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被葬入八寶山的“鐵人”王進喜,留下5個子女,後來怎樣了?

死後被葬入八寶山的“鐵人”王進喜,留下5個子女,後來怎樣了?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自古至今,愛國便是永恆的主題。在為國奮鬥精神的指引下,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壯麗的詩篇。“鐵人”王進喜帶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充當攪拌機攪拌泥漿,最終制服油田井噴的事蹟至今仍存在於我國教科書上。

可惜人終究是血肉組成的,1970年,年僅47歲的王進喜因胃癌醫治無效,不幸病逝,死後被葬入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國家感念他的英雄事蹟,賜予他死後的榮光。人民自然也緬懷他英雄的一生,關心著其後人的近況。

雖自古有“虎父無犬子”一說,但歷史上也不乏優秀人物後人不成器的先例。鐵人王進喜留下的5個子女又分別選擇了什麼樣的路呢?

死後被葬入八寶山的“鐵人”王進喜,留下5個子女,後來怎樣了?

兩子一女繼承父志

王進喜的五個孩子中,有三個子女繼承父志,繼續奮鬥在我國的石油事業中,不墮父親威名。

長子王月平八歲便和父親一起來到大慶,十六歲從軍,退伍後進入了父親曾經任職的大慶油田中工作。他並未因為是“鐵人”的兒子便搞什麼特權,而是腳踏實地地從基層油田工人開始做起,如其父親一般不辭辛苦地拼搏著,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到了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的黨委書記和副總經理。父親的榜樣力量為他樹立前進的方向,軍人鐵一般的意志幫助他實現這個過程。

長女王櫻也是將門虎女,她成年後並未因為自己是女性便從事更輕鬆的工作,而是追尋著父兄的足跡,悶頭踏入石油行業中,成為了一名平凡的石油工人。幸運的是,石油工作幫助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愛人——一名石油勘探家。夫婦二人相知相愛,將自己的一生獻與國家的油田。

不幸的是,由於愛人經常出差勘探油田,家庭的重擔往往由王櫻一肩挑起。一直從事石油工人繁忙的工作也讓她積勞成疾,患上心臟病。繼承自父親的“鐵人”精神讓她從未叫苦半句,一直堅強地應對著一切。而今王櫻已然退休,操勞半生終於苦盡甘來,能在家安享晚年。

死後被葬入八寶山的“鐵人”王進喜,留下5個子女,後來怎樣了?

王進喜的次子王月甫一生也和石油緊緊相關,

區別於兄姐,他自小便聰慧過人。成年後,他先是在大慶油田當石油工人,後來被推薦到學院學習石油理論知識。本著為中國石油事業繼續添磚加瓦,幫助輸送更多石油方面的優秀人才的念頭,王月甫後來辭去石油工人的工作,轉而在一所大學裡教授石油相關課程,將自己多年經驗和知識傳給學生,也言傳身教著,試圖將王進喜的“鐵人”精神傳給更多人。

死後被葬入八寶山的“鐵人”王進喜,留下5個子女,後來怎樣了?

幸與不幸一雙女兒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為國家奮鬥的途徑多樣,不只是石油一條路。

次女王月珍的事業和生活和石油沒有一絲關係,但一直以著自己的方式為國家貢獻力量。中學畢業後,她和長兄王月平一樣參軍入伍,不同的是,她退伍後選擇在遼寧一所部隊學校的醫院當藥劑師,救死扶傷。即使是在和石油絲毫不相關的平凡事業中,她也踐行著鐵人精神,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後來她與學校一名教師結成連理,組建了美滿的家庭。如今王月珍已然退休,現定居在煙臺,歲月靜好。

王進喜的子女中,最讓人惋惜的是其最疼愛的小女兒王月琴。她出生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缺衣少食。由於長期得不到充足的營養,王月琴下肢畸形,身體孱弱,並不能負擔繁重的工作。家人一直靜心照顧著她,她成年後也僅是在一個家附近的液化氣站當服務員。可由於身體條件不好,她

過早地因病去世了,與其兄姐相比,真是令人嘆惋。

死後被葬入八寶山的“鐵人”王進喜,留下5個子女,後來怎樣了?

鐵人精神鑄造血肉長城

縱觀王進喜的5個子女的一生,可知他們均不愧為“鐵人”的子女,均繼承了父親守護祖國,建設祖國的鋼鐵意志。在王進喜和其子女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鐵人”精神鼓舞,參與到建設祖國的事業中來。

當年王進喜率隊艱苦創業,篳路藍縷,把鑽機化整為零,奮戰三個日夜終於把井架設立在荒原。此後破冰取水,人工運水確保供水的充足,最終打出大慶油田石油大會戰的第一口油井。在打第二口油井時突然發生井噴,由於材料不足,王進喜當機立斷決定用水泥作為壓井的替代品。沒有攪拌機,那就用人去攪拌。患有腿傷的他身先士卒地跳入泥漿池,這才鼓舞了全隊人一起奮戰,奇蹟般地制服了井噴。

在當時那個物資匱乏,又百廢待興的年代,先輩們在為建設祖國奠基時所要克服的往往是如這般難以想象的困難。正是王進喜這種“鐵人”精神才鼓舞著他們拿自己當機器用,將自己的血肉當做鋼鐵來奮鬥,這才頂起了新中國的一片天。

王進喜曾立誓:“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毫無疑問他做到了,可卻也過早地離我們而去,徒留我們追憶英魂。

死後被葬入八寶山的“鐵人”王進喜,留下5個子女,後來怎樣了?

紀念石油魂

王進喜的鐵人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後人為建設祖國而奮鬥,更是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在其之後,中國歷史上湧現出了更多的“鐵人”,他們像王進喜一般為國分憂,本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成為了能撐起中華民族一片天的民族英雄。

為紀念王進喜,弘揚其代表的“大慶精神”,後人修建了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這是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其主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正是對王進喜的鐵人精神的最好註解和高度濃縮。

2019年,王進喜被國家評選為“最美奮鬥者”。在其兒子眼中,父親王進喜也是位平民英雄。而王進喜卻說,當了幹部,還是個鑽工。他從未將自己當做是英雄,他只是用盡全力在為油田負責,只是為了他的工作能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

死後被葬入八寶山的“鐵人”王進喜,留下5個子女,後來怎樣了?

王進喜的一生,是毫無保留為祖國奉獻的一生。他雖然已經逝去,可其留下的油田卻經得起風雨,經得起歷史檢驗,是我國石油發展史上的豐碑。而王進喜的子女,也不墮父親威名,帶著自己繼承來的“鐵人精神”,奮鬥在建設祖國的各個崗位上。世人也將永不忘王進喜的奉獻,永遠銘記鐵人精神,應用鐵人精神,將祖國建設得越發壯麗輝煌。

往期精選:

曾是一名保安,卻“遇”上好萊塢女巨星,繼承遺產後成為北京首富

1200萬一條魚,上億的拍賣不認賬,中國富豪的形象如今被人當笑話

湖南女孩得“巨人症”,長得比姚明高,18歲去世後遺體37年不火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