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報告顯示:亞洲人肝癌發病率遠高於其他種族(附原因分析)

按照2019年美國發布的癌症報告顯示,在全球所有的癌症中,肝癌死亡的人數只佔全部癌症死亡人數的5%,但是, 肝癌的發生率自1980年以來增加了2倍。儘管亞洲人得癌症的幾率低於其它種族,然而,

亞洲人得肝癌的概率卻是各個種族中最高的。

一、肝癌的發生、表現及診斷

原發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起源於肝組織內的惡性腫瘤。主要為肝細胞癌早期肝癌往往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很多肝細胞癌是從長期的無症狀的慢性肝炎發展而來的。當肝癌比較小時, 因為肝臟內部缺乏痛感的神經組織, 人一般不會感到疼痛。

癌症報告顯示:亞洲人肝癌發病率遠高於其他種族(附原因分析)

但是在肝臟外有一層包膜,膜上附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 在中晚期肝癌時, 因為肝癌長大了刺激膜上的神經, 可以感覺到右側肋骨下方腫脹或疼痛, 甚至腫塊. 因為肝臟代謝的改變, 其它症狀表現為納差, 乏力, 體重減輕, 容易瘀傷,黃疸等;部分患者有低熱,腹水,腹瀉等.

醫學上可以通過血液檢驗及醫學影像來初步診斷肝癌,並透過病理組織活檢來確診。但是到了出現臨床症狀再檢查,一般已經不在早期了, 因此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8%左右。很多其它組織的惡性腫瘤也可轉移到肝臟, 醫學上根據它們的起源組織把它們和原發性肝癌分開來.

二、引起肝癌的因素

原發性肝細胞癌的危險因素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性肝硬化,黃麴黴毒素汙染,肥胖,和吸菸等等。男性也有些不幸, 得肝癌的風險高於女性。

在非亞洲人中,丙肝病毒(HCV)感染和肥胖起了很大的作用,歐美等國肝癌的發生率在近年內明顯增加主要與丙肝病毒感染和肥胖有關。而在亞洲人中,肝細胞癌主要是由乙肝病毒(HBV) 感染引起的。

癌症報告顯示:亞洲人肝癌發病率遠高於其他種族(附原因分析)

乙肝病毒感染可分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大部分人在急性乙型肝炎時是沒有任何症狀的,但少數人也會出現持續數週的症狀, 例如皮膚和眼睛發黃(黃疸),尿色深,極度疲勞,噁心,嘔吐和腹痛。極極少數患者會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進而會導致死亡。

慢性感染可從急性感染髮展而來或從攜帶者不知不覺進展而來, 大多數感染者可長達幾十年沒有任何症狀, 但是大約20%的慢性感染者最終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對健康威脅最大的是慢性感染。

乙肝病毒在人體內生長繁殖,母嬰傳播是亞裔最常見的感染的方式, 而母嬰傳播十分容易發展為慢性感染。嬰兒和5歲以前獲得感染佔慢性乙肝的95%. 但是, 胎兒在患病母親的子宮內被感染的機率只有10%。因此, 可以在分娩時或幼年期進行攔阻。

三、接種疫苗能降低肝癌發生率

乙肝病毒在體外至少可以存活7天, 也可通過針刺傷, 紋身, 穿刺和接觸受感染的血液和其它體液來傳播。但是,在成年階段獲得的感染不容易發展為慢性感染,估計只佔慢性乙肝病例不到5%。

1965年, 美國醫學科學家Blumberg 發現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稍後又發現了完整的乙肝病毒, 以及乙肝病毒和經血液傳染的肝炎的關係. 經過各路英雄你追我趕, 在上世紀70年代生產出了乙肝疫苗. 其中包括陶其敏牽頭的疫苗。

肝癌是臺灣地區所有癌症中死因排第一位的惡性腫瘤。臺灣同時有著很高的乙肝發病率。1972年-1986年, 美國醫學科學家Beasley在臺灣從事肝癌研究,他的團隊發現乙肝病毒感染和爾後的肝癌發生有很強的相關性,以及慢性乙肝主要是母嬰傳播的後果。後來臺灣據此於1984年開啟了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計劃,並於1997年報告說,15歲以下兒童的肝癌發病率顯著下降了。

國在廣西隆安縣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1987至1995年間, 研究人員對該縣新生兒進行了乙肝疫苗普種,平均接種率為90%。 1969年到1988年, 該縣10-19歲的肝癌死亡率高達5.7/10萬,到了乙肝疫苗普種後15年, 1996-2005年該年齡組的肝癌死亡率為0.4/10萬。

乙型肝炎和肝癌也曾是我國的第一大病. 慢性HBV 感染率曾高達10%。1992 年, 中國開始將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管理,並於2002 年後實行乙肝疫苗免費供給. 中國1992 ,2006 和 2014 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 5 歲以下兒童的感染率大約分別為 9.67% ,0.96%,和 0.32%,下降了大約 90%。

按照CDC的數據, 非美國出生的亞洲人群有著十分高的乙肝發病率. 但是, 在美國出生的亞洲人群的乙肝發病率只比其它種族高一些. 可見接種乙肝疫苗的重要性. 其實,儘管肝癌是歐美群體中是發病率增長最快的癌症, 但是在亞洲人群體中一直在下降. 只要做好預防工作,可以預料亞洲人群患上乙型肝炎和肝癌的幾率會越來越低。

四、減少得肝癌的其他方法

除了注射乙肝疫苗,其它方法也可以減少得肝癌的風險:

1.已經患上乙型肝炎的患者,要及時治療以控制病情,儘量避免其發展為肝硬化, 並要定期作肝臟檢查。

2.要注意預防和治療丙型肝炎. 實際上, 丙型肝炎是非亞裔患上肝癌的主要原因。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和乙型肝炎差不多. 不幸的是, 成年人感染了HCV也十分容易發展為慢性肝炎. 幸運的是,現在慢性丙型肝炎是可以被治癒的。

3.目前研究認為慢性病毒性肝炎(HBV 或HCV)可增加發展為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而糖尿病也可增加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易感性. 糖尿病患者中肝癌的發病率比較高。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預防HBV或HCV感染, 而慢性肝炎患者也要注意控制血糖. 一個薈萃分析表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服用二甲雙胍者的肝細胞癌的風險明顯降低了。

4.其它方面例如戒菸少酒,避免食用黃麴黴素的食品,適當的身體活動,避免肥胖和脂肪肝,也可以減少發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最後提醒一句,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文件, 和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餐具, 感染的母親進行母乳餵養, 以及擁抱, 接吻, 咳嗽或打噴嚏, 均不會傳播乙肝病毒。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健康科普大賽#

【主要參考資料】為了方便讀者查閱相關原文獻,保證數據、引用等的權威性,以後的文章都適時加上相關出處。

[1]Blumberg BS, Alter HJ. A "New" Antigen in Leukemia Sera. JAMA. 1965;191(7):541–546.

[2]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patitis-b

[3]https://www.cdc.gov/hepatitis/statistics/2016surveillance/index.htm#tabs-2-5

[4]Beasley RP, 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hepatitis B viru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22,707 men in Taiwan. Lancet 1981;2(8256):1129–1133

[5]Chang MH, et al. Universal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Taiwan and the incid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ildren. Taiwan Childhood Hepatoma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1997; 336(26): 1855–1859.

[6]莊輝,崔富強:我國乙型肝炎防控進展,挑戰及建議(http://www.heporg.com/uploads/soft/160428/1-16042Q21232.pdf)

[7]Hong YS, et al. Hepatitis B and C virus infect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A cohort study. Sci Rep. 2017:7(1):4606. Published 2017 Jul 4. doi:10.1038/s41598-017-04206-6

[8]Mojtaba M et al. Risk of Cancer in Diabetes: The Effect of Metformin, ISRN Endocrinology, 2013: ID 636927, 9 pages, 2013. https://doi.org/10.1155/2013/6369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