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後的硬骨頭:江陰八十一日

(之前回答悟空問答中一個關於江陰八十一天的問題,想著說稍微詳細點,就又寫了一遍。)

江陰81天,是中華民族最硬的骨頭。

1645年夏,清朝的皇父攝政王下達了“剃髮令”。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訓導馮厚敦等人帶領下進行的抗清鬥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所以通常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城破之後,無一人投降,全部殉國。清兵先後增兵至二十四萬大軍,二百多門大炮攻城,先後損失三個王爺,十八名將領。

大明最後的硬骨頭:江陰八十一日

抗清三公


需要先提一下的是,在剃髮令下達之前,江陰在名義上已經歸順清朝了。

歸順的過程很詭異,完全就是官員個人的行為。

公元1645年,清豫親王多鐸帶兵南下,一路打到南京。弘光帝從通濟門逃往蕪湖,而來不及逃跑的文武官員在勳貴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允爵、大學士王鐸、嫌“水太冷”的禮部尚書錢謙益等人帶領下,冒雨跪在道旁迎接清軍入城,南京陷落。

南京被豫親王多鐸拿下以後,江陰縣令林之驥於崇禎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掛印辭職而去。此時投降清朝的明朝監察御史劉光鬥奉命到江陰勸降,江陰參將張宿不願意投降,可是又覺得大勢已去,於是大罵劉光鬥後,毅然辭官。同時江陰海防程某、縣丞胡廷棟也相繼辭官。而學使朱國富、兵備馬鳴霆也偷偷的走了,不知所蹤。看著空蕩蕩的官署和人去樓空的縣學,想到國事如此不堪,江陰的士子鄉紳們抱頭痛哭。

到了崇禎十七年六月份,由於江陰縣中的主事官員走的走,逃的逃,鄉紳士子們就推選江陰縣原主簿莫士英暫代知縣的職務。這個莫士英是個官迷,暫代縣令之後,他偷偷和劉光鬥聯繫,把江陰縣城的各個文件,比如戶口,田地,賦稅情況等各個印冊交給了劉光鬥,並且拿縣庫裡的財務和寶馬賄賂他,千方百計的討好劉光鬥,極盡諂媚之能事。而對老百姓就是一副官老爺的樣子。但是天不遂人願,清廷特派一個叫方亨的的人來做江陰知縣,這個方亨是河北人,但是在河北買沒有被清軍攻佔的時候,他就帶著家財去投靠了清軍,所以清廷就排他來當江陰縣官。

至此,江陰縣在名義上歸順了清朝。

事情出現變化,是清廷下的“剃髮令”。在漢家文化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忠孝的體現,而清廷的金錢鼠尾的髮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蠻夷的裝扮。

多鐸下令,江陰城限三天之內全部剃髮,還派了四個滿洲士兵前來監督。六月二十八日的時候,清廷特授知縣方亨貼出告示,說剃髮令是清廷的法令,不能違背。

潤六月初一,常州府的佈告發到了江陰縣署,佈告中明確寫上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方亨命令縣衙書吏抄寫多分張貼於城中,可是沒想到的是就連書吏都不願意做,直接將筆扔到地上說:“死就死吧。”

消息傳出去,江陰人民群情激奮,大家都到縣衙門請願,而剛好方亨的老師在裡面給方亨道賀當了縣令,狐假虎威的大罵前來請願的百姓,說“你們這些奴才,個個該砍頭!”人們回罵道:“你們這些才是降賊的奴才!”群情激奮之下,大家把這個傢伙亂拳打死。方亨害怕了,假意和百姓說我來寫文書請求不要剃髮,實際他偷偷寫信報告說江陰反叛了,但是這一次沒有成功。

大明最後的硬骨頭:江陰八十一日

初二,江陰百姓在明倫堂祭祀了朱元璋的像,誓師守城,方亨也假意一同守城,但是暗地裡又再次派人送信給常州府宗太守,稱江陰已反,急需派兵來剿滅。但是在出城之時被把守的軍士搜了出來。於是義軍把方亨、莫士英抓了起來,去殺那四個滿洲士兵,結果發現那四個滿洲士兵居然也是江蘇人。六月初三發放兵器準備守城。並在城內抓出間諜六十餘人,六月初五派兵剿滅前來江陰偷襲的清軍300餘人,隨後也把方亨和莫士英殺了祭旗。

初六,清軍陸續發兵江陰,由於初期人數不多,一直在江陰外圍不斷掃蕩,燒殺搶掠,到了二十一日,由於清兵連日不能攻克,也請求支援,於是七王、八王、十王等率一千多名將領,騎兵步兵十多萬向江陰進發。

二十四日,清軍招降江陰義軍,得到的回覆是“雖經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舊。豈意薙髮一令,大拂人心。是以鄉城老幼,誓死不從,堅持不二。......縱百萬臨城,江陰死守之志已決,斷不苟且求生也。謹與諸公約,總以蘇、杭為率,從否唯命,餘無所言。”

七月初一,降將劉良佐就正式開始攻城。

大明最後的硬骨頭:江陰八十一日

閻應元守城

七月初九,江陰典史閻應元入城主持抗清大局。當時江陰城中有火藥三百甕,鉛彈子千石,大炮百座,鳥槍千張,錢千萬貫,絮帛千萬端,酒千壇,水果萬鍾,豆千缸,料草千萬束,鹽萬斤,銅鐵器萬枚,牛千頭,豬羊千隻乾魚千包,蔬菜千畦。

武舉人王公略鎮守東門,把總汪某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應元自己守北門。他和明遇總督四門,日夜巡歷。

七王之死

十一日,清兵開始進攻北門,城牆上箭石如雨下,清兵死傷慘重。清軍主將命令九名將領親自蟻附攻城。但是義軍奮勇抵抗,九名將領,死了四了,傷了五個。眼見進攻不奏效,清軍主帥迫於壓力,親自帶兵進攻,而城牆上的守軍一樣的氣勢如虹。有一個綽號為“霸王”,名叫劉耐的人,力大無窮,平時就好拳腳,與清軍主帥捉對格鬥。他一槍刺向清軍主帥,被擋住之後,清軍主帥拔刀就要砍去。這是另一人趁這個機會挺槍擊中了清軍主帥的咽喉。然後把清軍主帥的屍體扔下了城牆,這時才聽見清兵大喊“七王死了”

二都督勃然大怒道:“我得北京,得南京都還沒有這麼害怕過,這般費力。怎麼江陰拳大的地方,就會如此費力呢?”於是傳令十營內選了幾員猛將,步軍三萬紮了雲梯十張,準備第二天分十處上城,如果有人退卻,立即斬首。

二都督之死

第二天清晨,清軍再次進攻,清軍二都督穿了三層甲,腰裡懸了兩把刀,肩上插了兩把利刃,手上還拿了一把刀一馬當先的衝上城牆,城上的人用棺木防禦,槍刺在他身上,由於他穿的甲太厚,刺不穿,於是義軍就拿長矛刺他的臉,雙拳難敵四手,清軍二都督被義軍斬首,屍體扔下了城牆,頭顱掛在城牆上示威。

薛王之死

七月十四日,清軍薛王又來勸降,閻應元將計就計,選了四名死士抬著銀箱去薛王營帳詐降,但是銀箱最底下里面裝有很多火磚,到了薛王營帳之後,趁薛王的人在清點銀子的時候,死士點燃了火磚,轟天巨響,營帳內的人全滅,薛王只被找到一個殘缺的頭顱。

由於久攻不下,清廷派了貝勒博洛前來指揮,又命令劉良佐來招降。閻應元回應“有降將軍,無降典史”

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軍用大炮一直猛轟江陰城牆。

大明最後的硬骨頭:江陰八十一日

明軍守城

十王之死

二十九日,清軍改攻南門。清軍十王對薛王中計而亡十分懊惱,命令大將搶掠城外居民的大箱千餘隻,在十方奄的後面疊成將臺,和城牆一樣高。十王坐在上面,上將四人、親軍二百四十人圍在臺旁。那些親軍都拿著狼煙噴筒,將從南京、鎮江繳獲的大炮五、六步排一座,共計有百座,命令他們聽到號令一齊發射,猛烈攻擊城的東南角。應元匍匐在城上,觀察到十王在臺上指揮,就命令軍士背了一座大炮登城,對準十王安放好。然後親自點火發射。只見一聲巨響,十王、四將二百四十人一齊被炸死了。

此戰一直打到八月二十一日,江陰淪陷。

淪陷時,閻應元坐在東城敵樓,要了一枝筆,在門上寫道: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陳明遇關閉衙門,親自點火,燒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到兵備道前下馬與清兵肉博,身負重傷,握刀僵立在牆壁上,沒有倒下。

訓導馮厚敦,穿著公服在明倫堂自縊,他的妻子和姐姐投井而死。中書戚勳,儒生許用,把門關上,自焚。

戰役中有一江陰無名女子,在殉節前題詩:

“露胔白骨滿疆場,萬里孤忠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八月二十二日,屠城

老百姓慷慨赴死,都以先死為幸,沒有一人投降。清軍下令從東門出去的不殺,又下令十三歲以下的童子不殺。男女老少,投水、蹈火、自刎、自縊的不計其數。內外城河、絆河、孫郎中池、玉帶河、通塔奄河、裹教場河處處填滿了屍體,疊了有好幾重,光投四眼井的就在二百多人。

這場戰役,守城八十一天,城裡死了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了七萬五千餘人。滿清“七王”、“薛王”、“十王”都死於城下,折損大將十八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死者六萬七千餘人,巷戰死者又七千,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

閻應元殉國192年後,清廷為安撫江陰百姓,下詔在江陰和其故鄉通州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為“閻公祠”。

道光二十二年,知縣金鹹在修建城牆時,將“忠義之邦”四字刻成磚匾,砌嵌在南門的城門之上,光前裕後。此後100多年,過往的行人仰頭看時,無不以先祖的英烈之舉而頓生自豪之情。“人心齊,民性剛”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了江陰人的性格特點。

到了抗戰時期,帝國主義者最怕中國人民講忠義,在江陰保衛戰時,1937年日寇入侵江陰,城樓被炮火襲擊,磚匾碎裂,僅存“忠邦”二字(現存於江陰忠邦亭),被人撿回藏匿。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黨部書記長(相當於現代的縣委書記),赴南京請來了蔣總裁的親筆手書,落款為“中正書”,蒼勁端莊、力透紙背,又製成一“忠義之邦”碑,高掛城頭。最初的 “忠邦”二字殘片,則被存放在中山公園內妥善保管。

本文主要參考清朝韓菼編著的《江陰城守紀》。

大明最後的硬骨頭:江陰八十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