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中國的城市得了現代病,這基本上是一種癌症。”



王澍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

一個從來不用微信的人

外界想要和他聯繫

都要通過妻子陸文宇老師


很多人稱他為建築大師

他卻說自己只是個造房子的人

自嘲拿不出一個完整的作品集

卻是第一個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中國人

上一個獲此獎的華人是貝聿銘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而他的建築卻依然被吐槽

比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就被眾人稱為“杭州最醜建築”


他揚言對中國城市的未來不抱希望了

他擔心50年後的深圳都是建築垃圾

他說上海不是中國城市

因為遍地都是外國人的建築

他十分倔強

從不做大城市的地標

卻只向農民低頭

為他們做農村房屋改造


他是王澍,一個怪人

我們今天再來認識他一下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怪人王澍


“沒有人能教我”


王澍是新疆人,在東南大學讀建築。


他在大二時就狂妄放話:沒有人能教我。


還對同學們說,這些老師上課前可能根本沒有好好備課,你用心準備三個問題去提問,準讓他下不來臺。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上大學時,他寫過一篇論文,一口氣痛批中國建築圈,從梁思成到市委書記都懟個遍。


在畢業論文《死屋手記》中更是聲稱: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齊老師算半個。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畢業時,學校讓他把畢業論文改一改,他堅持不改,最後學校不願給他碩士學位,老師們都說,這個學生太狂了。


同學們回憶起他時,也有這樣的描述:每次在走廊碰到你,我們都感覺不是一個人走過來,而是一把刀走過來,那把刀帶著寒風,大家都不自覺避開(圖為gad設計的東梓關村,與文村齊名)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理想的中國城市


2000年的時候,他在同濟大學讀博士畢業時,老師想讓他留校任教,並說這是這些年來唯一的破例。在當時,只有在國外留學過的博士才能留校。


王澍直接拒絕了,因為他覺得上海根本就不是一座中國城市,他要回杭州去。


杭州的半邊山水半邊城,一半建築,一半風景,是他最理想化的城市。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


他認為以上海為例,中國的城市正在慢慢變成同一個樣子。已經看不到中國文化的影子了,這是讓他最驚訝的一件事。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房屋建造量。在這裡我們能看到各種風格的建築。


從古羅馬到未來主義,從美國鄉間別墅到德國包豪斯公寓。


甚至等比例複製山寨外國地標。卻鮮少看到中國不同傳統風貌的傳承,每個地方漸漸長得一模一樣。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1992年之後,外國建築事務所湧進中國,每一幢摩天大樓拔地而起,拆掉舊的,建新的。


建築師唐勇說那是建築師的黃金時代,接一個項目就有一百多萬的酬勞。


王澍卻選擇隱居,從29歲到35歲,在人生事業的黃金期。


他只接了一些改造老建築的小活,和妻子生活在20平方的小屋。偶爾去西湖邊喝喝茶。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他曾說,這些甲方們都頤指氣使,手裡拿大把錢,指揮你這樣做那樣做,那他們要我幹啥。


“我設計不下去了,我沒有找到中國現代建築的表達方式。”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富春山居館


面對高樓林立,城市的飛速建設,他也曾坦言:“像深圳這樣的城市,我很憂慮再過50年,它會面臨特別嚴重的問題,全是建築垃圾。混凝土到時酥掉,沒用了,拆掉它又是極浩大的工程。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寧波歷史博物館


因為本質上都是廉價、快速的建造技術,這些建築一百年就完蛋了。


1960年代西方出現過這種問題,中國的建造規模幾乎比西方大十倍,其後果將更嚴重。


可能是我們繼承了儒家的溫良傳統,搞得好像世界上發生過的事,在中國都會按曾經規律發生一樣。


這讓我期待會看到什麼,也會有更警惕地反省。”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寧波歷史博物館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杭州最醜建築”


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



有人說普利茲克獎除了頒給王澍,是對中國的文化和傳統的欣賞。


王澍也正是基於此去做設計,比如他的代表作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他說,這個建築建成時,杭州建築界的反映是:如果要找杭州最醜的建築,就去象山看一看。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象山校區


2001年,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力排眾議,把象山校區的項目交給王澍,並要求造價只有市場價的一半,而且要在三年之內完成。


王澍沒有拒絕,只說了一句,不要干涉我的設計。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王澍堅持一半山水,一半建築的設計理念,本來是幾個方盒子大樓就能解決的問題,他硬是做成了10個院落。建築隨著山體,錯落有致地立在那。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他在浙江全省的拆遷廢地,找來了超過700萬片的舊磚、瓦、石料和陶瓷碎片,並把它們運到象山。它們幾乎都來自不同年代,甚至有1000年前的。


王澍將這些帶有時代印跡的磚瓦和混凝土結合到一起,稱之為時間的交易。好像把被時代拋棄和遺忘的某種元素,融入到他的當代建築設計中。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也正是因為這看上去黑黢黢的牆面,被眾人說成了“最醜”。可不,和城市裡光鮮亮麗的摩天大樓,確實在視覺上有所差別。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有很多人說,走在象山校區裡,彎彎繞繞找不到路,沒走一會兒就要迷路。


但這正切合王澍的建築主題,漫遊。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對王澍來說,造房子,就是造一個世界。那應該是有山水詩意的世界,讓人漫無目的地行走。逃離現世的匆忙生活,可能會迷失,但也是閒庭信步的漫遊。


讓曾經被忘卻的生活方式得以復活。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王澍認為在中國傳統文人的建築學裡,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那就是重返自然。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不建地標,只改舊舍


去年9月,中國美院開學典禮上,王澍本來應該出現在眾目睽睽的主席臺上。但他一早就拉著行李箱,和妻子趕赴300公里之外一個浙江南部的小山村。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南京三合宅


拿了普利茲克大獎的他,沒有在大城市做地標建築,反而是更深入到農村中,幫村民建設修改民居。


他和衢州市政府合作,給鄉野做改造,6年之內規劃了3個村。他希望新建的房子能和老房子一樣,是從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來。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他挽起袖子和工匠們一起幹活,“我要弄明白每一塊瓦是怎麼做出來的,每一根釘子是怎麼釘進去的。”


他總說,如果傳統只是指那些存放在博物館裡的東西,那傳統上實際上早就死了。傳統應該是活在人手上的,活在工匠手上的。


在日後,他也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自己的學生。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他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畢了業後就轉行去做房地產,那是作為一個老師的悲哀。


於是在這十幾年中,他也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種理想的中國建築學教育。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中國美院基礎課教學,王澍、陸文宇


“最好的教育是融合在生活裡的,設計師要先學會生活,才能創造出融入生活的好設計。


所以我並不會去教育學生做設計,而是引導學生們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


懂得生活的人,才能辨別出生活的好與壞。”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基於現場寫生的空間渲染訓練


普利茲克獎評委主席,帕倫博勳爵曾評價王澍:


“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於建築應當基於傳統還是隻應面向未來的討論。


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築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


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中國美院教授的設計,被嘲太醜!建築界狂人王澍:我是個造房子的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培養不出大師?日本卻可以有柳宗理,因為他們把自己的文化吃透了,並傳承下來。幸好在中國也有王澍這樣一直默默堅持吃透傳統文化的人。


王澍是個怪人,狂人,倔強的人。他揚言對中國城市的未來不抱希望,卻向農民低頭,認真記下他們的需求,為他們設計一個家。


眾人對他褒貶不一,肯定他的才學,也吐槽他的設計。可不變的是他一直在認真地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並落實在建築教育之中,讓學生們動起手懂得什麼是建築。


憑自己的倔強,想在中國這片被外國建築師佔據的土地上,多留下點中國人原滋原味的設計。


我十分贊同那句話,傳統文化不應該只被鎖在玻璃櫃子,待在恆溫恆溼的博物館,應該傳承下去,走到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中,而不是停留在浪漫的仿古回憶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