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有个致命错误,使刘备不能统一天下

依靠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战略思想,刘备联吴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拿下了战略要地荆州;其后又南下挺进川蜀之地,夺下了益州;最后兵强马壮的刘备,终于与曹刘三足鼎立,做了蜀汉的皇帝。

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很成功,甚至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它让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穷人,当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难道还不成功吗?事实上,成功确实算得上,但还不够成功,大家别忘了,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砍了曹操这奸雄,恢复汉室。

诸葛亮之才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其辅佐刘备,从四处流走的困境,到割据一方,同曹刘三足鼎立,着实不易。而这一切,诚如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隆中对》的一番规划。可见当时候的诸葛亮,对天下大局确实看的很透。正是因为这种大局观,才使得后来能够帮刘备在东奔西跑的困局下,得以生存并壮大。

可结果做到了没有?地球人都知道,没有,反倒是蜀国被魏国所灭。那么,《隆中对》为何没有助刘备统一中国?因为他有个致命的错误,千百年来,似乎只有毛主席看得最透彻。

隆中对有个致命错误,使刘备不能统一天下

但我们知道的是,最后蜀汉并没有成气候。隆中对中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宏愿最终也未能实现。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点评这一段的时候,观点直接指向隆中对,指出诸在这一点上,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

《隆中对》有一段话,大意是说,“跨有荆、益”,联合孙权对付曹操,等待机会,“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两路齐出,“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句话看似没错,也很有吸引力,然而毛主席在读到这里时,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备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主席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刘备进攻益州,派关羽领重兵镇守荆州,是毛主席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占领汉中后,刘备就要同时经营汉中、益州、荆州,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三分兵力”。

最终,关羽丢了荆州,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举全国之兵复仇,结果惨败,失了元气,蜀汉从此转向衰落。其实,跨益州、荆州再联合孙权,这个战略也存在问题,你夺了人家的荆州,还想和人家做朋友,当孙权是傻子吗?

在毛泽东看来,隆中对最大的失误就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因为在曹、孙、刘三足鼎立的三家中,刘备的实力是最弱的。曹操自不必说,孙权时代据守江东实力也一定比刘备要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分兵两路出击,无疑是败招。

从另一方面来说,分兵两路的荆、益两州相距千里,中间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隔,以三国时期的通讯条件,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使得原本准备两军夹击形成掎角之势的想法,成为了自己主动削弱实力的败棋。如此一行,分开两路的军队,皆成为了人方刀俎下的鱼肉。当年司马懿就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