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裡四章問孝內容相對集中,有什麼深意嗎?

易安小童


在《論語.為政》篇裡,第5、6、7、8連續四章都是關於孝道的內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這四個人,先後向孔子請教到底怎樣做才能達到孝的要求,孔子分別從不同的側面一一進行了回答。

《為政》篇包括42章,主要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以及學習與思考的關係,等等。那為什麼在這部分的開頭,重點強調了孝道的內容呢?

因為在孔子看來,孝悌忠信的理念,是一個人修身立世的根本,離開了它,一切都無從談起。在《孝經》的第一篇,孔子對學生曾子說,每個人的身體、皮膚和頭髮,都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損傷,這是孝經的開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這是孝道最圓滿的結果了。一個人的孝順,首先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是對自己的國君,然後是實現自己的志向。

據《史記》記載,孔子三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但具體埋葬在何處,她母親不知道。在孔子16歲的時候,她母親又去世了,為了把父母合葬以盡孝道,孔子多方打聽父親的墓地,最終從鄰居那裡得知具體位置,才如願以償。由此可見,孔聖人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

孔子倡導的儒家文化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其中“仁”放在第一位。他的學生樊遲曾問過他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仁者,愛人”,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尊重和愛護,社會才能和睦相處,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建立起來。

《論語.子路》篇裡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葉公好龍”的那個葉公先生,他是楚國人,他管理的那個地方有個人偷了一隻羊,結果被兒子告發了。孔子聽說以後,說到“我們那裡不這樣做,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儒家所推崇的人倫秩序、價值自覺,是發自內心的,而非外界強加的。

《古文觀止》裡收錄了李密的文章《陳情表》。李密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尚書郎,因祖母劉氏身體有病,所以辭去工作,專心在家侍奉老人,直至祖母去世後才出來上班。

現在就不難理解了,為啥在《為政》篇裡大談特談孝道的話題了。一個不孝順的人,道德情操低劣的人,做官的話也只能是個昏官貪官,這個底線守不住,其他的就免談了。

孝敬老人,就是善待未來的自己。


環評紅樓


《論語·為政》裡四章問孝內容相對集中,不是隨意編排,而是有其深意的。

中國文化經常講孝道,尤其儒家更是如此。那麼在儒家看來什麼樣子才是孝呢?愛父母、愛家庭是小孝,愛社會、愛國家是大孝(後來又專門起個名字叫“忠”)。為政者不懂孝,自己不孝,選的官員也不孝,讓這樣的人去治理國家,為人民服務,可能嗎?只會“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爾”。

孔子在這裡是在教育為政者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需在孝上做好文章。

國君或諸侯王要有孝心,才能愛國家,愛社會,才會負責任 ,才有可能想方設法把國家治理好。國君以孝治天下,上樑正了,下樑不歪。魏晉以後的國君學得更聰明瞭,明告天下“聖朝以孝治天下”,雖然做的不咋地,沒人敢不這樣說。

選任大臣要有孝心,一旦國家有難,他們才會為國盡忠。“慷慨捐身易,從容就義難。”街上小混混打架,脾氣一上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一點也不含糊。事後後悔得一塌糊塗,因為他們做事憑的不是愛心、孝心。忠臣義士就不一樣了,他們對國家和人民有真正的感情,明知道自己的選擇就是死路一條,尤其是需要慢慢堅持等待死亡,先烈們仍然義無反顧,沒有堅定的忠孝信念是做不到的。所以唐宋之後就強調“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其實不光《為政》裡內容是一個整體,就是《論語》二十篇也是一個整體,不信你就去看看!


秀雲涵天


孝道是慣穿儒家思想始終的核心內容,懂得孝道的人才能成大事,才能成大業。

《論語》為政篇問孝的內容有四處之多。這四處對孔子對學生關孝的回答說明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首先是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無違,即不要違背禮是孝的第一層次。

二是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父母會為子女的疾患擔憂,那做子女的就要愛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為自己的健康而擔憂就是孝。這是孝的第二層次。

三是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 以別乎?”

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養活父母。然 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贍養父母與飼 養犬馬又有何異呢?”要敬才是孝,這是孝的第三層次。

四是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色難是孝的第四層次,也是做兒女最難做到的。

回到所問,為什麼在論語的為政篇中集中四章關於孝的內容,這樣的編排的確有著深刻內涵。

一個懂得孝道並知行合一的人才能做一個好官,才能理好政。所以,要想長大做好官,先從小學會盡孝開始。

一個懂得孝道並知行合一的人才能事君忠誠。

一個懂得孝道並知行合一的人才能不會忘祖,才能愛家、愛企、愛國。

現在一些有錢人常常忘記了關於孝的傳承與培養,孩子從小就送到國外,去一味追求物質享受,遠離父母,遠離祖國,長大後很難認祖歸宗、愛國、孝敬父母。

一個懂得孝道並知行合一的人才能與朋友交,言而守信。一個不盡孝道的人不足以為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