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區別是什麼?

蒹葭堂主人


1、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稱謂。有時,也稱為“文化遺產”。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雜家、縱橫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意識形態,具體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體”的合流思想對中國傳統影響最為直接而深刻。

2、文化傳統即“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是現實文化價值體系中有傳統文化特質構成的文化價值成分。通常所謂文化傳承,實質上是文化傳統的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程度,取決於文化傳統對現代文化價值體系的整合程度,如整合的好,二者形成協調,民族文化將獲得生機勃勃的順利發展。如整合不好,二者處於衝突對峙狀態,則民族文化將處於混亂,甚至危困的局面。因此,當系統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文化傳統能否實現創造性轉換,直接關係到該文化系統能否實現質的突破,順利進行文化變遷。

文化傳統有精華,有糟粕,它既是文化財富,又是文化包袱,二者常常以並存方式同時體現。如何處理對傳統文化批判與繼承,是牽涉到文化建設與文化發展的重大問題。文化傳統在觀念上的個別體現,就是各種文化價值觀念;他在觀念上的總體體現,即傳統文化精神

文化傳統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中國,每天吃飯我們使用的是筷子;而在美國,他們使用的是刀叉。這些,就是我們各自的文化傳統。有不同的,當然,也會有相同的。



雖然這兩個詞僅僅是次序不太一樣,但是兩個詞傳遞的信息區別還是挺大的。傳統文化側重點在文化,文化傳統側重點在傳統。

傳統文化落腳點是文化,它的客觀實體指的是文化。它是相對於外來的文化,而確定的概念。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一般是指以儒家為核心的,儒釋道傳統文化。當然,這其中儒家的傳統化佔據著核心主體的地位。可能有人,在這裡有不同意見。

但是淵回認為,儒家傳統的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完全做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態。

舉個例子,我們就去看看在國外的華人。一般都是奮發圖強,積極向上,勇於鬥爭,吃苦耐勞,精進利生,推己及人。這就是我們儒家傳統文化的精華內涵所在。

可見儒家的傳統文化,已經完全融入到我們中國人的骨血裡面。可謂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這也正是儒家傳統化的寶貴之處。具備發展成為一門宗教的條件,但是卻並沒有成為宗教。儒家走了與宗教相反的另一條道路,就是融入人們的生活。這也就是為什麼把如家放到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的主體的地位!

另外,文化傳統,更多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從遠古創立,一直延續到現在某些固有的傳統。

  • 這種傳統可以是祭祀的儀式,比如說是我們國家去祭祀孔廟。
  • 這種傳統可以是生活的方式,比如說我們國家民族南北各地的飲食習慣。

……

諸如此類,文化傳統,更偏向於傳統。她比傳統文化更為精煉,更為核心,更具有國家民族的屬性。

這就是淵回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您覺得有幫助的話,請收藏點贊,轉發儘可能的把這篇有限文章去發揮無限的作用,幫助更多的人,謝謝大家,李淵回共勉!


李淵回


朋友瞄了眼,說: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除了次序顛倒了一下,本質沒什麼不同!

“那什麼是傳統?什麼是文化?”

朋友愣了下,然後看著我:“這麼高大上的詞兒我可解答不來,不過,我想想,現在我們用的電腦、手機、微信、頭條號等,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現代高科技產物,都是現代文化,等過了幾百年,這些就成了傳統文化,那時候,如果還有人在用迭代後的電腦、手機、頭條號之類的,這些就成了文化傳統,是吧?

我伸了個讚的手勢。

朋友一副得意的樣子,趁機強調:你看,幾百年後的落腳點還是在電腦、手機之類的東西上,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本質上就是一樣的,你不覺得嗎?

我說:“正因為這點,才模糊了兩者的區別,我的看法,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點”和“線”的區別;如果用兩個詞來解釋,就是“突破”和“互化”的區別。

看著朋友不解的樣子,我認為有必要解釋清楚一些:

首先,從“傳統”因素考慮,兩者就是“點”和“線”的區別。

什麼是傳統?世代相傳才是傳統。傳統文化為什麼說是“點”?重點從“世代”來看,每一世每一代,都有獨特的文化創制,邊界分明。譬如,《周易》《尚書》只能是周朝的文獻,不能是漢朝的;《史記》《公羊傳》只能是漢朝的結晶,不能是唐朝的;唐詩宋詞不能說成唐詞宋詩,否則,各朝代的文化特點就亂了套。

文化傳統為什麼說是“線”?重點從“相傳”來看,時點轉為歷史,一定有像基因一樣不變的文化傳承性。比如我們常講,中國連續不斷的存在應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進而歸功於儒家文化串聯起中國的世世代代。如果說傳統文化是《春秋》《左傳》《資治通鑑》這樣的一個一個節點,那儒家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傳統生生不息的主線。

其次,從“文化” 因素考慮,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就是“突圍”和“互化”的區別。

追溯文化二字,很有意味,“文”的象形是手執棍棒,“化”的象形是人和匕的組合,一句話,文化的本意充斥著殘暴和血腥,很反人性,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很知性很溫和很高深的樣子。文化意味著制約的突破,意味著衝突,就連倉頡造字都有鬼神哭的悲愴,因為那是精神世界和歷史解釋權的爭奪,所以,不是所有的文化創建都有延續的命運,如果遇到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清朝的“文字獄”,一些消減皇威的文化就可能短命而歿。另外,文化的創行,一定會受到統治階級的嚴格把控和道德審查,不可能是無限制的自由傳播而實現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傳統文化,像《孟子》《老子》和四大名著等傳統文化,無不是在高壓政治控制的反覆掙扎後,破圈而生“活”下來的。

文化傳統是什麼?就是綿延在中國人生命裡獨有的文化血脈,譬如,儒教、科舉制和唐詩宋詞。就儒教來說,它是漢以下多朝代合力重構,在孔子一方原創,互化多方朝代政治理念後的產物;還有,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文化一大發明的科舉制,實為鮮卑血統的隋文帝一朝所制,後來互化各朝各民族文化精髓,成為文化傳統延續的有效載體。孟子曰“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或可註解文化傳統“互化”的本質……

這時,朋友輕輕地說:原來是有區別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