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相交交錯的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意象的表達功能首先在於它的描述性。任何一個符號,一方面是物質的呈現,另一方面又是一種精神的外觀,意象也是如此,具有客觀性特徵和對外部世界的再現性因素。意象的描述性功能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單個意象具有客觀性與再現性;二是指群體的意象鏈構成了整體的描述性。前者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沒有說“菊”“籬”為何種色彩,“南山”是何種形狀,卻可憑藉以往的經驗重現這些視覺形象。後者如艾青《解凍》一詩,詩中呈現了一系列平野意象:

平野攤開著/被由山峰所投下的黑影遮蔽著;/烏暗的土地,鋪蓋著灰白的寒霜,/地面上浮起了一層白氣,/它在向上升化著,升化著,/直到和那從群山的雜亂的岩石間浮移著的雲團混合在起……/而太陽就從這些雲團的縫隙/投下了金黃的光芒,/那些光芒不安定地/熠耀著平野邊上的山巒,/和沿著山巒而曲折的江河。

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相交交錯的

這裡,系列性的意象構成一個意象鏈,再現瞭解凍時的平野景象,具有描述性。這些意象顯現的客體形象直接訴諸讀者感官,真實而切近,而那光影水汽的交錯變幻又極富層次感,因此它又是精約與凝練的。詩人似乎在描摹實境,卻是經過詩人改造、“因心造境”而得的虛境與幻象。意象的描述性不是被動地照抄對象,必須“感情將物象滲透,物象直射出感情”。上述詩中所呈現的意象,融合著詩人對這片土地迎來解凍時的喜悅和期待,但這種感情的表達卻是較為隱蔽的,主客觀之間偏重於客觀。當然在意象描述中伴隨的情感作用也可以較為強烈。

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相交交錯的

這種描述,主客之間不分彼此,主觀生命對象化,客觀物象生命化,如同朱光潛所說:“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滅,我沒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沒入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一氣,在一塊生展,在一塊震顫。”如胡學武《墾荒》一詩,其中的描述性意象十分豐富:“沉雷在充血的天空裡不安地躁動”“荒原一陣悸動、忍受著分娩前痛苦的宮縮”“苜蓿最早啟綻的微笑”“公蛙瘋狂的求愛之鼓粉碎了沼澤地虛偽的寂靜”“太陽吸吮著黃土的芬芳,孤島的胸膛上已經乳漿迸流”......詩筆下的荒原,一切無生命之物都具有生命的躁動,都染上了人所具有的情感與性狀,人與物的高度交融,給一塊沉靜的荒野,灌注了沛然生機。在這裡主體對自然物象的情感浸潤十分明顯,但仍體現了描述特點。

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相交交錯的

因此,意象的第二個表達功能即是它的擬情性。擬情性也有兩層含義:其一是由於意象系在人類歷史上形成,已直接地帶有了人的主體情感內容;其二是用擬人、比興等手法將抽象的、不可見的情感具象化。它的作用是對情感進行闡釋、轉換,呈現為可感可觸的景象與畫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找到情感的“客觀對應物”。意象的擬情性功能,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感官可以直接進行把握。意象表達功能的第三層次是意象的指義性,也即象徵性。蘇珊·朗格指出:“意象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作為抽象之物,可作為象徵,即思想的荷載物。”

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相交交錯的

美國人類學家懷特說:“象徵可以定義為一件其價值和意義由使用它的人加諸其上的東西。”即象徵是藉助具體的“象”來表徵意義的,具有指義性。如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此詩中“明月”“關”是邊塞歷史的象徵,“龍城飛將”是英勇善戰的將士的象徵,“胡馬”象徵異族侵略者,“陰山”象徵中原國土。這些意象,既有本身的指謂,同時又有更廣的指義。象徵的作用是把思想隱藏在具體的物象背後,使得平中見奇,含而不露,並能使意義得到再生和擴大,使平常的物象煥發出異常的光彩。

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相交交錯的

因此,象徵是詩人對存在世界的藝術化發現,是將內心世界進行隱秘呈示的最佳方式。在辛笛的《航》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隱秘呈示所帶來的意象表意功能的強化:“從日到夜/從夜到日/我們航不出這圓圈/後一個圓,前一個圓/一個永恆而無涯涘的圓圈。”詩人有意設置的這個永遠航不出的“圓”,具有非同一般的象徵意義,它既指船槳所擊出的水的圓形波紋,同時又指生命的侷限,與詩中的另一意象茫茫煙水構成無限與有限的強烈對比表露了深層生命意識中的迷茫、悵惘與困惑。象徵把情感意蘊與自然物直接糅合,不將意義作單向擺動,從而產生了指義的多向性、寬泛性。意象表達的象徵性功能,一般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一是通過意象的直接呈現。

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相交交錯的

如舒婷《贈別》的開頭所寫:

“人的一生應當有/許多停靠站/我但願每一個站臺/都有一盞霧中的燈......”

這裡的“停靠站”顯然象徵重逢、等待、歡愉,而“霧中的燈”則象徵友誼、理解、關愛。而詩人對這兩個意象均未作具體的刻畫,所以它們是直接呈現的,具有象徵性。第二種途徑是藉助重複來進行,如辛笛的《航》中運用“圓圈”二字的重複來強調,“圓圈”的反覆出現,使讀者明白詩人另有寓意。第三種途徑是依賴描述性達到,如艾青的《礁石》:

一個浪,一個浪/無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相交交錯的

這裡對主意象“礁石”作了較多描述,並以“浪”“海洋”等來加以襯托。可見此詩中的意象具有描述性和象徵性的雙重功能。如何區別單純的描述性意象和具有描述性功能的象徵性意象,則要從一首詩的總體結構上來看。象徵性意象的描述,往往有意要進行強調與突出,或是用意象反覆出現的方式來強調,或是運用精雕細刻來突出。此外,判斷單純描述性意象與象徵性意象,還要看這一意象在詩中是否以“終極形式”出現。象徵性意象在詩中總是作為詩的終極形式而被創造出來,是詩人情感的依託物,也是目的地,成為審美關注的中心。而單純描述性意象則僅僅作為情感的過渡,將情感加以展現而已。如果描述性意象是“目即之景”的話,那麼象徵性意象則是“神遇之景”

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相交交錯的

意象表達的三種功能,在具體的作品中是有所側重的,同時又是互相交錯、糅合為一體的。其中描述性功能是意象的最基本功能,擬情性與象徵性往往建立在描述性基礎之上。而擬情性與象徵性相比較,其區別為:象徵性意象的情與物融合為一體,擬情性意象的情與物則構成比附、闡釋關係。完美的藝術符號應是“再現與表現”的成功契合。意象的描述性、擬情性、指義性(象徵性)三種功能,正體現了“再現與表現”契合的藝術法則。描述性重在再現,擬情性、指義性(象徵性)重在表現。儘管單純以某一種功能而創造出好詩來的現象並不少見,然而營造具有多種功能的意象,使意象的三種功能更充分地得以發揮,對於創造意蘊豐厚、境界闊遠的詩作肯定更為必要。

我是“喜歡新聞的我”,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