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的保健品 VS 你的奢侈品

嚴冬慢慢過去,春暖花開,帶著美好的心情回家看爸媽的你,有沒有發現,你家突然又多了好幾盒保健品,一兩臺治療儀,甚至那張你看了十幾年的床,突然變成了特製按摩床。

“媽!你又被忽悠亂花錢!”帶著無法理解,併為媽媽的消費理智性感到捉急的你咆哮著。然後一場原本和睦美好的家庭聚餐開始向著辯論賽方向發展。

你說:“你總是被騙,這些都是假的。”

媽媽說:“這東西真的好,我還給你買了幾個,你試試。”

你說:“你能不能理智消費,別上當,攢個錢不容易。”

媽媽說:“我又沒花你錢,你管我幹什麼。”

一方因為不被理解產生埋怨,一方因為無法溝通感到生氣,直到媽媽話鋒突然一轉說:“我還覺得你買名牌包是被騙了呢,包就是拿來裝東西的,一個包賣那麼貴,這不是騙人是什麼?你可以把錢拿來買這種東西,我為什麼不能買保健品?”你嘴上說著“這不一樣”,但具體哪裡不一樣,你好像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仔細想想其實媽媽的保健品和你的名牌包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的是一樣的。

它們背後有兩個共同點:身份象徵以及群體一致性。

身份象徵更多指我們通俗意義上講的虛榮心。我為什麼要買名牌包包?因為有了名牌包包,出入高檔購物中心,眼尖的售貨員小姐姐在迅速辨認出真假之後,一定會對我加倍友好熱情,彷彿它的存在證明了我的消費水平和身份地位。

虛榮心出現的頻率很高,因為它是我們以不恰當的方式來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我們滿足自己超出承擔範圍外需求的結果。

阿德勒認為,人或多或少總有些虛榮心。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肯定,但這種願望如果超過一定的界限,就會成為一種極為強烈的慾望。這種心態就會影響行為以及行為方式,使得自己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總想竭盡全力地給人留下好印象,因此會做很多毫無意義的事,在不知緣由的情況下盲目努力,甚至會使人只關心“他們是怎麼看我的”這一個問題,比如開始關心“售貨員小姐姐是怎麼看自己”這個問題,而不是“我的荷包到底能不能承受的起”這個問題。

爸媽的保健品 VS 你的奢侈品

這些物品背後,藏著身份象徵及群體一致性的心理。

那媽媽買的保健品呢?

當推銷保健品的小姑娘親切的喊著“阿姨”不斷恭維自己的時候,拿出銀行卡,果斷刷下去,所帶來的自我身份價值體現,以及“阿姨您出手真闊綽,一看就是懂得對自己負責的人”所帶來的他人評價,都會隨著pos機吐出購物小票時得到瞬間的需求滿足。

於是,對消費的“爸爸媽媽”來說,銷售小姑娘眼中的“自己”,也比兒女眼中的“自己”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也佔據了更大的分量。

那什麼叫群體一致性?也就是說一群人在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或相似性。

比如,你和你的朋友有共同喜歡的明星,感興趣的話題;再比如與陌生人建立初次關係時,會傾向於尋找共同點,可能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家鄉,認識同一個朋友等等。相似會產生熟悉感,而熟悉會帶來安全感。

參加同學聚會,如果大家都揹著某品牌包包,你也一樣,馬上可以產生共同話題,不會有任何冷場的可能性。此時包的功能已經不再侷限於儲物,而是被賦予了更多社會和心理層面的意義,甚至是破冰和增進距離的功能。

媽媽們的保健品也是,你分享使用心得,我推薦最新產品,這是她們茶餘飯後共同話題的一部分,就像你與朋友聊起餐廳和飲食時的參與感一樣。此時,對保健品的功能定位也不再是保健或者治療,它同樣因為群體的一致參與,覆上了一層心理效應的外衣。

小編沒有在鼓勵爸媽們買保健品,或者子女們買超出實用功能的奢侈品,只是希望大家能看到,每代人用每代人不同的購買需求,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小孩子的玩具、青少年的潮鞋、成年人的衣飾、老年人的保健品。

所以,保健品在很多人的眼中無非是個超出自身價值的維生素,而名牌包包在長輩們的眼中也無非是個超出儲物價值的包。


鄭州大午心理公眾號更多文章推薦

這些物品背後,

藏著身份象徵以及群體一致性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