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走進家家戶戶,長河這個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公筷公勺走進家家戶戶,長河這個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公筷公勺走進家家戶戶,長河這個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抗擊疫病不畏難,病從口入第一關,文明餐桌用公筷——好習慣!”昨天傍晚,在長河鎮墊橋村的村頭巷尾,從巡迴行駛的流動宣傳車上傳來村裡79歲老人吳兆祥的聲音。他為村裡公筷行動創作的“三句半”朗朗上口,讓人倍感親切。

“今年從倡導使用公筷公勺之初,墊橋村就把家庭作為重點普及推廣對象。” 長河鎮宣傳委員陳愷旎告訴記者,墊橋村有村民6000餘名,“目前村裡發出使用公筷公勺倡議書6000份,製作發放公筷1.2萬雙,公筷已經走進了墊橋村的家家戶戶。”據瞭解,這也是全市首個實現公筷全覆蓋的村。

公筷公勺走進家家戶戶,長河這個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以前不會特意想到用公筷,一家人吃飯多一雙公筷好像覺得很見外。”吳兆祥說,“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我一個老頭子都覺得,吃飯的衛生問題應該引起重視。餐桌上的健康和文明馬虎不得。”

墊橋村黨委書記史亞仙告訴記者,村裡廣泛開展了宣傳普及活動,以5個黨支部為網格單位,推選25戶黨員戶作為“公筷進家庭”試點戶,帶動周邊252戶家庭簽訂公筷使用承諾書,還組建了5支“公筷進家庭”宣講團,挨家挨戶贈送公筷,用切身經歷現身說法,傳遞使用公筷就是守護健康的理念,引領村民共同參與使用公筷。

公筷公勺走進家家戶戶,長河這個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作為黨員,我在家帶頭使用公筷。”村民金永康對記者說,“家裡老人開始也有些不習慣,有時候會把夾菜的公筷變成自己吃飯用的了,忘記換回去。我們勸說的時間多了,老人漸漸就習慣了。”

為了提高老年人的接受度,史亞仙說:“我們最開始發放的公筷上印製的是‘文明用餐、勤用公筷’字樣,字號比較小,老人看不太清。我們又重新制作了一批更富有傳統文化美好寓意的公筷,把牡丹、荷花等圖案都印了上去,很受老人的喜愛。”

公筷公勺走進家家戶戶,長河這個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吳兆祥老人家中使用公筷公勺

從“見外”到“漸愛”,使用公筷的文明新風尚逐漸在墊橋蔚然成風。墊橋村的文化禮堂(惠民樓)和日間照料中心作為試點單位,已將公筷公勺配置納入日常備餐流程、上菜流程和洗消流程等。墊橋村還將繼續擴大“公筷行動”社會知曉率、參與率與使用率,推動“公筷行動”進禮堂、進飯店、進賓館、進企業、進單位,讓使用公筷公勺成為全體村民的生活自覺,不斷提升文明鄉風和村民生活品質。

公筷公勺走進家家戶戶,長河這個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文明就餐 使用公筷

公筷公勺走進家家戶戶,長河這個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這段時間,使用公筷公勺

成了慈溪人的餐桌新“食”尚。

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司單位,

大家都爭做文明餐桌的踐行者、推動者。

下面是中興精密的員工們錄製的

關於“文明餐桌·公筷行動”的宣傳小視頻,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甬派 中興精密

編輯|芝麻

- END -

公筷公勺走進家家戶戶,長河這個村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