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史|黃河故道:一方水的胸懷(3)

這兒最早閃現的黃河文明之光


美國人威爾·杜蘭曾遊歷世界各地,歷40年光陰完成一部曠世鉅著——《世界文明史》。他借這本書告訴世界:古老中國的文明,即黃河文明。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中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今天,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技術,開創了中華火文明史,肇始地就在商丘。2009年 3月1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把“中國火文化之鄉”、“中國火文化研究中心”兩塊牌匾授予商丘,實至而名歸。

“三皇之首”的燧人氏是舊石器時期中期氏族的首領,是伏羲、女媧的“父”族,世代子孫均稱“燧人氏”。《世本·作篇》中說“燧人造火”。《韓非子·五蠹》記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另《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有載,《白虎通·德論》也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華夏紐帶工程組委會專家委員王大有先生在他的《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中說:“燧人氏以‘風’為姓,確定了人倫,確定了氏族……現在的商丘古城是典型的‘辟雍’城。‘闢’是觀天象的地方,‘雍’字裡的‘玄’是指玄女燧人氏……”由此推知,現在的商丘古城,是沿用了燧人氏時代在商丘觀天象時建立的辟雍壇而建造的古城。

翻閱商丘睢陽區的歷史遺存,這樣的觀點也有佐證。《明一統志歸德府舊志》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商丘縣誌》載:“燧皇陵在閼伯臺西北,相傳為燧人氏葬處。俗雲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又據《商丘縣誌》載:“閼伯臺在城西南三里。高八十八尺,週二百步。”

從以上羅列出的以及無法在此一一羅列的諸多歷史典籍和古代傳說來看,燧人氏是我國人工取火方法的發明者,這已是確鑿無疑的。一手拉開黃河文明序幕的燧人氏,其鑽木取火的活動地在商丘,也已經無可爭議。這樣的首創,讓商丘最早沐浴了黃河文明之光,讓古老的商丘擁有了世界格局和國家意志。

今天的商丘,在距離不到200米的範圍內,一邊是燧皇陵,一邊是閼伯臺,這一臺一陵承載著的不僅僅是商丘歷史文化的厚重與榮耀,它們更是中國火文明史、中國火的發明和管理史的立體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