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的票證年代

新中國建立時,國家一窮二白,一方面要抓百廢待興,一方面要保衣食住行。1953年從糧油計劃供應始,按照全國的統一部暑,清江浦(清江市)開啟了延續40年的票證年代,藉以平穩地解決了計劃經濟時代清江浦市民生活的供需問題。

清江浦的票證年代

購糧證和糧票

新中國建立初期,淮陰地區及清江市國營糧食企業組建不久,私營糧行仍左右著清江浦糧油市場。1953年,清江浦曾發生外地糧商勾結本地部分糧行搶購糧食外運,造成市場糧價高於國營糧店牌價10%一20%,致使恐慌的群眾到國營糧店搶購的風波。4月25日一天,搶購糧油的群眾高達2萬人。為穩定市場,國營糧食部門組織人力從東北調來大量玉米在八面佛和輪埠路糧店拋售5天,終將搶購糧食的風波平息下去。

1953年10月,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清江浦城區居民實行糧食計劃供應。1954年,中學生月供應糧食36斤,機關團體人員31斤,居民27.5斤。1955年,按照國務院《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清江浦城區居民實行糧油定量供應。三年自然災害後的1962年,曾將每人供應標準降1一2斤,支援受災地區,城市居民月供應最高24斤,最低8斤。1964年,糧食供應恢復到1955年標準。1972年起,糧食供應調整標準,按特重體力勞動者、重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輕體力勞動者、中學生和居民六大類十九個等級,特重體力勞動者人月供50斤,小孩最低人月供10斤。這一標準延續到取消糧油計劃供應前的1991年。

早期發的糧油供應證是硬紙骨封面封底、內為供應記錄頁的本本。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後流行塑料製品,取消了硬紙骨封面封底,給糧油供應本套上紅色塑料封皮。

開始時,居民按月憑購糧證記帳購買糧油,後來又同時憑購糧證記帳和代糧券票供應糧油。單憑購糧證購糧時,糧店會計不僅要在居民購糧證上記錄購糧的品種和數量,還要在厚厚的分居委會分居民小組的糧油銷售大帳本上找到居民戶的帳頁如實記錄(臺帳)。1958年起,國家又實行按比例搭配供應什糧和細糧,併發放什糧券和細糧券等代糧券。1983年,地改市後,清江浦拆分為清河、清浦兩區,代糧券又分區發放。六十年代前後,糧店打烊後還要用木製印模在賣剩下的米、面上蓋印防盜,晚上店裡還安排人值守。

清江浦城裡最早對居民計劃供應糧油的有東大街、西大街、輪埠路、人民、南門、博古、河北路、新橋、閘北、越河等糧店。由於當時人們多是低收入,不可能一下子將全家每月的糧油都買回來,頂多是三二十斤米、十斤八斤面、半斤四兩素油(相對於動物脂肪而稱的菜籽油、豆油等植物脂肪的稱呼)分次買,再加上要分戶記銷售帳,故多數時候糧店銷售窗口要排長隊,節假日隊排得更長。當年所謂的細糧是機制米和標準麵粉,什糧是玉米、小麥、豆粕、山芋幹(粉)、高粱面等。秈米每斤0.12元,粳米每斤0.14元,標粉每斤0.159元,富強粉(特粉)每斤0.175元。三年自然災害年份,糧店一度供應有麻辣味且油煙很重的棉籽油,能吃上豆油和蔴油多是在春節時限量供應。後來有了雜交米,標一秈米每斤0.132元,標二秈米0.126元。糧店收糧油尾款時按“四捨五入"的方法。由於秈米出飯,一度時期人們喜愛買雜交米。

清江浦的票證年代

糧油計劃供應時期,由於有平價和議價之分,糧票相當於第二貨幣。到飯店吃飯、到食品店買糕點茶食都要收糧票。如買一碗2兩陽春麵給2兩糧票收8分錢,不給糧票則收1毛錢。糧票分江蘇省地方糧票和全國通用糧票,換全國糧票要憑單位證明用代糧券到糧店去換,並將換的數額記錄在糧油供應證上。工礦企業單位人員每月根據不同工種發放工種糧票,中學生下鄉勞動幾天,學校都會按體力勞動標準造花名冊申請補助糧票給學生。負責分片戶口供應的糧店按季度派人到居民小組按糧油供應證分戶發放代糧券和食油券。

清江浦的票證年代

布票、炭票和購物券

計劃供應年代,棉花、煤炭、石油、木材等各類緊俏的生產、生活物資都實行統購統銷。清江浦人除了吃飯要糧票外,其它生活用品都需要票證。諸如穿衣要布票(每人每年一丈五尺),買棉花要棉花票,買酒要酒票(侷限於八月半和春節),買糖要糖票(春節供應),買菸要煙票(普通菸民曾發乙級煙票和丙級煙票),買肉要肉票,吃豆腐要豆腐票(每月每人供應四塊豆腐),買粉絲要粉絲票,買蔬菜要菜票,買炭要炭票(按人頭戶供應),坐月子憑證明批條買砂糖,結婚買腳桶要腳桶票,買火柴、肥皂等都要購物券……那個年代,能買到“鳳凰”或“永久”自行車、蜜蜂牌或蝴蝶牌縫紉機和“上海”牌手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所以,在票證年代,商業、糧食、供銷、物資等系統的工作崗位是炙手可熱的。

清江浦的票證年代

為了保證發放票、券的準確,每年11月,居委會居民小組長上門收戶口本和糧油供應證審核,並由公安、糧食部門分別蓋上“××××年已戶核”字樣的小長方形章。每年12月,按已核戶口本和糧油供應本,由商業、物資部門發放多功能的購物券和煤票。最早時購物券叫購物證,有封面封底,後簡化為按壹人貳人叄人數字分別印製購物券。每每拿到新一年的購物票證時,清江浦市民難免喜笑顏開,並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藏好。其高興的原因無外乎有二:一是春節將至,心裡對購年貨多了一份期盼和踏實;二是多多少少流露出是城裡人的一種自豪感。

清江浦原有南門、城北兩個大的集體所有制的豆製品廠,為了滿足市場供應,位於淮海北路的原淮海菜場也生產豆製品。生產豆製品的黃豆由糧食局負責平價供應。每天清晨7點鐘前,清江浦東大街邊的原清江市商業局門前空地、河北菜場、公園萊場、淮海菜場、人民劇場門前廣場等豆製品供應點都會排起長隊。豆腐票壹人券1毛2分可買四大塊豆腐。特別是冬天,鹹菜燒豆腐是清江浦人的最愛,不少人為了買到石膏點的豆腐,半夜裡就起身去排隊,被凍得不住地跺腳也沒有怨言。

那個年代,凡憑票券買的副食品或其它生活用品都是平價的。豬肉每斤7毛5分、雞蛋每斤7毛3分、洋河大麴散裝每斤1塊3毛2分,瓶裝洋河1塊5毛2分……在低工資多少年不調的年代,平價商品價格也維持多少年不變。逢到星期天,到位於裡運河北畔的煤球廠和淮海北路、輪埠路、西大街、新民路等煤炭供應點用平板車或三輪車買煤的人必須耐心等機器口一塊塊送出的蜂窩煤……

清江浦的票證年代

票證生活變奏曲

清江浦人生活節奏相對說是比較慢的。慢節奏使票證年代清江浦人的生活有調節餘地,多了一份實在。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於清江浦城裡電力不足,能用上電燈的人家寥寥無幾。夜晚,東、西大街上昏黃的路燈光也照不了多遠。多數人家使用如豆的油燈,按戶計劃供應的煤油數量不多,罩子燈多用於上學的孩子做作業。於是,很多人家就早早熄燈上床。

清江浦人在沒使用煤炭前,多是用燒草高灶或鍋腔燒飯做菜。 煤球廠最早生產供應的是鴨蛋大小的煤球。按人頭戶供應的煤炭不夠燒怎麼辦?有些人家用鍋腔燒草彌補,有些人家去煤廠直接買回無煙原煤,用篩子將小煤塊隔下來。煤塊燒起來熬火,經濟實惠,清江浦人把它叫“鋼炭"。篩下來的煤末與一定比例的“油泥"(粘土)加水攪拌後在窒外地面上攤成一塊塊煤餅,再在煤餅上劃出多個“斜方格",煤餅曬乾後便成可掰開的小煤塊,添到煤爐中很好用,但不夠熬火。後來流行蜂窩煤,有不少人家買來原煤,用鋼模自己打蜂窩煤。

在缺少油犖和副食品的年代,很多人家計劃供應的糧食是不夠的。尤其是1960一1963年,人頭計劃供應標準又被減少1一2斤。為了能夠解決裹腹問題,買肉揀肥膘來煉油,乾飯做好後加包頭菜煮成燙飯,把米炒黃後再煮成飯(煮出來的飯米粒比較大),山芋乾麵夾在發酵後的小麥面裡做成花捲,黃豆餅泡開後加點鹹菜炒(既當飯又當菜),把蘿蔔剁成丁加點米煮成飯……這些做法,曾被居委會和糧店加以推廣,美其名曰:“巧姑娘飯。"

清江浦的票證年代

1993年淮陰市居民煤票供應證、豆腐票和糖票和江蘇省布票

發放布票,城鄉一個標準,每人一丈五尺。在化纖紡織品沒上市前的票證年代,買布要布票,買棉毛衫、背心、褲頭、床單、毛巾等棉紡織品都要布票。一年能添一身衣服幾乎是奢望。“新老大,舊老二,補補刮刮給老三。”是許多人家衣著的常態。或者大人衣服改給小孩穿,許多人衣服兩膝兩肘和屁頭處都打著補丁,襯衣領壞了打翻穿。那個年代是“笑破不笑補",不像現在一些姑娘偏愛穿有窟洞的褲子為美在街上招搖。家庭買布做外套愛買卡嘰布和勞動布,這兩種布厚實耐穿。

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愈來愈好。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人們對物質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票證的作用逐年弱化,以至於一些家庭能有剩餘的糧票和煤票,於是,有人拿糧票和煤票與上門貨郎換鋁鍋、瓷盆等日用生活品。

九十年代初,清江浦曾發生一次搶購糧油風波。一些人家聽說要取消糧油憑券供應,於是把家中積存的代糧券和食油券都拿出來使用。好在國營糧店貨源充足,搶購風波兩天就偃旗息鼓了。一些參與搶購比較多的清江浦市民望著家中堆積的米麵曾有幾多後悔:吃不完,生蟲怎麼辦?

1994年,清江浦的票證年代徹底結束。

2018年12月

原創: 郭應昭 淮安文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