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30年:外高橋保稅區讓中國“離世界更近”

浦東30年:外高橋保稅區讓中國“離世界更近”

中新社上海4月21日電 題:浦東開發開放30年:外高橋保稅區讓中國“離世界更近”

作者 李姝徵 鬱玫 樊中華

1990年,外高橋保稅區誕生,成為浦東開發開放的“同齡人”;2013年,以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的上海綜合保稅區,又成為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站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外高橋的每一步都讓中國“離世界更近”。

與深圳等南方先行開放地區大多引進外資製造業項目不同,浦東的開發開放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金融和貿易這兩個領域入手。因貿易而生,因貿易而興的外高橋保稅區創下多個全國“第一”便是應有之義。

30年瞬息萬變,這片蘆葦地中誕生了中國經濟規模最大、業務功能最豐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此,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企業成立、第一批分撥中心誕生,第一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示範區”掛牌。全球上萬家外資企業聚集發展,並跟隨外高橋開發開放的腳步一同“升級”:從單純的貿易公司,走向跨國公司地區總部。

“外高橋保稅區與全球223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30年來累計商品進出口總額已達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保稅區管理局副局長陳彥峰表示。

然而,外高橋保稅區卻非“拉起鐵絲網搞經濟”。外高橋集團董事長劉宏表示,輻射長三角、全中國的經濟發展,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才是外高橋保稅區真正的意義所在。

從第一個保稅區,到第一個自貿區,“外高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門戶,是離世界最近的地方。”門內是快速崛起的中國,門外是廣闊無限的世界。

30年前,外高橋區域就以“空轉”而來的2.4億元起步,將“生地”轉化為“熟地”,通過不斷地投入開發,直到區域建成。“資金空轉、土地實轉”也最終成為浦東改革開放的經典之作;率先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海關監管方式,保稅貨物空運直通,EDI無紙通關,“分批出區、集中報關”……多個“率先”在這裡落地。

“上海自貿區承擔著中國下一輪改革開放試驗田的重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豔認為,通過先行先試,使自貿區形成與國際經貿通行規則相互銜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成為中國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

使命在肩,日進日新。近期,上海自貿區離岸轉手買賣產業服務中心在外高橋保稅區啟動,標誌著這一國際新型貿易模式進入常態化、規範化、規模化的產業發展階段。

從貿易功能提升來看,離岸轉手買賣產業將成為上海由本國本港進出口貿易向全球貿易營運和控制中心轉變的關鍵。既順應了國際生產方式轉變的大趨勢,亦是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

而從金融資源集聚來看,離岸轉手買賣產業發展將促進與之配套的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催生專業類金融機構設立和相關金融產品工具創新,同時推動更大比例的國際貿易以人民幣支付結算,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

陳彥峰認為,三至五年內,離岸業務不僅有望成為整片區域新的增長點,更為上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落下了“關鍵一子”。“我們現在推離岸貿易,是為下一個30年的發展謀篇佈局。”

外高橋保稅區站上“新起點”,中國,離世界更近。

來源:新華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