨礙作品自身的文學性和思想性。

恰恰相反,儘管黑塞對佛教文化存在有很多層次上的“誤讀”,其在作品中反映的對人生境界和世界的思考,其所呈現的現代人普遍意義上存在的精神危機,卻有著重要的文學和文化意義。

畢竟,寫作“同人小說”未必是一件多難的事情,可要想憑藉其來拿諾貝爾文學獎,則恐怕只有黑塞才能做到。

《悉達多》:一部得過諾貝爾獎的佛教“同人”

國內常見的兩種譯本,《悉達多》僅有十三萬字,很適合花上一個下午來細細品讀

以上內容來源: 甲和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